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目的:1.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贝多芬的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的肖像描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等散文集。
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的开掘,同时,又注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有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他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
自幼从父亲学音乐。
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接触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
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
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
自此开始创作生涯。
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
晚年处于梅特涅反动统治和封建势力复辟时期,部分作品流露消极情绪,但仍不失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切向往。
其创作继承海顿、莫扎特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音调,鼓舞人心,激励斗志。
为使音乐表现戏剧性对立,在创作手法上进行多方面的革新,运用广泛发展的对比主题,富于动力的和声进行;扩展奏鸣曲式结构使之适应矛盾冲突,深化了引子与再现以及尾声的表演意义。
在套曲中善于以充满动力的谐谑曲代替雅致的小步舞曲,赋予管弦乐曲以交响性构思的配器,并在交响乐中引用人声等。
其创作成就极大地深化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和弥撒曲两部等。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找出描写贝多芬肖像的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1)重荷;沉重的负担。
(2)深邃:深奥。
(3)踌躇;犹豫不决。
(4)巴望:盼望、指望。
(5)锁闭:像锁住一样被关闭。
(6)磐石:厚而大的石头。
(7)惹人注目:引起别人的注意。
(8)杂乱无章:杂乱而无条理。
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贝多芬的精神状态。
(从女佣的视角写)第二部分:贝多芬的形象特征。
(从陌生人的视觉写)第三部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从主人公的角度写)二、探究中心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是怎样表达的?明确: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第二步,精读课文。
探究内容1.速读课文,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讨论并归纳:“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作者如何描写贝多芬的肖像的?这些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身材)“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
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托着什么东西”——早已失效的助听器。
(服饰)“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颊,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面容、神态)“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
”(神态)这些肖像不但从远到近、由大至小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o早已失效了’’的助听OS,“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
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的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3.“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这是一个比喻。
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4.贝多芬看了客人在纸上写的字后,为什么“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讨论并归纳:因为丧失了听觉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一个最大的悲剧,这使他十分苦恼甚至暴戾。
他常常被人误解,而“客人”却要了解他的“好灵魂”,报道他的消息,这使他很受感动。
5.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也比一个人好”?讨论并归纳: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诗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6.“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嬲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讨论并归纳: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了的火山”’“熔岩”比喻他的创作激情。
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7.“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
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
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8.“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这句话应如何理解?讨论并归纳:《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
9.请用几句话概括课文中贝多芬的形象。
讨论并归纳: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1.你对本课有怎样新的见解?2.学了本文有怎样的收获?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2.任选择一个人,对他进行肖像描写,力争表现人物的性格。
总结固趣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布置作业:预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何为简介何为(1922年~20XX年),原名何敬业,祖籍浙江定海,著名作家。
他早年先后从事新闻及电影文学剧本编辑工作,为日后专心从事散文创作做了充分的思想、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
1956年,他的散文《第二次考试》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收进国内及东南亚国家的华文课本,改编成广播剧、广播小说及电影,并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顾问,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
代表作有:《织锦集》《临窗集》《何为散文选集》等。
何为的散文常常以写人为主,他广泛借用小说和电影的创作手法,叙事简洁疏朗,情思清新隽永,语言凝练、形象而传神。
他晚年的作品更显苍劲深沉,高远辽阔,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作家。
贝多芬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被尊称为乐圣。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
著名作品有【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
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其中以贝多芬为蓝本的为《约翰·克里斯朵夫》。
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
从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贝多芬的耳鸣日夜作响,这是耳聋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