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籍版本鉴定上课讲义

古籍版本鉴定上课讲义



通常指宋元刻本,内府写本,有史料价值的稿本及名

人批校本。
• 普本:普通版本的简称,相对善本而言。
三、古籍的装帧
(一)简策
• 以后数百年间,也就是从商周到东晋的
数千年中,中国古代书籍主要载体是竹木。 • 简策意即编简成策,古人将竹木加工处理成狭长的简片,把若干简用
• 现存最早的敷彩印法实物是元 至元六年资福寺刻的无闻和尚 《金刚经注解》。
• 明代《花史》、《程氏墨苑》 等将敷彩印刷法推向巅峰。
• 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 叶,浙江凌、闵两家将套 印技术推进到新的阶段。
• 精美的三色、四色套印, 直到乾隆内府的五色套印 本、道光年间涿州卢坤的 六色套印,套印技法把印 刷水准和印刷效果提高到 新的阶段。

种原因造成残缺,有的仅是缺卷、缺册,经过抄配,
仍能补全;有的残缺过甚,只能作为他书的配本。

• 通行本:指刻印较多、流传较广的古籍版本。

• 稀见本:刻印较少,流传不多的古籍。如明刻方志、

历代族谱、家谱,均不多见。

• 孤本: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或一书的某一版本世传 只有一部的书本。

• 珍本:写刻年代早,流传少,研究价值较高的古籍,
等。 • 活字印刷是宋仁宗庆历时(1041—1048)毕昇所发明,用
胶泥制字,火烧使坚,摆版印刷。 • 这一发明较德国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排版早四百年。
• 元代又创制木活字。
• 木活字应用广泛
• 大规模使用的是清乾隆时 期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 丛书》
• 而且木活字不仅应用于汉 文的印刷,还曾应用于印 刷维文和回鹘文。
金·赵城藏
(三)旋风装
• 将所有的单叶按顺序摞起来,装订 粘连在一起,如同现代书籍一样, 每一页都可以翻动,这样可以很容 易翻检所需内容。
• 但它仍然无法摆脱卷轴装的影响, 保留了很多共同的特征。
印在涂有感光胶层的玻璃 版上制成印版,上机印刷 而印成的书本。
13、彩绘本
• 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 写的图书。
• 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 图书,如国家书馆藏明彩 绘本《千家诗》等。

• 足本:内容完整无缺的图书。

• 节本:因原书篇幅过巨,或其他原因,刻印时予以删 节

• 残本:指内容残缺的图书。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因各
藩府本、殿本、局本等等;
• 因墨色又分为墨印本、朱印本、蓝印本;
• 从刊刻先后刷印早晚看,又分成
– 初刻本、重刻本、覆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增修本、 三朝本、递修本等名目繁多。
6、活字本
• 活字印本的简称 • 选用单体活字,按照书的内容,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
的书本。 • 按照活字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泥、木、铜、锡、铅活字
• 金属活字最有名的是明代 弘治、正德间无锡华、安 两家的铜活字印书。
• 大规模的金属活字印书当 属雍正年间铜活字排印的 《古今图书集成》。
7、套印本
• 包括套色印本和套版印本两种
– 早期为一版分色套印,即在一块雕 好的版片上,刷不同的颜色印刷, 称为敷彩印法
– 元代以后发展成两版或多版分色套 印
9、钤印本

• 钤盖图章而成的书本。
国 钤









明代稽古印鉴
• 10、影印本:是以某一版本为底本,用照相的方法制成印 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
• 11、石印本:利用多孔石质平版,经处理后制成印版,上 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
12、珂罗版印本
• 又称玻璃版印本。 • 用照相的方法,把图文晒
8、饾版和拱花
• 雕刻多块印版,分别涂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 • 或根据内容需要,雕刻多块凹凸印版,依次嵌合挤压,使
各种图形拱起于纸面。 • 因这种刻印方法需要将一叶图文,或一个局部,分别刻成
多块小木版,而后分层分色套印。因每块雕版小如饾饤, 故名。 • 饾版和拱花富有立体感,便于表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 花鸟禽兽、建筑陈设等。
• 从地域划分
– 有蜀刻本、浙刻本、闽刻本等, – 细分还可以有杭州本、越州本、衢州本、建
阳本、麻沙本、平水本、眉山本等
• 从书的形态分
– 可以划分为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等
• 从出资人或主刻人的角度划分,
– 可以分为官刻、私刻、坊刻, – 细分又可分为内府本、监本、公使库本、各路儒学本、经厂本、
绳编连起来即为策。 • 竹木简编连方式主要是用绳像编竹帘子一样地编连,普通者上下端编
两道绳即可,若是长简,为牢固耐用,则需编三四道绳。根据考古实 物,既有先写后编的情况,也有先编后写的情况。最常见的编绳为麻 绳,也有少量的丝绳。 •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它所体现的书籍保护理念对后世影 响颇大,不断地被继承和发扬。如,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页, “帙”、“囊”演变成“函套”等等。
古籍版本鉴定
古 籍 版 式 图
古 籍 结 构 图
• 版本 • 版本学 • 善本 • 版本的类型
–1、稿本 –2、写本 –3、抄本
4、影抄本
• 也称影写本。 • 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按照底本
文字的行款格式、版框大小、 文字内容,一一摹抄,其版面 形象与底本惟妙惟肖,故名。
• 明清时期,宋元本非常难得, 一些喜好者索求不到,便想办 法借来原刻本,雇请抄手,用 优良纸墨,照样临摹,满足自 己的心愿。其中以汲古阁毛氏 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民国影印汲古阁影宋抄本 《吾竹小稿》
5、刻本
• 雕版印本的简称 • 先雕刻木板,制成阳文反字印
板,而后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 书本 • 我国雕版印刷唐代已经开始流 行,宋代大兴,至清代,延续 1000余年。 • 按照不同的参照系,可以划分 为不同的类型
• 从时代划分
– 刻本分为宋、辽、西夏、金、元、明、清刻 本;
(二)卷轴装
• 又称卷子装,是中国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 •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
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种装订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 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 • 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大多数采用这一方式。 • 进入版刻时代,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 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但 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北宋《开宝藏》、金代《赵城藏》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