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词(共20个,见书)通种论、灵魂回忆说(柏拉图)现实与潜在、四因说(亚里士多德)快乐主义(伊壁鸠鲁派)世界城邦(斯多亚派)太一(新柏拉图主义)唯名论、实在论波菲利问题阿伯拉尔的概念论自然律(托马斯•阿奎那)个性学说、意志主义(司各脱)指称与指代、自明知识与证据知识、奥康的剃刀(奥康)二、简答(共10个)1.水本原说2火本原说3.数本原说4.芝诺悖论5.高尔吉亚三命题6.智者派的自然说和运动说7.晚期希腊哲学之怀疑派8.晚期希腊哲学之斯多亚派9.晚期希腊哲学之伊壁鸠鲁派10.晚期希腊普罗斯拉的新柏拉图主义三、分析(共10道)1.希腊神话和哲学的关系2.从本原到本体3.自然哲学的演进过程4.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和哲学的批评5.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评6.晚期希腊哲学的伦理性(缺)7.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8.奥古斯丁对哲学的继承9.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的继承10.英国晚期经院哲学的现代主义萌芽(三人)四、论述(缺)柏拉图(理念论、灵魂学说等)或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伦理学等)的核心命题任选其一至少区分3个层面,论述三种理念、性质、关系五、原著巴门尼德“是者”的原著。
一、简答1.水本原说。
泰勒斯是被公认的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他第一次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并给予回答:水是万物本源,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⑴本原,即树之根,水之源,即源头和开端。
⑵水是万物本原的根据:①“水是万物本原”这个命题是由亚里士多德首先在《形而上学》中判定给泰勒斯的,他对这个命题的判定与理解有如下两方面:首先,泰勒斯可能是靠观察得知种子中有水,万物中有水,认为水是生命的本质,而生命又是万物的本质,所以判定水是万物本原。
其次,从神性角度看,在古希腊神话中神都是指着河水发誓的,这说明神对河水的敬畏,在某种程度上,水掌握着神性,是神性的来源。
②黑格尔指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个判定最核心的是神性的层面,即水是神性的来源。
③从希腊人的生存环境而言,三面环海使得水在其文明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他们的生活与海息息相关,对水是万物本原的提出应该也有重大影响。
④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正常情况下只有水才能被看到固、液、气三态,可见其构成生命的重要性。
水的这种特殊的存在方式让人不禁遐想它与生命的关联性。
⑶追问本原问题的原因形式上,在知道“这是什么”后,一般会对“这是为什么”进行追问。
这是常人在不考虑内容的情况下都会做出的追问。
内容上,这是人类对自身以及自身命运的了解和反思,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命的开端,即认识自己的开端。
而传说中,泰勒斯首先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命题。
⑷为什么是哲学命题。
学科的成立主要有其标准,如其研究对象、体系、方法。
水是万物本原的提出,表明其研究对象与希腊神话的对象由相同过渡到不同,而其研究方法也从希腊神话中感观想象向理性思考过渡。
从这些角度来看,它被称作西方哲学开端,被称作哲学命题。
2.数本原说。
这个命题是由毕达哥拉斯提出的。
⑴灵魂解脱。
毕达哥拉斯派通过灵魂观把宗教和哲学结合在一起,灵魂不死不朽,可以从一个身体转移到另一个身体;为了不失去灵魂或死后重新获得灵魂,人需要通过三种方式净化自己的灵魂:一是戒律,通过现实生活层面的限制来对生命进行转变;二是药物,在医学上安定灵魂;三是数学和音乐,这是对灵魂的教化。
⑵数是万物本源的根据。
①从浅层来讲,数和万物有着相似性,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的规定性比物理属性更加普遍。
首先,数字的比例关系,它决定了事物构造及事物之间的和谐。
其次,数学中的对立关系,如有限和无限,奇数和偶数,一和多等等。
最后,用数字代表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类比关系,如4代表正义,10代表完满,一些现实的对立关系如右和左,阳和阴,也可以用数学关系类比。
②用数可以解释万物的产生。
“从一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
”他的基本想法是:一切事物的形状都有几何结构,几何结构则与数字相对应。
⑶和谐论。
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是和谐的音调,它教化灵魂,而音乐的本质是数,是一种比例关系,而数是万物本原,因而万物的本质是和谐。
⑷意义。
数是万物本原,体现了数学对灵魂的教化,是理性意识的觉醒,是理性的高度。
3.火本原说。
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了火是万物本原这个命题。
他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1)活火。
赫拉克利特用活火来解释万物本原,有他自身的特殊性。
从科学的观点来看,火是一个由生到灭的过程,是燃烧,是彻底的流变。
根本找不到活火的开端和结局。
本原问题是对永恒性的追求,而赫拉克利特对永恒性进行了颠覆。
所谓活火,是流变的,由此可以推出万物皆流,无物常驻,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幻象,所有用语言抓到的东西都是无用的、虚的。
这是对西方哲学的打击,使得西哲开始转变。
(2)分寸。
即尺度,也就是我们的理性,直接表现为我们的语言。
赫拉克利特专门用“逻各斯”来表示“说出的道理”,即内在的本原。
它用语言表达出了一种理念的世界,本体的世界,体现着对立和统一,如对立面的同一:昼与夜、圆的起点和终点,对立面的和谐:颜色,对立面的转化:生与死、梦与醒,对立面的相对。
(3)意义。
这是对传统的本原的恒久性的否定,对logos(逻各斯)层面(即语言和理性)的开启,对辩证法的开启,也是中西哲学相勾连的一个方面。
4.芝诺悖论(1)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他针对伊奥尼亚派的变化本原观,提出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
他的极端论点对于维护巴门尼德所强调的真理有些矫枉过正。
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说,如果承认存在是变化的,那么就会得出事物不能运动的荒谬结论;他们则反击说,如果承认存在是变化的,那么也会得出事物是不能运动的结论,并且这是与前提相矛盾的悖论,更加荒谬。
(2)芝诺悖论有四个:一是“二分法”。
运动着的事物在到达目的地之前要完成全程的1/2,在到达1/2处之前,又要到达它的1/2,如此分割,永远道不了目的地。
二是“阿基里和乌龟赛跑”。
乌龟总是比阿基里先跑一小段,阿基里总是追不上乌龟。
这个悖论说明:运动中的事物没有快慢之分。
三是“飞矢不动”。
箭矢在运动过程中的每个时刻都是静止的,因此它是静止不动的。
四是“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芝诺继承了思辨的风格,首次运用悖论的方法进行诘难。
这些悖论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运动观念中提出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变和不变之间关系的讨论。
正因为芝诺悖论涉及上述运动学、认识学、数学和逻辑学的问题,它在历史上一直引人思索,保持着理论上的魅力。
亚里士多德推芝诺为辩证法的创始者,是有道理的。
5.高尔吉亚三命题(1)高尔吉亚在一本题为《论非存在,或论自然》的书中提出了三个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2)他说这番话的动机大概不是为了表达一种极端虚无主义和彻底怀疑主义的观点,否则,他应首先解释这些观点何以能够存在,他是如何把握和表达它们的。
他的动机似乎是为了验证“任何事物都有两种正相反对的说法”这一相对主义的原则。
(3)按巴门尼德的说法,有物存在,无物不存在;不存在的东西既不能被认识,也不能被说出。
高尔吉亚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并论证了相反的观点,以便向人们表明:既然被当做绝对不变的真理都有相反的说法,其他道理也无法例外。
(4)高尔吉亚的三个命题体现了智者学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
6.晚期希腊哲学之伊壁鸠鲁派(1)伊壁鸠鲁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是宇宙的性质,而是生活在对那些宇宙的预言所说的事物的恐怖之中,对于这个人来说,排除对所谓最主要事物的畏惧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个人没有自然科学知识就不能享受无疵的快乐。
”(2)他认为,哲学史通过论辩和讨论的方式产生幸福生活的一种活动;正如不能治疗身体疾病的医药是无用的技艺,不能解除灵魂痛苦的哲学是无用的空话,为了能够幸福的生活,必须学习伦理学;为了摆脱错误的认识和不必要的忧虑和恐惧,必须要学习物理学。
(3)他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忠实继承者,并做了重要补充:原子除有形状、次序和位置之外,还有重量这一性质。
他否认了目的论。
宿命论和神意,甚至神本身也被当做原子运动的结果。
(4)他的理论学被称作快乐主义。
按照感觉主义的准则,快乐无可辩驳地具有崇高的价值。
他虽然把快乐和幸福等同,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和享乐等同。
他的快乐主义也有一定的缺陷,那就是个人主义倾向,他的伦理学关心的只是个人的快乐,而不是社会的福利,达到个人快乐的途径也与社会服务和利他行为无关。
7.晚期希腊哲学之斯多亚派(1)斯多亚派认为:因为我们个人的本性都是普通本性的一部分,因此主要的善就是以一种顺从自然的方式生活,这意思就是顺从自己的本性和顺从普通人的本性,不做人类的共同法律惯常禁止的事,那共同法律与普及万物的正确理性是同一的,而这正确的理性也就是宙斯万物的主宰和主管。
(2)物理学。
斯多亚派的物理学基本原则是:有两种本原,一种是主动的,另一种是被动的,它们在不同层次上构成世界万物。
(3)世界理性、世界城邦与世界公民。
芝诺根据理性统一性的宇宙图式,认为有理性的人类应当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这是一个包括所有现存的国家和城邦,它的存在使得每一个人不再是这一或那一城邦的公民,而只是“世界公民”。
凡是无助于德性的设施一律废止,让理性以自然的方式起作用。
后来黑格尔的绝对理性继承了这一派。
(4)顺从自然、命运和自由选择。
斯多亚派关心自然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幸福生活,他们的口号是“按照自然生活”,即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
顺从自己的本性,顺从人的共性。
①具体操作上,他们为追求自由,而对人的行为加以禁止,对人进行限制。
②必要性。
海德格尔提出人具有局限性。
这种有限性使得限制是必须的,不做任何限制就达不到自由③意义:将生命指向特定的目标,特定方向。
(5)斯多亚派是希腊哲学中流行最广泛,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派别。
其哲学体系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三部分。
其中伦理学是其哲学的核心和目的,自然哲学是基础,逻辑学是手段。
8.晚期希腊哲学之怀疑派(1)怀疑派认为:怀疑论的起因,我们说是希望获得安宁,有一些有才能的人为事物中的各种矛盾所困惑,就是在二者中选择一个接受时发生怀疑,进而研究事物中间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希望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得到安宁。
(2)希腊后期哲学贯穿着独断论和怀疑论两种对立倾向。
怀疑派对真理是否存在持犹豫不决的怀疑态度。
怀疑派认为,真正的怀疑应该是不断的探究,不应该终结于某一个肯定的或否定的结论。
就理智而言,任何相对的观点都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