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肿瘤 邹娟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肿瘤 邹娟
性可能等。
鉴别诊断
• ①囊腺瘤囊腺瘤 • ②非内异症相关性浆液性囊腺癌 • ③非内异症相关性黏液性囊腺癌
辅助检查
• B超、MRI、腹腔镜、病理学诊断、肿瘤标 记物(CA125)
• MRI图像中出现附壁结节、乳头状突起、强 血管化往往提示卵巢恶,辅助化疗、放射治疗 与孕激素等综合治疗。
EM可增加卵巢癌的发生风险, 尤其是子宫内膜样癌和透明细胞癌的风 险(有观点认为EM为其癌前病变)
发生恶性改变的概率目前国外文献报道多为0.7-1% 国内文献统计为1.5% 但目前认为这只是一个偏于保守的数字
恶变机制及学说
• 第一种是典型的良性原位内膜通过经血逆流进入盆腔,形 成了黏连和不断增殖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随后由于异位内 膜细胞突变,使其侵袭性不断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最终 发生了恶变。
• 另一个较为明确的高危因素是内源性及外源性高雌激素作 用。研究认内源性肥胖或外源性应用单纯雌激素治疗显著
• 增加了EAM的发病风险。 • 另一方面,口服避孕药、分娩、输卵管结扎或切除、单侧
附件切除术、子宫切除被认为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保 护性因素。
发生部位
• 最常见的发生部位—— 卵巢 (78.7%) • 其它部位:阴道直肠隔,结肠,阴道,盆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卵巢恶性肿瘤 (endometriosis associated ovarian cancer,EAOC)
2017级规培学员 邹娟 2020年7月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EM, 简称内异症) 是一种具有恶性行为的良性妇科疾病。 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 发病率约为10-15%, 具有浸润。
• 早期卵巢内异症恶变采用分期手术和术后化疗。 • 手术范围包括全子宫加双附件、大网膜切除术、
阑尾切除术及双侧盆腔淋巴和腹主动脉旁淋巴清 扫术。
• 晚期病人采用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化疗目前采 用紫杉醇加铂类化疗,一般应用6~8个疗程。有 1例Ⅲ期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及化疗,给予放疗及孕 激素治疗
预后
与发病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CA125 相关
腹腔腹膜等 (21.3%)
临床症状
• 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似 • 盆腔包块 • 下腹胀痛 • 月经紊乱 • 痛经
组织学类型
• 子宫内膜样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 75.9 %、透明细胞癌——13.5%
• 肉瘤——11.6%、
• 低级别浆液性癌、其它——6%
•
卵巢外癌以腺癌为主
诊断标准
1925 年Sampson标准: 肿瘤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共存; 排除转移瘤;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组织学形态相似;
• 另一种理论认为,宫腔内的在位内膜已经发生了潜在恶变, 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中,形成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恶性肿 瘤。
• 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机制并不明确,目前研究发现可 能与一些抑癌基因的异常突变、部分 DNA 甲基化、Micro RNA 及氧化应激失衡有关。
高危因素
• 囊肿直径较大和绝经状态是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独 立高危因素。
1953Scott补充标准: 肿瘤中有良性向恶性转化的过渡形态
诊断病理要点
1.病理学证实病灶中存在恶性转化的中间形态; 2.仅在病灶中同时找到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癌2种形态学依
据。 诊断难点: 1.因为“燃尽”效应,即恶性病变发展较快,完全侵蚀破
坏了良性病变成分; 2.病理取材未能获得完全满足该诊断标准的病理样本; 3.病理医生缺乏妇产科专科知识,忽略了良性病变存在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