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丝绸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苏州震泽镇素来享有中国“蚕丝之乡”美誉,勤劳勇敢的震泽人在丝绸产业日渐萎缩的时候默默坚守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珍宝,并不断从丝绸的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改进创新。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创新,震泽目前已经聚齐大小蚕丝被企业160家,形成了从养蚕、抽丝、生产、经营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成功将丝绸做成了震泽的“文化名片”。
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方法,旨在总结出震泽丝绸文化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震泽;丝绸;创新
2007年底,震泽镇被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授予“中国蚕丝被之乡”称号。
2013年,震泽镇又将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授予的“中国蚕丝之乡”名号收入囊中。
如今,震泽丝绸企业上榜“中国驰名商标”2个、江苏省著名商标4个、江苏省名牌4个。
2015年13个“中国优秀丝绸创新品牌”,震泽独占5席。
要知道在十年前,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农民就业渠道的拓宽、养蚕行业机械化水平低、养蚕收益率不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震泽的蚕桑产业曾经严重萎缩。
年饲养蚕种从乡镇合并之后锐减,减幅达87.4%;桑园面积大幅减少,减幅高达49.69%。
整个吴江丝绸产业只剩下一家缫丝厂,产量不足1600万米。
震泽是如何在短短几年重振当地丝绸文化的可以被当做地方发展特色产业的教科书。
一坚守震泽丝绸文化
1 坚守质量底线
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通报蚕丝被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专项抽查情况,在随机抽取的135家企业、154 批次蚕丝被产品中,抽检不合格率为51.9%,其中有不少知名品牌。
而来自“中国蚕丝之乡”震泽的 4 家企业、5 批次产品全部合格。
其中,规模企业慈云蚕丝、山水丝绸、丝立方共有4 个批次产品抽检合格,规模较小的锦泽依家,1 个批次产品抽检合格。
1震泽丝绸的高质量来自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震泽丝绸企业的行业自律:2012年,太湖雪与太平洋保险签约,发布“假一赔十”承诺;2013 年,丝立方携手中国人保,至今没有开出一张理赔单;慈云坚持“用人品做产品”,摒弃任何形式代工,建厂23 年来从未收到一起产品质量投诉;山水丝绸从原料、设计到加工,每个环节精益求精,而且不实行计件考核,员工的首要任务不是追求数量,而是保证品质。
不仅仅是大企业坚持品质,新兴的企业也十分重视产品质量:“虽然我们论规模排不上号,但在蚕丝被行业,没有什么比质量更重要。
我们的产品都经过质检中心严格检测,宁可麻烦一点,利润薄一点,也要用上等原料。
”锦泽依家的创始人宋卫芳这样说道。
另一方面是政府对丝绸品质的严格监督。
2009年,震泽发布了全省首个《蚕丝被联盟标准》,明确规定震泽蚕丝被必须为100%的桑蚕丝,此标准远高于蚕丝被50%蚕丝填充量的国家标准。
此外还制定了蚕丝被联盟标识,只有符合该条件的企业才能使用。
二是建立丝绸检测平台。
“国家丝绸及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2013年在震泽设立办事处,成为其在乡镇一级唯一单独设立的派出机构,免费为企业提供从蚕丝原料到出厂成品的质量检测,对不合格的产品原因进行系统分析。
2 坚持良性发展
震泽丝绸目前拥有大大小小的丝绸企业160余家,有太湖雪、慈云、山水、丝立方和辑里这样的大企业,被誉为震泽丝绸“五朵金花”。
也有绿中缘、怡泰祥这样的新兴企业,被誉为震泽丝绸的“小花”。
震泽丝绸业坚持“金花领衔,小花紧跟,百花齐放”的发展理念,企业之间虽然存在竞争关系,但更是互利关系。
因为每一朵花都是扎根“震泽丝绸”这片土壤的,如果因为个别企业让这片土壤土质变差,不利于所有震泽丝绸企业的发展。
大家共同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丝绸文化,震泽蚕丝产业的未来才会更加繁茂。
2015年,国家茧丝办主任陈国凯调研震泽时说:“一个小乡镇,打造了一条丝绸的完整产业链,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出了特色和亮
1苏报驻吴江首席记者黄亮苏报通讯员汤伟忠. 解读震泽蚕丝的情感密码[N]. 苏州日报,2015-11-20A01.
点,让我们看到了震泽人对这根丝的情感与状态。
二创新
坚守不意味着守旧,震泽人不但能够沉下心将“一根丝”做好,也能够抬起头积极寻找将这根丝利润最大化的方法。
一打造丝绸核心品牌
蚕丝被是震泽丝绸业最常见的产品,大家做的都是蚕丝被,在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怎样做到更加吸引消费者?震泽丝绸企业通过强化各自品牌价值提升自身竞争力。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妙招,太湖雪通过聘请专业的产品设计师、在产品的花型和色彩上动脑筋,并且先后开发了包括丝巾、床品、蚕丝被、睡衣等近300 款真丝产品;慈云革新制作工艺,研发出“可水洗蚕丝凉被”,这款产品的诞生甚至改变了消费者夏季不用蚕丝被的旧习。
现在,丝绸产品种类从围巾、袜子、内衣、外套到各类床上用品应有尽有,而震泽人还在不断打开思路,不断开发各种高端桑蚕产品,比如中药、桑葚酒、蚕蛹食品、蚕沙枕头等等……真正做到了丝绸行业的“他无我有”。
政府还会积极组织本地丝绸企业抱团参展家纺会、中丝会、江苏服装节等业界重大活动,着力扩大本地品牌在业内影响力,如在苏州创博会期间举办“震泽丝绸小镇·国际丝绸论坛”,邀请到来自国内外丝绸业界300多位嘉宾,拓宽震泽丝绸文化的国际视野。
还与中国家纺协会联合启动首届“震泽丝绸杯”创意设计大赛。
随着震泽丝绸产业集群的不断扩大,震泽人需要坚持“金花领衔,小花紧跟,百花齐放”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震泽丝绸品牌价值,打造出江苏丝绸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地标品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小镇”。
二通过电商打开市场
产品质量好,也需要渠道去销售。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购直销业务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网上购物方便、快捷,有利于传统产业扩大影响力。
目前,太湖雪、辑里等企业在淘宝上均有官方专营店,热卖商品收藏人次一万以上,每月交易额也都十分火爆。
电子商务平台成为震泽丝绸扩大品牌影响力重要渠道。
对于未来震泽丝绸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因为震泽丝绸企业有一百多家,一方面一些缺少资金、技术与电商运营经验的小企业应该继续深化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入住阿里巴巴产业带、天猫、淘宝等电商平台。
另一方面,未来几年,震泽镇也应该引导、促进本土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打造一个专业化蚕丝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通过新的平台,培育一批本地电商企业、发展电商服务业、提升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三丝绸文化与旅游业串联
到苏州旅游,一定会到苏州小镇走一遭,买一买当地的土特产。
震泽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国家4A级景区。
络绎不绝的游客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资源。
然而现在很多地方旅游的特产都大同小异,甚至有调侃说全国古镇上卖的特产都来自同一个地方—义务商贸城。
与周边众多水乡古镇不同的是,震泽古镇上大量文保文控单位都带着鲜明的丝绸印记。
将丝绸文化与旅游业串联,既能彰显蚕丝古镇特色,又能扶持蚕丝企业发展。
3.1 两园三馆一基地建设
蒋宏坤书记提出重振苏州丝绸的口号后,震泽开始建设蚕丝文化创意产业园,力求向游人展示江南特有的种桑养蚕全套流程。
其中包括两园三馆一基地:蚕桑文化休闲游乐园以蚕丝文化为主线,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炊乐园、农家乐园、渔乐区、农业作坊、生态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费达生纪念馆介绍了苏州的蚕桑文化历史,游客们可以在管内缅怀蚕桑先辈们的不朽事迹,学习先辈们的忘我奉献精神。
蚕丝创意产品展示研发馆是展现震泽蚕丝文化底蕴和蚕丝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
蚕丝产品电子商务馆以震泽蚕丝被集体商标为载体,统一宣传推广官方保质保量,很多游客外出旅游
觉得大包小包拎着很麻烦,就可以在网上选购商品直接寄送到家中。
蚕丝文化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则让参观者了解蚕桑丝绸历史以及苏州在中国丝绸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声望。
重现蚕桑养殖和丝绸产品生产过程。
让参观者体验种桑、养蚕、缫丝、织布、缝衣、制被的全过程。
3.2 丝绸小镇项目启动
2016年初,震泽委托浙江大学编制规划,启动丝绸小镇建设。
如今,伴随着富有民国时期风情的震泽老街“新丝路”,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和现代蚕桑科技园这对“姊妹园”,文化体验中心、湿地公园生态休闲中心、丝绸企业创意定制中心“三大中心”构成的“一路两园三中心”格局日渐成形,震泽正串联起散落在古镇、古街、古宅中的蚕丝记忆,打造一条集农业观光、工业旅游、美食体验、生态休闲等于一体,丰润灵动的绿色经济产业链。
2
蚕丝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使得震泽蚕丝文化产业迸发活力。
而蚕丝产业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的深度结合,也使震泽的蚕丝产业真正成为一个有能力反哺古镇保护开发的产业。
3.3 丝绸农家乐
在震泽农村,农家喂蚕煮茧缫丝吸引大量城市游客的涌入,游人客商竞相观摩、交流,催生了震泽农家特有的“丝绸之旅”,让农村既保持了原生态又不闭塞,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农家乐体验是震泽旅游业的王牌。
另外,震泽还与浙江省南浔镇建立合作,共同恢复水上“丝绸之路”。
四积极与科研所合作
2苏报驻吴江首席记者黄亮汤伟忠. 解读震泽蚕丝的情感密码[N]. 苏州日报,2015-11-20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