园林规划设计实习论文拙政园园亭分析一、拙政园简介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
园中有堂、楼、亭、轩等31景,随着后来的增建,景点达到39处之多,其中以亭命名的景点就达到18处。
拙政园随处可见大小各式点景或观景用的亭子,可见亭在其中的独特地位。
一个亭是一道风景、一篇诗文。
二、拙政园景点分布图三、拙政园园亭大观(一)东部1.绣绮亭枇杷园北边假山上的长方亭。
登高远眺是古典园林游赏风景的重要方式,私家花园尽管占地不大,但每每也要设立高处的赏景小筑。
绣绮亭是拙政园中部水池南边唯一的山巅亭台,这里向北可观望大荷花池及水中两座山岛,南看便是洁静的枇杷小园,西边与远香堂互为对景,东向则是海棠春坞等几组建筑。
山下湖石围成的自然形花坛中种植多本牡丹,每当阳春三月,姚黄魏紫,娇艳欲滴,登亭四望红花绿叶,烂漫如锦,正合杜甫“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荧”的诗意,故名。
小亭造型清秀美丽,四角起翘轻盈又舒展,台座、柱身及屋顶之间的比例恰到好处,充分表现了古典园林小筑之美。
亭西檐下,悬挂着横卷形的匾额,上边行楷书写着亭名。
原先,西柱上挂有清人所写的楹联:“人远忽闻清籁起,心闲频得异书看”。
现原联佚失,改悬从它处移来的劝人处世的联文:“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
亭内复有额对,横匾为“晓丹晚翠”,上联是“露香红玉树”;下联为“风绽紫蟠桃”。
据姑苏文化老人回忆,亭中在抗战前曾悬有梁山舟撰书的景联:“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其境界似乎比今联要高。
2.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
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位于拙政园中部水池东端。
亭背枕分隔园东、中部的复式长廊,西临大池,北有小曲桥通池中山岛并隔水与绿漪亭互为对景。
与一般园林亭榭相异的是此亭以墙代柱、四边围有白墙。
为便于赏景及室内外之沟通,在四壁方墙上开了四个圆形洞门,坐亭中心石凳外望,景色面面不同,颇似观赏古代团扇山水画。
要是从亭后长廊透过小筑双重圆洞看池上景色,环环相套极有趣味。
亭侧原广栽梧、竹,其得名也源于此。
梧桐叶杆皆鲜碧可爱,又传凤凰非高梧不栖,故古园栽植极多;竹乃岁寒三友之一,为古代士人极喜爱的造景植物。
此处上有蔽日之高梧,下有“风尾森森,龙吟细细”之翠竹,环境甚为清幽。
亭西为这一景点的主景面;池南为面水的远香堂、倚玉轩等主厅,加上耸立于湖石山上的绣绮享,泊于水中的香洲等,堪称亭台掩映,楼阁依稀。
而水池北则是一片莽莽苍苍、青翠欲滴的两座岛山,极富自然之野趣。
清乾隆年间诗人袁枚曾有诗赏曰:“碧槛红栏屈曲成,海棠含雨近清明。
半池雪霁水微绿,坐看野塘春草生”。
南北两岸的不同景色是园林设计上“自然”与“人为”极成功的对比。
景点的构思立意层次较高,设计者借助于题对等文字景观将其深层意蕴传达给游赏者。
亭内悬有文徵明书的“梧竹幽居”匾额,点明了周围的环境美特点。
在面池的西向墙上,又挂有署清末著名书画家赵之谦题识的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不仅道出了粼粼清波、磊磊假山的动静对比,还借入了大自然的清风明月,构成了虚实相济的迷人意境。
3.倚虹亭在复廊西面的直廊上,坐东朝西,身后长廊迤逦,面前水木旷远,是进入中花园后一个极好的观赏点。
亭右是梧竹幽居,亭前有一座青石小桥,名“倚虹桥”,桥栏、石质都体现了明代风格,似是明代拙政园的遗物。
站在亭内,中间开阔的池水,曲桥分割水面。
盛夏,满池的荷花红裳翠盖,一片江南风情。
绿荫深处,隐约可见一座秀美、玲珑的宝塔,这是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园外千余米之遥的北寺塔借入园中。
是“借景”中“远借”的佳例。
分隔拙政园东、中部长廊上的半亭,其位置恰巧将廊南北一分为二,亭西向,正对大荷花池。
游人要是从山坡草地的东部穿过设置在复廊间壁上的院门进入倚虹亭,眼前便是古色古香、风格完全不同的山池亭台,波光塔影,苑若步入瑶池仙境,真实体会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魅力。
古人的园林文字常将婉曲的长廊比作卧虹,小亭倚廊,故得倚虹之名。
亭前有石栏小桥,系明代遗物,大池之水穿过桥下向海棠春坞流去。
半亭面西墙上,原悬有近代学者翁方纲写的大幅“鹅”字,可能是清波涵养的书卷气引发了学者对书圣王羲之的追忆之情。
“鹅”字两侧挂有一诵景佳联:“婆娑青凤舞松柏,缥缈丹霞聚偓(wò)佺(quán)”。
4.绿漪亭又名劝耕亭,位于拙政园中部大荷花池的东北角,东边山岛之背面,小亭又是分隔东部和中部长廊之端头。
这里北倚界墙,南瞰水池和东边山岛。
亭西沿着池北的土岸,一溜排着的桃红柳绿伴着小路直通西部,靠界墙则是竹林掩映,极富江南水乡的野趣。
绿漪亭是这一带唯一的小筑,亭方形攒尖顶,小巧而端方,使人想起水乡路旁的休息小亭。
原先东边亭柱上曾挂有一方板刻:“诗经曰:‘绿竹漪漪。
’唐张率诗:‘戢鳞隐繁藻,颁首承绿漪。
’此处有水、有竹、有鱼,故名。
亭西沿池栽植垂柳、梅花、碧桃,花时灿烂如锦,南岸山林屏障,隔绝繁华,北面翠竹丛丛,顺小径西行,但见芦苇摇曳,别有一番乡村风味,故又名‘劝耕亭’。
”由此可知,小亭和枇杷园一样,是当初阐发拙政含义的重要景致。
5.“一池三山”三亭(1)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坐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莲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
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
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
苏州拙政园内有一个大岛,岛心处便是“荷风四面亭”。
“荷风四面亭”有一副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此联是仿山东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的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该联由清朝著名的文人刘凤诰所撰。
拙政园中的这幅对联巧妙地点出了在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说出了春夏秋冬四季4四壁荷花3三面柳2半潭秋水1一房山。
(2)待霜亭,位于园中部池中东岛高处的六角景亭。
循梧竹幽居北侧游路西去,跨过一座三曲平桥,便踏上池中东岛。
岛为土山,沿岸用黄石砌成自然式驳岸,小径穿越地势较低的岛南部。
北部则是陡坡,高处的深树丛中立此一亭,使小岛之景顿生颜色。
亭名取唐诗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意。
太湖洞庭东西山盛产桔,待霜降始红,此处原种洞庭桔十余株,故名。
当年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中就记有这一景点,现亭名“待霜”二字便取自碑记。
亭外原悬有清末翁同龢(hé)撰写楹联:“葛巾羽扇红尘静,紫李黄瓜村路香”。
待霜亭所处位置甚佳,东、西、南、北四面隔水与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绣绮亭和绿漪亭互为对景,正是:“处处有水处处景,翠竹绿树四相围。
”(3)雪香云蔚亭,位于园水池西边山岛之巅,系一古朴雅健的矩形方亭。
古代造园经典《园冶》云:“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
”拙政园池中两山,一大一小并列,堪称这一理论的活样板。
东岛较小,但较高耸陡峭,山间有待霜亭。
西岛较大,山势比较平缓,沿石阶拾步而上,到顶便是雪香云蔚亭。
雪香是古代诗人形容洁白有香之花景的常用语,有的指白菊,有的指杏花,但最多的是指梅花,如梅林便有香雪海之雅称。
此小亭高踞一园之上,似乎与云相映,四周植梅多本,冬春开花,冷香四溢,故名。
池中山岛,全以自然景为胜,四望一片郁郁苍苍,极有野趣。
两岛间以一溪相隔,上架小桥,桥旁幽篁丛出,古树扑水,沟通池北池南的涓涓清流,好似与树上莺歌蝉唱相酬答。
这一如画的景色恰如南朝梁诗人王籍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所描绘的意境。
为点题,亭中悬一额,为元璐草书“山花野鸟之间”,其旁楹联即为文徵明行草所写这一古人名句。
雪香云蔚亭是主厅远香堂隔水的主要对景,它既是赏景的好去处,又是重要的点景之笔,在拙政园中部的风景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嘉实亭枇杷园内南界墙前一座小亭,取宋人黄庭坚“江梅有嘉实”诗意而名之。
其题额为隶书,款署“徵明”,悬于亭内,系今人仿文徵明字体重题刻的。
小亭为矩形,尽管面积很小,但设计上颇有特色。
一是利用其南面界墙的一段作为背景,墙前栽翠竹,点松皮石笋,这是古代园林理论中称的“藉以粉墙为绘也”。
其次,为了使游人在亭中细赏这幅竹石小景,造园家在亭南壁墙上开了一个很大的空窗,正好框住后面的青竹美石,空窗的大小、位置均经过周密推敲,使这幅立体风景画呈现出最完美的构图。
它的两侧挂有一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乃是集古人诗句而成。
亭旁植有多株枇杷,相传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所栽,点出了小亭及小园的欣赏主题。
7.松风水阁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作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
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
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
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
(二)西部1.与谁同坐轩该轩选址优越,依水而筑,构作扇形,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故又称作“扇亭”。
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观,小坐歇息,均可感。
她与池中石幢,对岸波形廊,枝叶繁茂的大树,倒影楼等,所组成的画面,意境是深邃的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东南朝向,面对别有洞天的月洞门,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
2.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摒弃了一切装饰,朴素无华。
扇亭因为顶、窗、门皆为扇形而得名,笠亭则因为象渔家的斗笠。
山小亭微,搭配匀称,衬以亭前山水,俨然一戴笠渔翁垂钓,悠然自得。
这样的两个亭真的不足为奇,但是巧就巧在二者的搭配。
3. 宜两亭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