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教文化常识PPT课件

道教文化常识PPT课件

道教
基本内容
• 道教的创立和发展 • 道教的基本教义 • 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 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 道教常用的称谓、仪式 • 道教宫观与道教名山 •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一)渊源
1.巫术 道教继承了古代的巫术,因此道教中的念咒、祈祷、 符箓和镇鬼等法术都与巫术有关。
2.神仙思想 神仙方士之说后来成为道教的直 接来源,道教基本思想就是长生 不死。 3.黄老思想 道教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 因此老子便成为道教的尊神。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 术,可助己长生成仙,亦可济世人。他所撰 《肘後备急方》《肘後救卒方》《金匮药方》 《玉函方》等医学著作中,保存了不少我国 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 方剂,其中有治天花等病的医学史上现存最 早的高载,对结核性传染病的认识,也比国 外早一千多年。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 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特性及治病作用等作了 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後世医药学的发 展有很大影响。
寇谦之飞升图
(3)陆修静(406-477年) 南朝道士,把天师道与金丹道
教结合。广集道经,整理成 1200多卷的《三洞经书》,为 后世道教经典《道藏》的分类 编目奠定基础。陆修静在道教 史上是南天师道的创立者,南 北天师道形成,标志道教同封 建统治者结合。
陆修静的生平: 南朝刘宋时著名道士。吴兴东
迁人,字元德,号简寂,三国东 吴丞相陆凯的後裔。自少修习儒 学,博览强识。又性喜道术,精 研玉书。长大後,好方外游,遗 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居云梦, 为搜求道学,寻访仙踪,乃遍游 名山,声名远播。
虎溪三笑(陆修静、陶渊明、慧远)
(4)陶弘景
陶弘景,炼丹家、医药家、

文学家和学者,生於公元456 , 居
(2)寇谦之(365-448年) 天师道教徒,后入嵩山修道,得到北 魏太武帝支持,道教与皇权结合,于 是,道教在北魏盛行,称北天师道。
其一,废除常规五斗米道的「伪法」, 创建符合统治者需求的新道教; 其二,采取儒家的礼教为道教的第一要 义。辅佐太平真君实现天下太平。 其三,制定了一套戒律轨仪,革除期道 教和国家争租税的经济措施。 其四,改革道官职位的世袭制度,主张 唯贤是授,信守五常(父义,母慈,兄 友,弟恭,子孝) ,持戒修行。重视道 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 仪式。经寇谦之改革後的天师道,人称 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葛洪炼丹图
古代丹炉
葛洪丹灶
抱朴子,东晋葛洪著。全书分 为《内篇》和《外篇》。《内 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驱祸,属道教, 共二十卷。《外篇》讲主要谈 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人间得 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共五 十卷。《内篇》总结了战国以 来神仙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 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 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 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国晋代 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 料。
山中宰相:陶弘景出身於南朝士族二 十岁的时候,为诸王侍读。三十岁前 後,陶弘景拜东收集医书。三十六岁时,陶弘 景辞去了侍读的职务,隐居到句容的 句曲山(即茅山),梁天监元年(公 元502年)梁武帝接位後,屡请不出, 梁武帝同陶弘景保持著密切的书信来 往,史称他是「山中宰相」。
清源山老君岩 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
(三)、道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葛洪(283年-365年) 著名道士,号抱朴子,主张 外儒内道,撰写《抱朴子内 篇》,一方面他创立了一套 炼丹术,提倡神药金丹,服 食成仙,另一方面又强调内 心修养,为后来道教丹鼎派 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理论被 上层官方所接受,成为贵族 金丹派。至今杭州西湖还有 葛洪炼丹的遗址。
(二)产生
1.五斗米道
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
米道(又称天师道)。张陵是东汉顺帝时
沛国奉人,今江苏奉县人。126年到144
年,他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上(今四川大
邑县境内)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
草约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
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所称的张天师,
这个称号是世袭的。五斗米的目的是“防
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
带有灾年互救的性质,即慈善之意,颇得
人心。
四川青城山老 君阁中,雄伟
的道祖铜像。
2.太平道 与五斗米道同一时
期,东汉钜鹿人(河 北)张角据《太平经》 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 太平道。
张角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鼓吹太平社 会的理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信徒达数十 万人,在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 率领众徒举行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 王朝,但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无形解体,残余信 徒融入五斗米道。
葛洪继承和发扬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 《抱朴子内篇》中,他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 理论和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 术等,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行不修,而耽误方术,皆不得长生,要求信 徒严格遵守道教的戒律。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 术应世为外。主张文章应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 於教化。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系统总结了晋 以前的炼丹成就,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 对其後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
《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包括 阴阳五行,祀神驱鬼、灾异、符箓、巫术等。其 社会思想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但也反对统 治者聚敛财物而不救济贫困,要人们自食其力, 其中还提出了修炼精气神的思想。《太平经》后 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是流传至今的最早 道教经典。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一样具有较浓的巫教色 彩;崇尚黄色,头戴黄巾,身穿黄服。这些 是太平道的宗教特徵。
死於536年,字「通明」,自

称「华阳隐居」,死後被谧称

「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
(今江苏南京附近)。
开创教派:陶弘景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 传教的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系统 阐述了上清经派的历史,成为上清派的实 际的创始人,并且在茅山经营多年,开设 道馆,广收门徒,开创了茅山派。针对魏 晋以後道教发展变化,神系混乱的实际情 况,陶弘景编定《真灵位业图》,成为中 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