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芍的栽培技术

白芍的栽培技术

白芍的栽培技术
白芍的栽培技术:选地整地
一般多选排水良好,通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

前作以玉米、小麦、豆类、甘薯等作物较好。

栽前要求精耕细作,
耕深20-40厘米,耕翻1-2次,结合耕翻每亩施厩肥或堆肥2500-4000公斤作基肥,耙平,做成宽1.3-2.3米的高畦。

如雨水过多,
排水不良,畦宽可1米左右,20-30厘米畦间排水沟深。

畦长视地
形而定。

北方多做平畦。

白芍的栽培技术:种植方法
1.分根繁殖收获时,将芍药芽头从根部割下,选形状粗大、不空心、无病虫害的芽盘,按大小和芽的多少,顺其自然生长形状切成
数块,每块芽2-4个,作种。

芍芽下留2厘米长的头,以利生长,
一般收1亩芍芽头,可栽3-4亩。

芍芽头最好随切随栽,如不能及时栽种,应暂时贮藏。

在室内选阴凉高燥通风处,于地上铺湿润细砂土,将芽头向上堆放,再盖湿
润砂土贮藏。

或在室外挖坑贮藏。

下雨时注意排水,以免霉烂。

芍药8-10月种植,过晚芍芽头已发新根,栽植时容易弄断,影
响来年生长。

按芍芽头大小分别栽植,便于管理。

行株距50×30厘米,每亩栽4000-4500株。

穴栽,每穴放芽头1-2个,埋在地下3-
6厘米为宜,盖熏土并施人粪尿,覆土细堆成馒头状小堆,以利越冬。

翌年3月上旬前后,芍芽萌发前平土。

2.种子繁殖单瓣芍药结实多,8月上、中旬种子成熟时,于果微
裂时及时采摘,随采随播,或用湿砂混拌贮藏至9月中、下旬播种。

幼苗生长2-3年后进行定植。

种子繁殖生长周期长,生产上应用较少。

白芍的栽培技术: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早春松土保墒。

出苗后每年中耕除草4-6次,中耕宜浅,以免伤根死苗。

10月下旬,地冻前,在离地面7-10厘米处剪
去枝叶,在根际培土约15厘米,以利越冬。

安徽亳州常用"劈垄亮根"法,即在种植后第2年5月上旬,将芍株周围的土,轻轻拨开,
让根部稍稍露出,晾5-7天,再培土拥根,可以提高地温,并杀虫
灭菌,达到增产效果,但晾的时间不宜过长。

2.追肥第2年起每年追肥3次,第1次3月下旬-4月上旬,施
淡人粪尿,第2次4月下旬每亩施人粪尿500公斤,第3次10-11
月间,以圈肥为主,每亩1500-200公斤。

第3年3月下旬每亩施人
粪尿750公斤,腐熟饼肥5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4月下旬每亩
施人粪尿1000公斤;11月间施厩肥1500-2000公斤。

第4年收获前
追肥2次,3月下旬每亩施人粪尿1000公斤,加硫酸铵10公斤,
过磷酸钙25公斤;4月下旬,除磷肥外,按上述施肥量再施1次。

每次施肥,宜于植株两侧开穴施下。

3.排灌芍药喜旱怕涝,一般不需灌溉,严重干旱时,宜在傍晚灌透1次水。

多雨季节,及时清沟排水,减少根病。

4.摘蕾为了使养分集中供根部生长,每年春季现蕾时及时将花蕾摘除。

白芍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1.病害叶斑病:常发生在夏季,主要危害叶片。

病株叶片早落,植株生长衰弱。

防治方法:发现病叶,及时剪除,清扫落叶集中烧毁;发病前及发病初期喷1∶1∶100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7-10天喷1次,连续多次。

锈病:危害叶片,5月上旬发生,7-8月严重。

防治方法:选地
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收获时,将残株病叶集中烧毁,以消灭
越冬病原菌;发病初期,喷波美0.3-0.4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钠
400倍液,7-10天喷1次,连续多次。

灰霉病:危害叶、茎、花各部分,开花后发生。

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发病严重,使叶片枯死脱落,植株生长衰弱。

防治方法:清除
被害枝叶,集中烧毁;雨后及时清沟排水,田间通风透光;选无病芍
芽作种,并用65%代森锌300倍液浸泡10-15分钟后下种;发病初期
喷1∶1∶100的波尔多液,每隔10-14天1次,连续3-4次。

软腐病:病原菌从种芽切口处侵入,是种芽贮藏期间和芍药加工过程中的一种病害。

防治方法:种芽贮放要选通风处,使切口干燥,贮放场所先铲除表土及熟土后,用1%福尔马林或波美5度石硫合剂
喷洒消毒。

2.虫害蛴螬和小地老虎,按常规方法防治。

白芍的栽培技术:采收及加工
1.采收白芍于栽种后3-4年采收。

采收季节,浙江于6月下旬-7月上旬,安徽、四川等地于8月间,山东于9月间。

过迟根内淀粉
转化,干燥后质不坚实,质地轻泡。

选择晴天,割去茎叶,挖出全根。

除留芽头作种外,切下芍根,加工药用。

一般亩产鲜根700-
800公斤。

2.加工将芍根按大、小分开,在沸水中烫泡5-15分钟,烫时勤
翻动,待芍根表皮发白,无生心,有香气时,迅速捞起放入冷水里
浸泡,随即取出刮去外皮,切齐两端,依粗细分别晒干。

也可先刮
去外皮后煮,晒干。

晒芍是加工的重要环节,如果晒得太猛,则外
干内湿表层干裂,易发霉变质,一般早上出晒,中午阴干3小时,
下午3点后再出晒,晚上收进堆起并用麻袋或草席覆盖,使芍根内
部潮气渗出,次日再出晒,如此反复,直至内外干透为止。

芍药煮后,如遇雨不能及时出晒可用硫磺熏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