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当前防治对策

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当前防治对策

生命科学概论课程论文班级:植保(药)13-1教师:周宇爝学生:钟显文学号:20136756目录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当前防治对策.................. - 2 - 一艾滋病的概述................................ - 3 - (一)、什么是艾滋病......................... - 3 -(二)、艾滋病的发病特征..................... - 4 - 二艾滋病的传播................................ - 5 - (一)、性传播............................... - 5 -(二)、体液传播............................. - 6 -(三)、母婴传播............................. - 6 - 三中国艾滋病的规律............................ - 7 - (一)、中国艾滋病流行趋势................... - 7 -(二)、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 7 - 四艾滋病的防控................................ - 9 - 五针对艾滋病的自我观点....................... - 10 -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当前防治对策姓名:钟显文学号:20136756 专业:植保(药)13-1摘要: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感染所导致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慢性传染病,正在全球肆虐;艾滋病在1985年传入中国,经历输入散发期、局部流行期和广泛流行期,国内各个省市都报告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种传播途径(经以血液传播、经性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均已存在;艾滋病疫情目前正处于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的临界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艾滋病的防控措施,我们通过大量的查阅文献,统计分析我国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发现艾滋病的易感人群,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的面对及防治艾滋病。

关键词:艾滋病,传染途径,防控措施,流行趋势自1981年发现AIDS至今,HIV已在全球感染了6000多万例,并造成2500万人死亡。

目前AIDS是全球15—59岁人群的首位致死原因,严重影响了高发地区的人均寿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已成为全球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最近联合国AIDS规划署(UNAIDS)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现存HIV感染者约3950万,2006年全球有430万新感染病例,290万人死于AIDS。

我国AIDS流行形势亦十分严峻,据专家估计,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HIV感染人数将突破1000万人。

其中,截止2014年10月,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已达49.7万例,死亡15.4万例。

AIDS主要通过血液、性和母婴垂直传播,目前尚无法治愈,也无有效疫苗。

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AIDS防治工作,针对AIDS防治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开展了大量综合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工作,中国的AIDS防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抗击艾滋的关键时期,我们通过了解艾滋病的发病特征及防控措施,让更多的人正确面对艾滋病,主动抗击艾滋病。

一艾滋病的概述(一)、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T淋巴细胞系统,瓦解人体的防御系统,一旦侵入机体细胞,病毒将会和细胞整合在一起终生难以消除。

在感染初期,一般不会表现出相应症状,但HIV选择性的侵犯带有CD4分子的细胞,主要有T4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入侵后,病毒就会进入潜伏期,人体感染HIV后需经过0.5~20年,平均7~10年的时间才能发展到艾滋病期。

其潜伏期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未发病者有的可长期甚至终生隐匿,成为艾滋病携带者。

在感病晚期,部分HIV感染者表现出症状,这个阶段一般称为艾滋病,这个阶段往往是复杂的肺部感染,如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和一种严重的癌症叫做卡波西肉瘤或其他病的感染,在这个时期,由于人体防御系统的崩溃,即使是一点极小的伤害,没有防御系统的积极防御,也足以让人致命。

所以,艾滋病本身不会使人致死,而是使人体防御系统瓦解,进而让人体对其他伤害毫无防御能力。

在体内,HIV有较高的活性。

在人体外生存能力极差,不耐高温,抵抗力较低,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常温下,在体外的血液中只可生存数小时,对热敏感,在56℃条件下30分钟即失去活性,且病毒在离开体外的瞬间失去传染性;不加稳定剂时,病毒在-70℃冰冻下失去活性;对消毒剂和去污剂亦敏感,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35%异丙醇、50%乙醚、0.3%H2O2、 0.5%来苏尔处理5分钟能灭活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有较强抵抗力。

国际卫生组织推荐对艾滋病病毒灭活加热100℃持续20分钟,效果较理想。

艾滋病首次被确认为一种新的疾病是在1981年,当时认为是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和肺结核在年轻的同性恋男人之间发生的结果。

很快的原因被确认为一种新的逆转录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这种疾病的特点是CD4淋巴细胞被病毒杀死。

这种疾病经历了几年的发展,但并没有专门杀死HIV的药物。

患病率最高的是在非洲,特别是南部非洲。

尽管现在艾滋病的治疗与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已成功的开发,但疫苗尚未成功研制出来。

这种HIV-1和HIV-2据信是起源于20世纪初在非洲的灵长类动物身上,HIV-1似乎起源于南部喀麦隆,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野生黑猩猩中特有亚种的黑猩猩(pantroglodytestroglodytes)。

最近的亲属是HIV-2病毒,发现于东半球的一种猴子,生活在西非海滨(南塞内加尔)且病毒可能组合了这两种不同的基因,表现出强的致病性。

有证据表明,人类在早期大量的参与捕猎活动,也有大量的猎物购买商,这也为这种病毒的传播提供了一条通道。

而且,这种病毒的致病方式,通常是抑制人体免疫系统的方式。

有人认为病毒的传播从个体到个体的相继是必要的,以便有足够的时间来发生基因的改变。

此外,由于其相对较低的传输速率,20世纪以前,病毒只能散布在部分区域,20世纪后,由于世界贸易的大量进行,艾滋病被带到了世界各地。

(二)、艾滋病的发病特征HIV感染初期会出现的症状为发烧、头晕、无力、咽痛、关节疼痛、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些人还可发生腹泻。

出现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在病毒入侵初期,人体的T淋巴细胞检测到外来物的入侵,T淋巴细胞会积极地反抗,大量增殖,吞噬病毒,与普通的病原物不同的是,在HIV 与T淋巴细胞接触后并不会被淋巴细胞吞噬消化,而寄生于淋巴细胞内。

在淋巴细胞与病毒的互作过程中,人体表现出以下部分症状:1、一般性症状持续低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在三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2、呼吸道症状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3、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

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4、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

5、皮肤和粘膜损害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溃烂。

6、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图1.T细胞与HIV病毒数量的相对变化这些症状大都在持续1-2周后消失,很容易误诊为一般的感冒症状。

接下来就进入了病毒的潜伏期,在这个时期,很少有症状的表现,但在这个时期的后期,感病者体内的HIV病毒数量明显提高,同时人体的防御系统基本崩溃。

然后进入艾滋病的发病期,在此期间通常会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造成感染具体还取决于人所在的生活环境,此类感染多出现全身组织的溃烂。

由于没有防御系统的干预,这些感染可能会影响到几乎每一个器官系统。

与此同时,艾滋病增加了诱发恶性癌的发生,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宫颈癌等。

二艾滋病的传播(一)、性传播这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即艾滋病病毒通过性接触感染。

一般认为大多数都是通过传输范围内异性恋者接触发生感染;然而,在最新的调查中发现不同的区域传输模式之间的差异很大。

在美国,2009年发生于男子与男子发生性关系(男同性恋性交)占新病例的64%。

在中国,由异性无保护的性接触而导致的感染占感病人群的大部分。

不同的性交方式感染艾滋病的几率也大不相同。

从肛门性交传染的危险性特别高,估计为1.4%-1.7%,其中大部分为同性恋接触。

而口交传染的风险相对较低,但它依然存在。

口交的风险被描述为几乎为零。

然而,从少数病例报告可以得出。

口交任有估计0-0.04%的风险。

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通过正常的性交往,女性传给男性的概率被估计为2.4%,男性传播给女性的概率被估计为0.05%。

除此之外,商业性工作者(包括色情制品等)增加了艾滋病毒传播的力度。

性攻击也被认为是继不戴套性交、阴道或直肠损伤导致感染之后又一传播途径。

(二)、体液传播主要包括的有静脉吸毒、被针刺伤,输入被感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医疗注射设备。

在中国最主要的是通过血液制品传播艾滋病病毒和静脉注射传播艾滋病。

通过药物注射传染的概率为平均0.8%。

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超过80%的注射设备是艾滋病毒阳性。

在中国通过血液传播主要源自于两条利益链条:第一条路径:卖血养家—抽血感染—感染家人—输血者感染。

在中国还存在大量的贫困区域,农民为了支付得起正常的家庭开销,在非法采血点卖血,由于极差的卫生条件,致使了艾滋病的区域性大爆发;第二条途径:血库指标—强迫卖血—被迫抽血—感染家人—输血者感染。

地方为了完成血库的献血指标,逼迫他人卖血,造成艾滋病的感染,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偏远的山区。

(三)、母婴传播艾滋病毒由母亲传染给孩子主要有怀孕期间、分娩时或通过母乳传播。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三种方式。

在孕期或分娩时传播的几率估计为20%,通过乳汁的传播概率约为35%。

截止2008年,在儿童感染艾滋病的案例中有90%以上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的。

通过适当的治疗,母婴的感染风险可以降至1%左右。

主要包括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在母亲怀孕和分娩时期的使用,避免母乳的喂养和选用剖宫产术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