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文化的现状
如今在中国茶叶的王国里,我省茶叶所处的位置显得十分弱小。
在全国17个产茶省中,我省茶叶的栽种面积和产量处于全国倒数第5;一本《中国名茶图谱》列了132种名茶,我省只有“东坡银螺”、“东坡毛尖”榜上有名,列在末尾;厚达700多页的《中国茶经》,
有关贵州茶叶的篇幅只有寥寥两三页;贵州茶叶在全国市场上基本上
见不着,而用贵州茶叶装入外地名牌盒子的商品比比皆是,走俏市场。
有人为此惊呼:贵州茶区要沦为“殖民地”了。
近几年,所有的茶经,茶典、茶书,竟找不着贵州文化人对贵州茶叶的著述,只是省或者县的地方志上不时看到“某某地方出好茶
叶的贡茶,产量如何,销到何处”之类的片言只语。
莫非贵州文化
人不嗜茶,不嗜贵州茶吗?非也!君不闻贵州人泡茶,是大把大把地
把茶叶抓进黑乎乎的茶缸里,饮着又苦又涩的浓茶,他们就是没有
写茶的念头。
笔者在这里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只是想引伸出如下
观点:经邦济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文化人要担负起发
展和繁荣地方文化的担子。
平时翻阅古代茶书,总是对明清时期江淅的一些文化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他们都是无官布衣,嗜茶爱茶、熟悉采制、精于品饮、
又善文能诗。
他们不考科举而肩负地方文化,一部中国古代茶书,
绝大部分都是他们对当地茶叶咏诵的作品,极大地推动了江浙茶叶
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当代贵州文化人中也不乏这样优秀的人,如刘
学洙、张克、唐莫尧等,正是他们筚路蓝缕般的努力,才有今天全
省都有人在动手写本地旅游文史资料的火热局面,四十余册的贵州
旅游文史丛书能如期出版,鼓起了贵州旅游业腾飞的巨翅。
贵州高原被古生物专家称为“化石王国”,1980年7月13日发
现了屹今为止世界上唯一发现的茶籽化石。
茶籽化石的出现,奠定
了贵州是茶树起源、茶树原产地最有说服力的实物佐证。
茶籽化石
在晴隆的发现,不仅仅是贵州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是全人类
的宝贵财富,是稀世之宝。
贵州是一个茶树品种资源宝库。
是一个茶品种最多的省份。
全国270种茶树资源,仅湄潭县就占了163种。
这是1939年至1949年
全国展开茶叶资源调查时得出的结论。
贵州山高,气候温暖多雾,
无污染,茶叶品质自然极佳,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贵州几乎县
县产好茶,好多地区在唐、明、清时代都是朝廷贡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千百年来,多少骚人墨客和无数的饮茶爱好者,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茶诗、茶词、茶赋、茶歌、茶联、茶
故事、茶谜语、茶谚语等文人作品和民间文学作品。
各民族同胞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饮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造了许多及富于民族特色的茶礼和茶俗,诸如客来敬茶、浅茶满酒、凤凰三点头、捂碗谢茶、三茶三礼等,都是各民族同胞具有创新特
色的茶礼,不仅体现了各民族长期形成的有积极意义的茶俗,还活
跃了民族同胞的生活。
从民俗民间茶文化看贵州茶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茶文化底蕴深厚。
历史上,辛亥革命以前,贵州山区都是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角落。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座座文化孤岛,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
之说。
在其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也创作、继承、发展了自己独
特的文化。
17个世居少数民族发现、利用茶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
茶文化。
在这些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茶在宗教、祭祀、婚礼、礼仪、社交等方面的利用,形成了贵州土著居民独居特色、多姿多彩的民
俗民间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