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保护理论

国际贸易保护理论

贸易保护理论的研究一.理论归纳(一)传统贸易保护理论1汉密尔顿的制造业保护论主要观点: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就很难保持其独立地位,美国工业起步晚,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其产品根本无法同英、法等国家的廉价商品进行自由竞争。

因此,美国应实行保护关税制度,帮助新建立起来的工业生存发展和壮大。

政策主张: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贷,为企业提供发展资金;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极为紧缺的原料;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为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限制改良机器输出;建立联邦检察制度,保证和提高制造品质。

2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基本观点:(1)提出发展阶段论,批判比较成本理论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的特点。

李斯特认为,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尽管有其长处,但却只是适合英国的情况,或者说只是从全世界共同发展出发的,而没有考虑到各国情况不同、利益各异,这不是一种普遍适用于各国的理论。

李斯特特别强调每个国家都有其发展的特殊道路,并且从历史学的观点,把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他认为,各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必须实行自由贸易;当处于农工业时期时,必须将贸易政策转变为保护主义;而经济进入发展的最高阶段,即农工商业时期时,则应再次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否则将不利于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

由于英国已进入农工商业时期,它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正确的,但绝不能否认保护贸易政策在英国经济发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至于德国,由于它还处在农工业时期,所以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2)提倡生产力论,指出比较成本论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

李斯特认为,生产力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一个国家的财富和力量来源于本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他说:“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原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

”李斯特正是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主张在农工业时期的国家必须采取保护贸易的政策。

李斯特认为,在当时,如果英国的自由贸易学说不加区别地应用于各国,就会使先进的英国商品充斥落后国家,包括李斯特的祖国──德国。

从短期来看,落后国家可以买到一些廉价商品,似乎占了便宜;但从长远看,落后国家的工业却因此发展不起来,社会生产力得不到提高,就会长期居于落后地位和从属地位。

反之,如果德国采取保护贸易政策,从短期看,某些商品价格,特别是先进的工业品价格是高一些,但是,为了培育自己的民族工业,就应当忍受暂时的牺牲。

经过一段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起来了,原来依靠进口的商品──先进工业品的价格就会降下来。

这样,看起来似乎开始时减少一些财富,但却通过保护贸易,发展了自己民族的生产力,即创造财富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财富。

李斯特说:“保护关税如果会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

”(3)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古典学派的放任自由原则。

李斯特认为,要想发展生产力,必须借助国家力量,而不能听任经济自发地实现其转变和增长。

他承认当时英国工商业的发展,但认为英国工商业的发展也是由于当初政府的扶植政策所造成的。

德国正处于类似英国发展初期的状况,应实行在国家干预下的保护贸易政策。

李斯特主张通过保护关税政策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工业生产力。

他认为,工业发展以后,农业自然跟着发展。

因此,他提出的保护对象有几个条件:①幼稚工业才需保护。

②在被保护的工业得到发展,其产品价格低于进口同类产品并能与外国竞争时,就无需再保护,或者被保护工业在适当时期(如30年)内还不能扶植起来时,也就不需再保护。

③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也不需要保护。

④农业不需要保护。

3.凯恩斯的超贸易保护论主要论点:(1)鼓吹贸易顺差以扩大有效需求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假定国内是充分就业的,国家间贸易以出口抵偿进口,进出口能够平衡。

偶尔出现差额,也会由于黄金的移动和由此产生的和和由此产生的物价变动而得到调整,进出口复为于平衡。

凯恩斯主义认为,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已经过时了。

首先,是他们的理论前提条件,即充分就业事实上并不存在,现实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失业现象。

其次,传统理论只用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来证明贸易顺差、逆差的最终均衡过程,忽视了在调节过程中对一国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这是不对的。

(2)鼓吹贸易顺差有益,贸易逆差有害凯恩斯主义认为,总投资包括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国内投资额由“资本边际收益“和利息率决定,国外投资量则又贸易顺差大小决定,贸易顺差可为一国带来黄金,也可扩大支付手段,压低利息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这有利于国内危机的缓和与扩大就业率。

贸易逆差会造成黄金外流,使物价下降,招致国内经济趋于萧条和增加失业人数。

(二)贸易保护的新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建立在“规模经济贸易学说”的理论基础上。

1贸易保护可以分享外国企业的垄断地位政府应该通过关税保护措施来分享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价格的外国垄断或寡头企业的利润,从而弥补国民利益的损失。

通过关税来分享外国寡头或垄断企业的利润并提高整个国民收益,这一点进口国政府是有可能如愿以偿的。

但是,关税会使本来已经很高的价格变得更高,这样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2“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通过政府补贴来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而企业在赢得市场后所得到的利润会大大超过政府所支付的补贴。

主要贡献者:加拿大经济学家巴巴拉·斯潘塞,詹姆斯·布朗德和保罗·克鲁格曼等但是这一理论在实施中会受到各种实际情况的挑战。

外国政府可能会采取同样的措施,这样各国政府的支出就会大于企业所得利益,整个经济是净损失。

此外,信息的准确性不能确保,政府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完全而盲目的进行保护,从而不能达到补贴的语气效果。

3国内市场失灵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通过贸易保护来扩大某产品的市场可能会产生边际收益。

(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很难确定应该保护的产业,选择过程中既有政治因素又有利益集团的影响。

此外,很难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保护。

二.贸易保护的必然性1贸易保护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避免本国企业参与力量悬殊的竞争著名经济学家韩德强曾说自由贸易无疑是“泰森和幼儿园小孩同台竞争”。

在毫无保护的自由贸易之下,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落后国家必是永无翻身之日。

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一些相对弱势的产业上都会采取适度的贸易保护。

自由贸易可以使外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进入市场,使消费者受益。

然而在进口商品充斥整个市场的时候,本国的生产者会在竞争面前败下阵来。

每个人都有两个身份,作为消费者受益的同时,作为生产者又在蒙受更大的损失。

可以说,没有贸易保护,就没有新兴工业的发展。

2贸易保护曾使美国、德国和日本崛起南北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关税迅速提高到百分之六七十,然后,大家知道迎来了美国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1867年到1890年,这个短短二十六年时间,美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到1890年,尽管美国当时已是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关税却达到70%。

此后美国的关税有所下降,但是一直比较高,这个态势一直要持续到二战结束。

所以,美国实际上是靠贸易保护发展起来的1871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中获胜。

法国内乱,巴黎公社起义。

法国在镇压不了巴黎公社的情况下,邀请德国来镇压。

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割让给德国,又给德国支付巨额赔款和战费。

德国得到了阿尔萨斯、洛林作为钢铁和煤炭工业基地,用法国的巨额赔款去发展德国的重工业、铁路与交通。

从1871年到1914年短短的43年时间里,德国就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

德国的农产品竞争不过波兰、匈牙利、捷克,德国的地主和工业家纷纷主张贸易保护,德国就这样发展了起来。

日本明治维新后,大量地派留学生到西方学习西方的技术,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但并没有开放国内市场实行自由贸易。

日本就是这样一个靠贸易保护起家和发展壮大的国家。

所以自由贸易无非是西方发达国家在自身强大以后用以恃强凌弱的把戏,所以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采取贸易政策的时候要谨慎。

3.避免因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改变了国际贸易差额的分布导致了一国贸易不平衡的假象而遭到进口国的报复随着跨国公司及其海外经营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流向和贸易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序上改变了国际贸易差额的分布。

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和核算体系,在内部贸易中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收益,但却把各国账面上贸易差额的此消彼长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甩给了各国政府。

作为惩戒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最集中地区之一的亚洲地区制成品出口的迅速增长,使其对美国欧盟保持了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而美国和欧盟跨国公司在亚洲地区投资企业的出口已经成为美国和欧盟贸易逆差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发达国家处理贸易逆差的政策并不主要针对这些跨国公司,而是拿出口国开刀。

在这种情况下,一国政府应及时调整贸易政策,适当的保护本国相应的产业,以免受到西方国家的贸易报复。

三.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的交叉性以及冲突性1.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的交叉性一国在选择贸易政策的时候,不会单一的选择贸易保护政策以及自由贸易政策;同时,随着时代的推进,贸易政策不会一成不变,会被一直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大多数情况下,一国在实行自由贸易的同时会选择性的进行贸易保护,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常见。

如美国,美国政府在战后一直对农产品部门进行了强烈的干预与调节,美国农产品部门则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较为典型的代表。

同时,一国在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时候也会选择性的开放一部分市场。

一国在对某国实行自由贸易的同时还可能在此类产业的对外贸易中对其他国家实行贸易保护,如欧盟成员国之间已形成高度的区域一体化,成员国相互间采取自由贸易,而对于成员国以外的国家则采取不同限度的贸易保护。

一国政府无论是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还是自由贸易政策,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从本国经济利益出发为了寻求更高的发展。

新古典经济学的支持者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开展自由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其次, 贸易可以提高人民收入,第三, 国际贸易促使世界各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 使各国加强磋商与合作;贸易保护的观点认为贸易保护与开放市场并不矛盾,市场的开放与否等同于是否开门,而推行贸易保护还是自由贸易等同于门口是否有门槛的问题。

所以适度的贸易保护可以一边开放发展经济一边对自己的门户实行保护。

2.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的冲突性(1)理论上的冲突自由贸易理论产生的基本依据是比较优势理论:各地区应致力于生产成本低效率高的商品,来交换其那些无法低成本生产的商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