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人依恋研究的提出依恋研究的先驱者Bowlby 认为依恋是人类从“摇篮到坟墓”所有经验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成人的情感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1],“个体早期与父母的经验与他后来建立情感联系的能力之间有很强的因果联系”。
另一位依恋研究的杰出贡献者Ainsworth 认为对父母的依恋联结会持续一生,并会发展到对其他的亲近人群中[2]。
研究发现成人在处理与伴侣的亲密关系时也会出现类似亲子依恋的行为模式,如亲密维持、分离焦虑以及将对方作为“安全基地”等[3]。
由此研究者认为成人的亲密关系可以看作是依恋关系。
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
Hazan 和Shaver 认为成人依恋有着亲子依恋相似的类型,他们采用了Ainsworth 的三分法作为框架来组织成人依恋关系中情感和行为的差异。
即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
研究发现,运用三分法所得到的成人依恋分布结果与早期婴儿依恋的分布大致相同。
他们还认为成人依恋的个体差异源于在不同依恋史基础上形成了对亲密关系不同的期望与信念,或者说形成了一套“内部工作模式”。
依恋工作模式会对个体一生的亲密关系都会有一种导向和成形作用[4]。
2.成人依恋的测量及其类型2.1成人依恋的测量在亲子依恋关系中有明确的照顾者和被照顾者之分,而在成人依恋行为系统中依恋双方的角色是交互的,同时是依恋者也是接受照顾者,这种交互作用给测量带来了挑战。
另外成人的行为表达含义复杂,不易观察和分辨,所以在对成人依恋成人依恋研究进展汤芙蓉摘要:近年来依恋研究已经由亲子依恋拓展到成人依恋,本文系统概述了成人依恋的提出、成人依恋的测量手段和类型划分、现有两大研究取向(发展临床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探讨了该领域将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成人依恋发展临床取向社会人格取向作者简介:汤芙蓉,四川南充人,四川警察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158的评估中更关注他是如何表达的,而很难观察到他有无依恋行为,因此会谈和自我报告的测量方式显得比较恰当,成人依恋的测量有三种方法:一是访谈法,如成人依恋访谈(AAI)、当前关系访谈(Current Relationship Interview,CRI)和依恋访谈(Attachment Interviews,AI);二是Q-分类评估,如成人依恋Q-分类(Adult Attachment Q-sort)以及婚姻Q-分类(Marital Q-sort);三是自评量表,如成人依恋问卷(Adult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AAQ)、关系问卷(Relation Questionnaire,RQ)以及亲密关系体验—修订版(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2ship-Revised,ECR-R)[5]。
2.2成人依恋的类型在成人依恋的分类上,早期的一些研究者大多直接利用Ainsworth的三分法模式(即: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及回避型),后来的研究者有各自不同的划分观点,相互之间难以达成一致。
2.2.1Bowlby的依恋类型划分Bowlby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儿童的依恋会转变成成人依恋模式,提出了三种不安全依恋类型,分别是:强迫给予照顾型,强迫寻求照顾型,强迫自我依赖型。
强迫给予照顾型是通过取悦和满足别人的需要来获得他人的接纳,他们常常因为需要关注而给予别人帮助。
强迫寻求关怀型来源于童年时代长期处于一种害怕丧失或被遗弃的状态,在这些个体的成人关系中会渴望爱与支持。
由于强烈地害怕被依恋对象遗弃,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过度的依赖或信任。
强迫自我依赖型是强迫寻求照顾型的对立表现,是把自我从他人身边转移开,而不是与他人联结,他们对他人不信任,总是将他人推开以避免被亲近,这可以保护自己免受被遗弃的伤痛[6]。
2.2.2Bartholomeco和Horowitz的四类型模式Bartholomeco和Horowitz(1991)根据对自己及他人的表征是积极还是消极这两个维度,将成人婚恋依恋关系分为以下四类:安全型,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
专注型,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
这种类型的个体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
恐惧型,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这种类型的成人可能处于害怕他人的拒绝而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
冷漠型,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这种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
后面三种类型属于不安全依恋类型[7]。
2.2.3Brennan的两维划分模式Brennan等人从情感和行为调节的角度认为婚恋依恋存在两个基本维度:焦虑程度(测量个体对可能与情侣的分离或者被情侣抛弃的担心程度),及回避程度(测量个体选择的与情侣的亲密程度及个体在心理和情感上的独立程度),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低决定了成人婚恋依恋的不同类型。
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沉迷型—低回避、高焦虑;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冷漠型—高回避、低焦虑。
3.成人依恋的已有研究成人依恋的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取向:以发展心理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为主的发展临床学取向(又称核心家庭取向);以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家为主的社会人格心理学取向(又称同伴-恋人取向),它们在研究范围和测量范式上存在差异。
发展临床学取向主要从心理动力学和家庭系统的角度,将成人依恋定义为“成人关于童年期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关注成人的养育行为对其子女的依恋模式的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
社会人格心理学取向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重点研究成人依恋在社会认知、情感调节、人际关系和个人适应等方面的影响作用。
发展临床学取向一般通过访谈、投射测验等需要深入加工编码的测量方式区分不同依恋类型的群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成人依恋访谈(AAI)。
社会人格心理学取向更偏好用简便的自我报告法划分依恋类型。
由于对访谈的深入编码分析可能揭示了个体潜意识和心理动力的内容,而自我报告只能涉及被试意识层面的观念和表征,这种测量方法的差异造成了两种取向区分的依恋类型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对应[8]。
1593.1发展临床学取向研究3.1.1亲子依恋研究父母的依恋模式会影响他们抚育孩子的方式、照顾孩子的敏感性和抚养孩子的胜任感。
从而影响孩子依恋模式的形成,使得子代和亲代具有相似或者相同的依恋模式,即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
Van Ijzendoorn等在一项关于依恋的元分析研究中证实:AAI能够显著地预测由经典的“陌生情境”所观察到的父母和婴儿的依恋关系。
在18个相关研究中,包括845对亲子关系的元分析中,父母(据AAI测量)和孩子的依恋安全性之间有75%的对应性,证实了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的存在;他们还分析了10个研究中有关AAI测得的依恋类型与父母对儿童依恋信号需要的反应行为间的关系,元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较高[9]。
M eins提出了“将心比心”(mind-mindedness)的概念来解释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的内在机制,并将其定义为:“父母把孩子看作有独立心理的个体的倾向,表现为使用心理特征的语言来描述孩子的倾向”。
倾向于“将心比心”的母亲对婴儿“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非常敏感,并且希望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对婴儿的信号做出反应。
研究发现它能够预测婴儿依恋的安全性[10]。
3.1.2临床心理病理研究许多临床心理病理实证研究已经发现并支持心理病理与不安全依恋的关系。
成人依恋类型与自杀行为、癔症、抑郁症、边缘性人格障碍、不良婚姻、进食障碍、物质依赖等有关系。
Kather-ine Berry等人对依恋模式和精神病之间的关系研究作了概述。
Dozier及其同事对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形式的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精神情感紊乱、双向紊乱和抑郁)的依恋心理状态作了调查研究。
研究发现对比控制组,精神病患者不安全依恋达到显著水平,尤其是回避型依恋,并且精神分裂症对比情感障碍(包括双向紊乱和抑郁)有更高水平的不安全依恋。
但是由于回避型依恋包括两种信念:一是自我依赖(拒绝回避型);二是对于拒绝和被抛弃的恐惧(恐惧回避型)。
由于恐惧回避型对自我和他人都持有消极信念,因此相比拒绝回避型与精神病的联系更密切[11]。
很多研究发现成人依恋风格显示出对抑郁和非抑郁个体的区分作用。
Carnelley et al.发现抑郁与非抑郁大学生的区别在于他们的自我的心理表征而不是他们的关于他人的心理表征。
卷入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预示着消极的自我观,这两种依恋类型中有更多的抑郁个体。
Barbara Murphy也发现恐惧型依恋和卷入型依恋的成份之一自我批评对抑郁有强有力的预测性。
回避型依恋不包含自我批评的成份,与抑郁特质没有联系,尽管它包含有自我依赖和亲密回避[12]。
另外还有研究者探讨了依恋在临床干预中的作用。
Giacomo认为依恋为治疗关系提供了生物学基础,治疗关系可以被视为对安全基地的寻求,病人和治疗师通过共同的努力,一起来探索病人的依恋史及其有关的痛苦情感体验,由于治疗师对病人的言语及非言语信号的敏感反应,治疗师可以被视为代偿性的依恋对象。
3.2社会人格取向研究成人依恋模式对亲密关系有着重大影响,依恋安全感与影响婚恋质量的多种因素相关联,M ikulincer在综述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依恋安全感与下列影响婚恋质量的因素具有联系:(1)对婚恋关系持有积极信念和期待;(2)婚恋关系稳定性高;(3)在婚恋关系中感受到高水平的亲密、承诺、情感卷入;(4)婚恋满意感高;(5)在婚恋关系中采用积极的沟通和交往模式[13]。
现有研究表明安全依恋与婚恋满意感正相关,而非安全依恋与之负相关,例如,矛盾型依恋者在表述自己的爱之体验时,对伴侣既妒忌又强烈的受到伴侣的性吸引;逃避型依恋者则具有对亲密的恐惧感受;安全型依恋者无论是在恋爱、同居、结婚、离婚还是丧偶情境下,认为自己的爱情体验是愉快的、让人信任的。
研究发现依恋安全性与承诺密切相关。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怀疑伴侣一方的承诺,这对个体将伴侣作为安全基地的获得性是一个威胁。
承诺是成人安全依恋的一个基本要求,安全依恋个体可以很好维持关系的稳定性[14]。
对关系冲突状况和冲突解决方式的研究发现,卷入型、恐惧型和愤怒—轻视型比回避型和安全型有更多的冲突伴侣关系。
回避型有最高比率的冷漠伴侣关系,其他几种类型之间没有差异[15]。
有效冲突解决的关键在于具备参与相互合作的意愿,通过共同协作以达到满足双方的需要。
安全依恋个体对自我和他人有积极的内部工作模160型,在冲突解决中更有可能采取这种交互形式的冲突解决方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