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美白对虾生产操作规程

南美白对虾生产操作规程

南美白对虾生产操作规程1 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养殖设施、放养前准备、苗种选择与运输、苗种驯养、养成管理、养殖排放水处理、收获和病害防治等技术环节。

1.2 本标准适用于南美白对虾的池塘养殖。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以养殖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规律为依据,在养殖过程中通过人为调控养殖微生态环境条件等技术手段,使养殖生态环境相对平衡,达到稳产、高效、健康养殖的目的。

3 养殖环境3.1 养殖场地必须建在四周无任何污染源、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光照充足以及交通便利的区域。

3.2 养殖场地周围500米内无有害废弃物污染源、水源充沛,养殖用水需经科学处理,使用健康的种苗和优质的饲料。

4 养殖设施4.1 虾池4.1.1 虾池的面积为0.5~2.0公顷,长方形,长宽比不大于4:1。

4.1.2 虾池方向为南北走向,使虾埂受到风浪冲击的面积减少,使池水受风面积增大,有利池水增氧。

4.1.3 虾池深度2.0~2.5m,养殖期间可保持水深1.8m以上,池底平坦,略向排水方向倾斜,倾斜坡差30cm,保证池水能自流排干。

4.1.4 虾池堤埂坡度1:2.5至1:3。

4.1.5 进、排水系统4.1.5.1 进水系统:进水闸闸室设三道闸槽,外槽安装粗滤网,中槽安装挡水闸门,内槽安装锥形滤网。

4.1.5.2 排水系统:进水闸闸室设三道闸槽,由内向外安装防逃网、闸板和收虾网。

闸板应安装启闭装置。

4.2 蓄水系统(由泵站、蓄水池、进出水渠道、河道组成)4.2.1 蓄水池与虾池相通,以水平差向虾池供水,蓄水池容量不小于总养殖水体的1/8。

4.2.2 进、出水渠道独立设置,进、出水口分别设于池塘两条短边。

4.3 增氧系统使用叶轮式或水车式增氧机,按负荷3~5亩/kw配备。

5 放养前准备5.1 整理虾池5.1.1 推塘池底经暴晒后用推土机进行推塘。

5.1.2 晒池收虾后排干池水,暴晒至底泥呈龟裂状,时间15~30天。

5.1.3 泡塘冲洗反复灌、排水浸泡3~4次。

5.1.4 药物消毒放苗前,用生石灰消毒,严禁使用违禁药物。

用100~200kg/亩生石灰改良池底。

使用方法:最后一次排水时留少量积水,然后用铁锹将生石灰堆于池内积水处,搅拌充分后全池泼洒。

5.2 进水和培养饵料生物药物清池3~5天后开始进水。

先多次进水浸泡后排出,进水用60~8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时要根据过滤网的承受力决定闸门的开启高度,以免冲破闸网,使敌害生物近处。

最后一次进水至水位30~40cm时,施生物制剂培养饵料生物,用法及用量据产品说明书而定,肥水期间每天中午开动增氧机1~2小时,进水繁殖饵料生物在水温20℃以下需10~15天,在水温20℃以上需7~10天,肥水后逐渐提高水位。

6 苗种选择与运输6.1 虾种的选择6.1.1 苗种的规格苗种规格应大于0.8cm。

6.1.2 种质调查选择F2代以上的种苗,对苗源进行病毒等病原的检疫,如白斑、桃拉病等。

6.1.3 肉眼观察健康虾苗具有以下特征:胃肠饱满,体色透明,体形肥壮,大小整齐,无畸形,活力强,弹跳力大。

6.2 虾苗运输尼龙袋运输,使用容量为5~8L的尼龙袋,装水1/3,充纯氧气,装运1cm 长的虾苗0.8~1.5万尾/袋。

虾苗运输应尽可能避开高温时段。

7 苗种驯养7.1 暂养池条件7.1.1 暂养池水深0.8~1m,池底比将0.5%,能顺利排完池水,池子规格根据暂养苗量决定。

暂养可利用养成池专池培育,也可修建专用的具有保温系统的暂养池。

7.1.2 保温系统暂养池搭建塑料大棚,用锅炉加热、保温,控制水温18~25℃。

此系统适应于3月底至5月初放苗时节、5月初以后可在自然温度条件下进行。

7.1.3 进排水系统暂养池必须配备完整的进水及排水系统,进水管大于25cm,排水管10~15cm。

7.1.4 充气系统配备1.1~2.2kw/100立方米水体罗茨鼓风机一台,24小时连续充气。

7.1.5 微生物接种放苗前投放微生物制剂5g/立方米水体,以稳定暂养池微生态环境。

7.1.6 培育基础饵料放苗前在消毒好的暂养池内施肥繁殖浮游生物。

7.2 暂养期管理7.2.1 放苗当池水达到放苗要求时放苗,放苗量1~1.5万尾/立方米水体。

7.2.2 纯淡水养殖苗种驯养条件在纯淡水养殖条件下必须进行二级淡化驯养。

首先在育苗池内驯养7~8天,再移入室外土池内驯养7~0天。

在此期间循序渐进地使之淡化,每日降低盐度不超过原有基础的15%,逐渐使暂养池的盐度与养成池盐度趋于一致。

在淡化过程中水温要求控制在18℃以上,pH值控制在7.8~8.6。

7.2.3 暂养期间饲料要求投喂粒径为0.5mm左右的配合微囊饲料,投喂量每万尾4~8g/次,每天投喂4~6次,并根据不同规格的实际摄食量适当调整,不能过量投饲,以防水质恶化。

7.3 收苗7.3.1 当虾苗体长达0.8~1.2cm以上时,出苗移放入已准备好的养成池中,放苗量控制在4~8万尾/亩,具体根据养殖条件及管理水平而定。

7.3.2 用袖网末端连活水网箱,(网箱0.8~1m、宽0.6m、高1m)缓慢放水收苗,虾苗切勿在网箱内长时间积压,容量为10L的塑料桶,一次称苗或提苗不应超过0.5kg。

8 养成管理8.1 虾苗放养8.1.1 池水要求养成池水深1.5m以上,水质肥嫩,以绿藻、硅藻为主;水色为黄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在40cm左右;水温18℃以上;pH值7.8~8.6。

8.1.2 放苗方法8.1.2.1 放苗时注意育苗池与养成池的温度和盐度变化,要把温差和盐度差控制在1℃和2‰以内,24小时温差控制在3℃、盐度差控制在3‰以内。

8.1.2.2 放苗点应在池水的上风处。

为使虾苗尽快适应养成池的水质环境,把装有虾苗的袋子先浮在水面上,使袋内外的温度趋于平衡,再打开袋子,向袋内缓慢加入池水直至向外溢出,让虾苗逐渐进入水中,以提高苗的成活率。

8.1.2.3 放苗前必须先了解天气情况,避开大风暴雨天放苗。

8.1.3 放养密度放苗量控制在4~8万尾/亩,具体根据养殖条件及管理水平而定。

8.2 饲料与投喂8.2.1 饲料要求饲料主要使用人工配合饲料,使用优质配合饲料,其营养成分及加工工艺过程必须符合国家所颁布的对虾配合饲料的标准要求,在养殖高温期或发病期,饲料投放前添加能提高白对虾免疫功能的生物制剂,以增强虾的抗病力。

8.2.2 投饲量白对虾日投饲量依据其生长状况、规格以及底质、水质和天气而定。

养殖前期,日投饲量为虾体重5~6%;养殖中期(虾体长3~8cm),日投饲量为虾体重的3~4%;养殖期(虾体长8cm以上),日投饲量为虾体重的2~3%。

8.2.3 投喂方法投喂方法为沿池边均匀泼洒投喂。

遵循“少量多投、日少夜多、均匀投洒”的原则。

8.2.4 投喂次数养殖前期每天分2次投喂,投喂时期分别为8:00和18:00;养殖中期投喂3次,投喂时间为8:00、18:00、23:00;养殖后期分4次投喂,投喂时间8:00、18:00、23:00、24:00,夜间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60%,具体投喂次数、时间和投喂量依据具体情况可有所变动。

8.3 水质管理8.3.1 水色和PH值调控南美白对虾理想的水色是由绿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黄绿色或黄褐色。

在养殖过程施用微生态制剂,到养殖中后期适量换水(也可不换水)及施用一定量的生石灰以控制水色和PH值。

8.3.2 透明度透明度是虾池水中理化因子的综合反映,与水中浮游生物种类的密度有关。

虾池透明度指标:前期30~40cm、中期30cm左右、后期保持在20cm左右;若透明度小于20cm时,应换水、泼洒生石灰,若透明度过大,追施微生物制剂。

8.3.3 溶氧量养殖前期视水质状况采用间歇性开增氧机:养殖中期随残饵的增多、池中生物尸体的腐烂以及虾的生长情况逐渐延长开机时间;养殖后期必要时需24小时开机,以保证池水溶氧量在5mg/L以上,池水底层溶氧量在3mg/L以上。

8.4 换水养虾前期主要以添加水为主,中后期适量换水。

换水量要因地制宜,虾苗体长5cm之前一般以添加水为主;体长6~8每隔6~7天换水5~10cm;体长8cm 以上每隔3~4天换水10~15cm。

8.5 雨天处理8.5.1 雨前和雨后,及时开动增氧机。

8.5.2 如雨量一般,则在降雨时开动增氧机,以防池水分层。

8.6 日常管理8.6.1 检查饲料台的摄食状况,及时调整当日投喂量,并做好记录。

8.6.2 经常检查与清除虾池周围的敌害和异物。

8.6.3 经常观察虾的活动情况,发现异常的虾或病、死虾,要及时捞出深埋,并查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8.6.4 定期检测各池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氨氮等水质指标,并做好记录。

8.6.5 检测检查堤坝是否牢固安全,防治塌塘、逃虾;注意用电安全,尤其要经常检查用电设备及线路。

8.6.6 观察有无缺氧浮头现象,发现情况及时开增氧机。

9 养殖排放水处理9.1 养殖水排放前必须先经过水质净化处理后再排放,以免污染周围环境。

9.2 养殖水排放处理主要采用物理和生物制剂法。

物理法主要是沉淀和气浮,生物制剂法是使用微生态制剂降解水中有机质和悬浮物,使养殖排放水时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

10 收获10.1 收获时间依据气候、规格、市场价格、水体状况以及虾的健康而定。

10.1.1 收获前停止换水48小时,待软壳虾少于10%以下时起捕,到水温降到15℃前捕捞结束。

10.1.2 当下体规格达到11cm以上时,可起捕深加工或活虾上市。

10.1.3 若市场供求量大、虾塘密度又过高时,可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即可减少池内密度,又利于小规格对虾生长。

10.1.4 池塘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应及时捕捞,以减少损失。

10.2 收获准备及时掌握气象动态,注意虾池环境因素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捕捞计划;配备好捕捞工具和运输车辆等。

10.3 收获方法10.3.1 拖网收获大批量上市干塘时使用此方法,一般于早晨捕捞。

10.3.2 虾笼网收获收获量小,用只能进不能出的网具,傍晚下网,早晨收虾,适合小批量上市。

11 病害防治11.1 病毒性疾病11.1.1 对虾白斑综合症(wssv)11.1.1.1 病症发病初期出现厌食、摄食减少,活力下降;发病中期虾体皮下、甲壳内侧及附肢出现白色斑点,部分虾体出现空胃,中肠腺内膜组织局部坏死;发病后期,对虾停止摄食,肝胰腺呈棕黄色,病害呈暴发性,死亡率高,因此又叫暴发性白斑病。

11.1.1.2 防治方法11.1.1.2.1 加强对苗种的健康检测。

11.1.1.2.2 经常在饵料中添加微生物制剂和能增强虾体免疫能力的微量元素等。

11.1.1.2.3 在疾病流行季节,每半月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10~15g/立方米水体,或每星期全池泼洒1次溴氯海因复合剂,用量0.3g/立方米水体,定期消毒和调节水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