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肌理的传承与更新

城市肌理的传承与更新

城市肌理的传承与更新
摘要:城市肌理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演化的产物,是一个城市人文记忆和历史信息的载体,如何在城市肌理中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解读城市的人文记忆,构筑城市的美好未来,必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河西古镇开发中如何保护原有城市肌理,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做到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和风貌特征的同时,又能改善人居环境,使新的城市肌理能够“有机切入”原有肌理,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Abstract:Urban structure i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al history and product,which is the carrier of the human memory and history information. How to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interpret the human memory and construct the bright future of the cities will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cities' develop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xi ancient town,how to protect the original urban structure,continue the city's historical context and protect the city's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style,at the same time,improve the human settlements and make the new urban structure become "organic entry" the original structure,become the urgent reality
problems paid attention to solving.
关键词:城市肌理;街道空间;人文记忆;历史文脉
Key words:urban structure;street space;human memory;historical contex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4311(2014)18-0106-02
0 引言
城市肌理是指宏观尺度上的城市实体或城市空间,在二维状态呈现的易为视觉观察出规律的形状特征。

城市实体主要指建筑物、构筑物等,城市空间主要指街道等。

而文章则侧重于街道空间。

城市肌理的形成、发展、变化乃至消亡是依靠城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在时间上,城市肌理是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街道的土地利用方式等社会、经济、文化内容的叠加;在空间上,城市肌理表现为城市实体在二维平面上呈现出的一种可识别的整体意象。

1 影响城市肌理的因素
城市肌理是架构在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之上的一种复杂的聚居格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价值,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状态。

影响城市肌理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历史
传统、文化观念、居住形态和社会结构等。

2 河西城市肌理的成因
2.1 自然环境河西古镇全年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地势西高东低。

它以普应山做枕,凤岭为屏,左有琉璃山之壮伟,右有螺峰山之雄峙,前享浦泽之滨湖。

整个古镇坐西朝东,后有靠山,前带流水,侧有护山,远有秀峰。

2.2 历史传统明成化7年,县治迁至河西,在南北建二楼暂备守望,万历年间,以柏家龙潭(三眼井,已覆盖)为中心修筑椭圆形土城,因先有庐舍而后建城,街道不甚整齐(图1)。

明崇祯六年改建成石城,周围2.3华里,城墙高一丈余,厚数尺,雉数白,开四门。

清同治十三年,城墙增高五尺余,并于城周围凿壕沟蓄水为卫。

光绪初年,又加建四角炮阁。

民国16年(1927)在城之四角增筑碉堡,以防匪乱。

2.3 文化观念河西古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受到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河西镇庙宇、祠堂、牌坊等对城市肌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河西土城的基本形制类似蛋形,是受到了道家风水思想的影响,寓喻为“蛋”中能出人才。

同时,为了防止河西风水的流失,城中无西大街。

2.4 社会构成河西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古镇,有汉、蒙、回等多个少数民族。

从古至今,这些民族的行为模式、居住习惯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在当地的城市肌理中必然会有充
分的体现。

2.5 居住形态河西作为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古镇,这些民族的居住习惯和建筑艺术、风格等在当地的民居建筑中有所体现。

同时,由于受到早期白族文化的影响,建筑也一定程度的表现了白族的建筑艺术和形式。

传统民居形式有“三坊一照壁”的师万真民居(图2),“四合院”式的杨范南民居大院、苏氏宗祠,其他型式还有“三间四耳倒八尺”、“一颗印”、“走马转角楼”等。

3 河西城市肌理的
现状
3.1 城镇布局形态河西古镇的城墙已经拆除,护城河已干涸,东、西和南门也早已不见。

但河西古镇的基本形制没有太大变动,在古镇外围的建筑依然保留了城墙围合的趋势,沿着“蛋”形的外围建造,使老城区整体肌理呈椭圆形。

古镇的北边主要为新建区域,东侧和南侧被村落簇拥,西侧主要为公共设施用地,在整体上形成了对中心老城区的围合,主要体现为四周高中间低,凸显了古镇老城区独特的椭圆形格局。

进入古镇的主入口主要为北门,北门的形制现依然保存(图3)。

古镇椭圆形围合的内部空间呈现的是南北向纵深感较强的布局状态,并基本以围绕古镇中心的公共建筑――文庙、大兴福寺为核心,其他民居自由并紧密布置在古镇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