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儿推拿PPT(1比较全面)
小儿推拿PPT(1比较全面)
【水底捞明月】
【位置】 内劳宫周围。 【操作方法】 医者左手拿住小儿左手四指,掌心向上,用冷水滴入掌心, 接着医者用右手中指在内劳宫周围旋运之,并结合吹气,边吹气,边旋 运之,速度宜慢不宜快,以不超过18口气为限。 【作用】 清热凉血,宁心除烦 【主治】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打马过天河】
【位置】内劳宫、天河水周围。 【操作方法】 A、运内劳宫——直接滴凉水于内劳宫,用运法在其周围操 作,边操作边配合吹气。100次。 B、用食指、中指指面沿前臂内侧中线从腕部总筋穴(大陵 穴)弹打至肘弯(尺泽穴)。30遍。也可用食指、中指交替 弹击(但力度较差)。 【作用】清热、通经、行气。 【主治】心经有热,邪陷心包(神昏、烦躁、谵语、高热 等)。
四、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 1.脉诊
• 3岁以上小儿采用一指(食指或拇指)定(按压)三关 (寸、关、尺)的方法切脉
病脉:浮、沉、迟、数、无力、有力
病证:表、里、寒、热、虚、
实
• 小儿腹痛或惊风多见弦脉;心阳不足或心气受损多见结 代脉;失血为芤脉;气血不足或湿邪较盛可见濡脉;内 有痰湿或食滞可见滑脉。
指按法
掌按法
【摩法】
1.指摩法 用食、中、无名等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连续的回旋抚摩。
2.掌摩法 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回旋抚摩。
3.旋摩法 用双手全掌指面着力,自患儿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 解剖方向,两手一前一后作交替旋转运摩。
【掐法】
用手指指甲重刺穴位,称之为掐法。
【揉法】(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
2.传变迅速
• 体现在疾病的寒热虚实相互转化上-“易虚易实,易寒易 热” 。
• 易虚易实:指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 肺炎喘嗽实证→心阳虚衰 泄泻实证→津伤液脱的伤阴虚证。 • 易寒易热: 指疾病过程中,疾病寒热性质转变迅速。 风寒表证→里热证; 里实热证→虚寒证。
(二)脏气轻灵、易趋康复
2.按诊:可参照西医诊断学的触诊内容进行。
五、辨证概要
• 辨证强调及时准确
• 注重辨别主证、兼证 •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
四
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
一、小儿推拿的优点
不用针,不用药,见效快
1.经济简便 2.易于掌握
3.安全可靠
四、推拿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1.选择患儿空腹时或饭后2小时进行 2.室内温度适中,注意避风寒 3.医者手法宜轻柔 4.操作多采用患儿左手 5.每日一次。
五、推拿的技术要领
1.手法:①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②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2.时间:小儿推拿的速度以每分钟150-200次为宜。1 次治疗,每个穴位需要推1000-3000次,大约需要515分钟。 3.补泻:补→顺上轻缓,泻→逆下重急 4.介质:滑石粉、水、麻油、凡士林、葱姜汁等 5.顺序:上肢→头面→胸腹、腰背→下肢 6.处方:手法+穴位+时间(或操作次数) 如:揉太阳100次、捏脊10遍、摩腹2分钟
• 6-12个月婴儿易患幼儿急疹;
• 婴幼儿易患泄泻; • 学龄前儿童易患水痘、百日咳等; • 12岁以后疾病谱基本接近成人。
2.问病情:问发病症状、时间、病因、伴随症状、 治疗情况、病情变化等,结合《十问歌》。 3.问个人史:问生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 预防接种史、既往患病史、家族史。 • 《幼科发挥· 原病论》“问者,问病究其原也,假 如好食酸则肝病,好食辛则肺病,好食苦则心 病,好食甘则脾病,好食盐则肾病,好食热则 内凉,好食冷则内热,是乃问而知之也。”
4.疗效显著
二、小儿推拿的作用
疏通经络,活利关节,畅通气血,祛邪扶正,调整脏腑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 针对疾病发生的不同原因和症状 运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在患儿体表进行点、面、线操作
三、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小儿泄泻、便秘、脱肛、呕吐、腹痛、感冒、咳嗽、 遗尿、惊风、疳积等以及小儿预防保健。 传统小儿推拿主要适用于6岁以下的儿童,年龄越小疗效 越好。7岁以上的儿童配合脏腑点穴位法或成人推拿手法进行 治疗。 2.禁忌证 溃疡性皮炎、脓肿、骨伤疾患、传染病、先天性心脏病 等。
⑵脾常不足:脾胃薄弱,易运化功能失常 ⑶肾常虚:肾精未充、肾气未盛,随成长逐渐充盛 ⑷心气未充:心神怯弱,易受惊吓 ⑸肝气未充:阴血失养,经筋刚柔未济,易好动抽搐
二、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轻灵,易趋康复。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1.发病容易 • ①肺常不足:易感受外邪入侵,发生肺系疾病,居首位。 • ②脾常不足:易运化失常,发生脾胃系统疾病。 • ③肾常虚: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的解颅、胎怯、胎弱、 五迟五软等肾系病证。 • ④心常有余:易从火化、上扰心神,发生惊悸、神昏。 • ⑤肝常有余:易从热化、引动肝风,发生惊惕、抽搐。 • ⑥时行疾病:元气未盛,御邪不足,易感疫气,如麻疹、风 疹、水痘、丹痧、暑湿、小儿麻痹症等。
“纹直为热,纹曲为寒;纹多为热,纹少为寒;鱼 刺状为惊风,水字状为肺风痰咳,乙字状为食厥、 慢脾或伤食下痢;曲虫状为疳积,透关射甲为疾病 危重。” 《幼科发挥· 三关脉纹变见歌》
鱼 刺 形
水 字 形
乙 字 形
蛇 形
透 关 射 甲 《活幼口议》
二、闻诊:
1.听声音:听啼哭、语言、咳嗽、呼吸等声音的 高亢低微
•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织器官修复 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
三、病因特点: 外感为主,饮食次之,先天特有,情志多惊。
(一)外感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之邪 (二)乳食因素:饮食偏嗜、不规律、不节(洁) (三)先天因素:即禀赋胎产因素,如先天性疾病、胎黄等 (四)情志因素:惊恐常见 (五)意外因素:溺水、触电、烫伤、摔伤、中毒等 (六)其他因素:药物损伤、放射线损伤等
2. 挤捏法 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向中央用力 挤捏,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
【黄蜂入洞】
【位置】 【操作方法】 【作用】 【主治】 两鼻孔即是此穴。 用食指、中指两指指端在小儿两鼻孔下缘揉按10-20次。 宣肺气,通鼻窍 鼻塞不通,发热无汗
【按弦走搓摩】
【位置】 两腋下胁肋处。 【操作方法】 医者在小儿身后,用双手掌在小儿腋下胁肋处自上而下搓 摩50-100次,又称搓摩胁肋。 【作用】 理气化痰 【主治】 胸闷,气促,咳嗽,积滞等
【摇法】
用左手扶住或托住背绕关节近端,右手握住肢体远端,作较大幅度转 动或摆动,称为摇法。
【拿法】
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二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 力提捏筋腱。
【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面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移为抹法。
【捻法】
用拇指、食指面,捏住一定部位,作对称的用力捻动,称为捻法。
【运水入土】
【位置】 用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 【操作方法】 医者左手拿住小儿四指,掌心向上,右手拇指端由小儿小 指根推运起,经过掌小横纹,小天心至大拇指根止,推运50-100次。 【作用】 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 泻痢,疳积,消化不良,便秘等
【运土入水】
【位置】 用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 【操作方法】 医者左手拿住小儿四指,掌心向上,右手拇指端由小儿拇 指根推运起,经过小天心,掌小横纹至小指根止,推运50-100次。 【作用】 利尿,清湿热,补肾水 【主治】 小便赤涩,尿频数,少腹胀满
中医系
陈皇珍
1 2
小儿推拿概述 小儿推拿手法
3
4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儿科常见病的推治
一
小儿推拿的定义
小儿推拿的定义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乔摩”、“乔 引”等;
是人类最古老而又年轻的一门医术;
推拿的防治手段主要是手法治疗与功法训练。 小儿推拿,又称“推惊”、“摩惊”、“掐惊”等; 是以各种推拿方法为主要治疗手段, 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的总称, 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
【揉脐及天枢、龟尾并推七节骨】
【位置】脐周、腰骶周围。 【操作方法】 A、揉脐及天枢(三指揉) 2分钟 B、揉龟尾 100次。 C、推(上、下)七节骨 100次。 【作用】健脾理气止泄。 【主治】治疗一切泄泻、痢疾的基本方。 【备注】天枢穴位于肚脐旁开两寸,龟尾位于尾椎骨端,七 节骨位于腰骶正中,命门至尾椎骨成一直线。
三
小儿的辨证论治特点
四诊:望诊为主,闻、问、切为辅 一、望诊 1.五色主病:
红色(或赤色)——主热证。 白色——主虚(肺虚)、主寒。 黄色——主虚(脾虚)、主湿。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证、 惊风。 黑色——主寒证、痛证、瘀证、 水饮证。
2.五部配五脏: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 心,鼻为脾,颏为肾。
【擦法】
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 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际擦三种。
【拍法】
用虚掌拍(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掌心内凹),称为拍法。
【捏法】 捏法正位手势 1.捏脊法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 肤;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 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作时, 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总收法】
【位置】上肢。 【操作方法】 一手中指掐按一侧肩井,另一手拿患儿的食、无名 指,使其上肢伸直并摇之。 20-30次。 【作用】提神、开通血脉、调和气血。 【主治】感冒、上肢痹痛。 【备注】肩井穴位于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特点 1、形态——点状、线状、面状。 2、分布——大多数在头面和四肢(特别双手) 3、联系——散在的,没有经络样的联系。 4、理论——初步的、朴素的、部分的,尚未连贯成 系统。(直接来源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