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育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新教育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新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如何进行专业发展
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自我充实的本次培训经历,使我在教育教学方面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较深入的更新,学识水平也有相对提高。

首先,思想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更新。

使我充分意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时刻需要按照高水平、高素质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当前,“科教兴国”、“知识经济”已成为时代强音,而作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热门话题—素质教育,更是国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我觉得我们应站在世纪和民族发展的高度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崭新的教育模式,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

同时需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并实现“转轨”,首要需要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们需要抓住每一次培训机遇积极参与有关素质教育热点问题的研讨,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动向,并在实践中主动积极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明确“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开发人的智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主体性教育。

”需要我们及时更新教育新观念,重视各类培训,及时了解教育部一系列文件。

首先,教师要发展学生具备立德树人的重要核心素养,使其能够具备终身的幸福感,具备良好的生活方式及生活品味,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需要我们明确对信奉理论和所使用理论的全新认识。

同时我们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至关重要,良好的师德孕育也是我们专业发展的关键点,同时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能力为重等
等。

教育的新目标是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还需要注重品德教育以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学习目的是指向如何教育学生,使其终身发展,并学会享受教育,同时需要创设环境,改变陈旧的教育状态,帮助学生成长为真正具有人性的人。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领悟教育的特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公民应该引发我们教育者的深入思考!我们教师所做的是不断献身、求真、创新的职业。

同时,教育也是一个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活动,教育需要表现出多样性,拥有丰富多彩的课堂至关重要。

因此,如何融入新课堂更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为了使我们能够尽快融入新课堂,目前多部门协同创新以及培训教研有机结合,同时教育实习机会也在不断增加,关于如何融入新课堂,本次培训后,领悟如下:教学的四要素:教师、学生、内容、方法。

四要素构成教育的关系,尝试对课程进行重建,需要我们在设计时进行思考,多种关系也都是教研活动非常好的切入点,需要对课堂环节进行改进,关注学生状态,课程的设计中的每一个活动都需要把学生的思想引入一个新的境界,同时需要对经验、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等进行思考,教学设计要求对孩子具有激励作用。

也需要对学科的本质进行思考,以引发起学生对生活体验的思考。

因此,四要素与教育的意向性是相互统一的,在具体实施中,我们需要重视具体场景下怎样实现,怎样统一!
关于教学研究,需要我们研究学生,以让学生接纳,来成功开展课堂活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关于满足感和尊重感师生间是互动的,要想让学生发展的需要得到收获,需要发现学生活动的生动性和差异性以及体能动性,需要教和学有机结合,因此需要我们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对教材体系整体认识,以此来优化教学,同时需要不断对教材进行研讨、实践、改进及不断反思和总结,同时我们的教育还要影响触动孩子,不断体现学科特点,使学生有效融入.
课堂因素是复杂的,要求我们教师具有选择的能力。

变化着的学生、课堂、课程复杂性以及课堂教学的形式需要等随时要求引发我们不断地思考,因此教育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把经验具体地改造的过程。

首先,需要给学生搭建教育的引领平台,让孩子参与到课程中,来对学生身心发展进行指导。

所有形式的课程,包括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隐形课程、综合课程、必修选修等课程,都是国家和地方按照不同维度方式进行划分的,但每种课程设计与实施都很重要,需要及时设计学案、活动、以致于到学生的收获等等,因此,提升我们的课程意识、课程建设能力、以致课程开发、重组等都很关键。

课程与孩子发展之间联系也需要我们在备课中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不断与社会发展等的联系以及针对每一学生个性,以致课程特点等不断进行学情分析,也需要引发我们进行思考。

需要再次提到,要进行德育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是我本次培训的所获之一。

我们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其中立德树人为其重中之重,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要求我们做到随时注重强化德育工作,落实“德育首位”,做到家校结合育人,课上课下结合育人。

对此本人感悟颇深,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奋发进取、敬业奉献、配合默契、甘为人梯、堪为表率”为奋斗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突出自己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把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公益化、公德化的人格品质的人,是思维活跃、读写听说准确快捷、善于以尽可能有效的手段获得并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的人。

他们能挣脱知识的压迫,不是以奴隶而是以主人的姿态对陈旧的知识进行批判和改造。

对待新的问题,我们不能仍旧遵循过去“一言堂”、“老师讲的都是真理”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避免杜绝讲大道理、讲空话的现象,讲求
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

在此倡议:我们全体教育者都应有一个共识,即德育渗透不是教导一个部门的工作,也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职责,而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积极参与、予以重视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