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我对史学“经世致用”的看法
“经世致用”一个我们经常会提及的词语,一个我们在谈及史学文学功能时常常使用的词语。

那么什么是“经世致用”呢?首先我们需要为这个词语下一个定义。

《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

《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颇深,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历史。

先秦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创立了影响后世千余年的儒家思想,其实这种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

孔子周游列国,教授门徒三千,就是为了宣扬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以求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局面。

并且儒家思想很实际的教导人们该怎样为人处世。

可见,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着很强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思想界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它的经世致用的传统也一直影响的当时的知识分子。

他们以经世为己任,自觉地关心时政,积极参与国政。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兴盛,此学强调“修身”,在实际实践中将“修身”与“经世”割裂开来,并且此学将“理”的思想僵化,失去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可以说史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在理学兴盛时期处于低谷。

而继理学兴起的心学也只致力于“心学”本身,不注重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而到了清代,在中央专制集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经世致用”思想更似乎是走到了尽头。

而在整个“经世致用”思想处于低谷时期时,也纷纷有人站出来呼吁关注社会现实,反对空谈。

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就反对空谈,倡导“实学”。

而贯穿这所谓“实学”的一个中心思想,便是经世致用的精神。

到了清末,鸦片战争爆发,面对封建末世深刻的社会危机,一批政治家、思想家和进步学者再一次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实行改革。

其中较著名的有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关注世事,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揭露矛盾,抨击时政,指责清王朝统治的腐败以及官僚队伍的无能、迂腐。

在揭露问题的同时,他们要求“更法”,呼吁“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思想,这一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社会。

其实可以说,从先秦时期起,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就一直贯穿着“经世致用”的思想。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兴
亡”为己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虽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也有被忽视的时候,但这种时期毕竟不长。

并且每当这时,总会有人出现呼吁“经世致用”思想。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为历代王朝统治服务。

中国古代王朝大都尊崇儒学,儒家学说的经世传统对历代王朝影响极大。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都关注于社会现实,为现实服务。

其次,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

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之际,“经世致用”的思想就会再度发挥其作用。

如清朝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关系尖锐,这个时期先后出现了各种改革运动,以寻求救国强兵之策。

最后,“经世致用”思想指导革命运动。

这主要是在五四运动之后,这时西方的各种思想相继传入我国,并对我国发展产生了影响。

其中,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我国发展影响巨大。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大批共产党人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运用唯物主义史观解释中国历史及中国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并以之指导中国革命。

“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是广泛、丰富的,它几千年的嬗变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史学只有为现实服务时才有价值,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任何时期,我们都不应该抛弃这一史学传统,而应立足这一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