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思维障碍及突破

创新思维障碍及突破

创新思维障碍及突破阳荣威内容提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历程中最充满想象和创新热望的阶段,并不是许多人所认为的缺乏创新思维。

然而,由于其创新思维存在感性障碍、情感障碍、文化与环境障碍、知识障碍,而无法发挥出来。

只有突破这些障碍,创新思维才会喷涌而出。

关键词:创新思维障碍突破如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生成,是时下教育界讨论的热点,其潜在的前提是学生缺乏创新思维。

然而事实是,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历程中最充满想象和创新热望的阶段,只因其创新思维存在障碍而无法发挥。

因此,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而是排除其思维的障碍,开启潜在的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的感性障碍及突破创新是通过解决问题得以体现的,然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观所感会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察觉问题本身及解决问题所需信息,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创新思维的感性障碍。

生活中最常见的感性障碍就是观察中的先入为主——成见。

所谓成见就是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见解来观察事物。

一种标签(教授、椅子、汽车、青年)一经使用,人们几乎很难注意到被帖上标签的事物的其他品质和用途。

如人们会先入为主的认为椅子是用来座人的,而不会去想还会有其他的用途。

这是因为成见在心理活动中,许多用来形成概念的信息都先被记录在记忆中,而记忆不可能储存感觉所接受的全部信息。

大脑通过过滤出被判断为无用的信息,将余下有用的信息尽可能地与已储存在大脑中相一致的信息进行分类。

当信息在以后再现时,它便是一种简化的、规范化的形态——一种最初的成见。

[1]成见虽然可以根据大脑里已有的分类系统,对眼前不充分的材料加以充实,但是它却可能是新的感觉组合的严重障碍。

我们知道,创新就是要将似乎不相干的信息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有价值的的整体。

但是大脑里已有的分类系统——成见,则阻碍着把那些表面互不相干的信息结合为一个新的整体,从而形成感性障碍。

培养学生质疑的的态度无疑是有助于消解成见对创新思维带来的障碍。

一个人富于创新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对事物持质疑的态度。

因为质疑能使人对大脑中一有的分类系统进行思考,改变原有的先入为主的做法,从而使得那些表面不相干的信息有可能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也就跨越成见的界限,使创新思维的感性障碍得以突破。

每个人在孩提时代都具有质疑的态度,因为他们必须在几年内吸收消化大量的信息知识。

例如,从出生到六岁之间自然吸收的知识,远远超过成人有意识的传授给他们的知识。

他们通过观察,提出疑问而获得大量知识。

不幸的是,许多人随着年岁的增长失去了这种质疑的态度。

[2] 这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是,人们不喜欢我们刨根问底。

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和其他成人往往对他们提出的那些与社会生活无关的问题(为什么能看透玻璃?)表示不耐烦,这就会抑制儿童的提问。

我们的教育机构勉强传授其理应传授的知识(读、写、算、文化知识),但可供回答的时间很少,这实际上限制和阻止了学生提出问题。

第二种原因与“知识大竞争”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懂得聪明能干是好事,而聪明能干往往与我们拥有的知识多寡密切相关。

因此人们就陷入了一个怪圈。

提出问题就承认自己对某件事情不知道或不理解,因此招致人们怀疑我们的知识不够渊博。

这样就会出现难以置信的怪事。

即大学生们每年交纳学费数千元,居然能够听天书般地座在课堂上而不提问题。

因此,改变人们质疑态度的退化状态是必要的。

如果你先入为主或盲目的接受现状,你就不会有创新的动因,你看不到问题所在。

所以对问题的敏感性是一个人富于创造力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旦发现了问题,就必须不断采取质疑的态度,一定要找到全新的解决办法。

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对现存的答案、技术和方法应该持有健康的怀疑态度。

二、创新思维的情感障碍及突破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归属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之一。

然而,创新思维追求的是新颖和与众不同。

当创新思想在头脑中出现时,由于害怕因此脱离大多数,人们归属需要和安全需要就会下意识地阻止这种新思想的出现,尤其是在追求大一统的群体中,这种现象就更明显。

这种为照顾情感需要而使创新思维受阻的现象就是创新思维的情感障碍。

怕犯错误,怕失败,或者说怕担风险是最常见、最基本的情感障碍。

虽然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许多人很难跨越这一步,他们害怕成为少数人而被孤立。

这种担忧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的。

新事物通常是对既定秩序的威胁,会受到抵制,给创新者造成巨大的思想压力。

在这些压力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创新的大忌——从众性人格。

另外一种情感障碍是过分的追求秩序感。

这同样是从追求归属和安全需要出发的,即不能忍受不确定性、存在多种可能性的状态,渴求波澜不惊的、井井有条的秩序。

当然我们并不主张为使自己有创见就抛弃一切秩序。

我们要讲的是那种大事小事都一味追求秩序的心理。

一个复杂的问题的解决过程是棘手的,严格而符合逻辑的方法和手段往往十分必要,但不能过分。

因为过分的追求秩序,就会使你的思维也那么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那么当你解决问题时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了。

为突破情感障碍给学生创新思维带来的困难,一方面我们要减少担风险的代价,解除学生对犯错误的恐惧感,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具体说就是: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感有助于突破创新思维情感障碍。

可能犯错误的焦虑,如一根无形的绳子紧箍着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创新。

强调从做中学的方法,可以鼓励学生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游戏般的尝试,而这种尝试是创新性问题解决的重要成分。

何况学生最初犯的错误,他们以后会根据相应的标准对它们进行评价,从而抛弃它们。

所以我们对这些错误应采取一种缓和而宽容的态度,这种态度会鼓励学生对许多可能的事情进行尝试。

将学生的错误宣扬出去,甚至加以嘲笑,对改正错误的效用是极微的,并且会挫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传授有用的知识,在鼓励学生的冒险精神之余,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探索时,犯错误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可以突破创新思维的情感障碍。

动人的旋律要用不同的音调去谱写,和谐的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个性来构建。

爱因斯坦把发展人的个性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他说:“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社会。

”由此可见个性的重要性。

然而,我国传统教育由于大一统的思想作祟,在培养人才上过分强调统一规格,如一张巨大的网,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围困了学生的创新。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有个性的学生抱有理解和宽容的态度。

因为,“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无论在观念作用或者外显行为方面,都会偏离文化规范,他们自己也认识到这一事实。

创造力的本质决定了一种创造性活动必须与众不同,它必须是异常行为。

”如果我们对这种异常但蕴含着创新的行为,不是予以理解和承认,而是采取对个人承认是以顺从为条件时,则创新人才得不到重视,他们的奇特思想也会受到压抑。

只有对学生的个性予以理解和宽容,学生的“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所有的创新思想才会喷涌而出。

三、创新思维的文化与环境障碍及突破一定的文化模式造成一系列的文化障碍;而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和生活环境造成了环境障碍。

文化和环境以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定,不知不觉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尽管它不属于解决问题的限定条件,多数人在解决问题时,还是不能突破周围约定俗成的规定的界限。

这就是文化与环境的障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文化的禁忌。

透过对古今中外各民族的比较就不难得出:禁忌越多的民族,其创新性就越差。

创新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保证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

然而由于某种文化禁忌的存在,使得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大打折扣。

也就是说,文化禁忌会限制人的思维,从而排除了许多本可以想出来的有创意的想法。

因此,禁忌是一种观念上的障碍。

当然,我们不是说文化禁忌一无是处,禁忌毕竟是由历史沿袭下来的,通常是禁止那些可能给社会某些成员带来不愉快的行为,因此它们发挥着积极的文化作用。

第二是独断的环境。

小而至学校的环境里,学生在权威的环境中,无法培养自由学习、自我指导、自我发现的能力。

因为权威式的人格,处处要求别人对其命令加以服从。

教师具有权威式的人格,对学生要求绝对服从,遵循其教法,背诵标准教材。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必须依据标准答案。

在这种环境下是没有创新可言的。

突破文化与环境的障碍,是难以通过改变文化和环境来实现的。

因为文化和环境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也不是个别人所能改变的。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识,来绕过文化与环境障碍对创新思维的阻挠。

如对于禁忌,通过大脑传出这样的意识:那些被禁忌的行为只是在实施是才会冒犯他人,一种想象而非实际实施的行为不会损害任何人。

因此,你私下里思考某一问题时,不必担心是否触犯禁忌。

透过这个例子,可以为我们打开这样的通道:自我意识是能够成功绕开文化和环境对创新思维的障碍的。

此外,在学校小环境里,将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引入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改变教师的权威造型,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对解放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大有脾益的。

四、创新思维的知识障碍及突破由于知识的缺乏造成创新思维的障碍,这一命题在当前一片“减负”声中,恐怕是很少有人会认同的。

但必须明确的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是要减少学生那些因简单机械而又无效重复的作业带来的负担,而不应减少对知识的学习。

知识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知识却万万不能。

创新和创造质的区别就在于:创新的结果必须是有价值的,而创造则不一定有这样的要求。

我们可以说儿童具有丰富的创造力,但很难说有丰富的创新力。

因为儿童是凭借简单的事实进行想象,很难得出有价值的结果;而成人的创新则是凭借已有的知识体系,对其加工和重新组合,形成有价值的结果。

由此可见,创新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否则就是空想。

而且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使人们有能力即刻抓住许多思想,并把较多的思想互相比较,从而做出更丰富的综合。

相反,知识越少,创新思维就越受限制,难以充分发挥。

在现实生活中,知识缺乏成为创新思维障碍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一位不熟悉机电工程的机械工程师,或者是一位不熟悉机械工程的机电工程师也许会设计出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缺乏美感的建筑师绝难设计出一流的建筑物;环境保护学者若忽视数据及统计学的运用,在解决环保问题时,便无法提出更多、更新颖有效的措施来。

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是突破创新思维知识障碍的有效途径。

为了突破因为知识的缺乏造成的创新思维的障碍,有必要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探求。

厚积方能薄发,创新必须要以广博扎实的知识为基础。

但要注意不要被知识的海洋所淹没,那当然就无从谈起创新了。

在知识的海洋里,被海洋所淹没,与在海洋里游泳是完全不同的。

一种是被动,一种是主动,带有探求的意味。

传统教育中机械地传授知识,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得到的是一堆没有经过自己选择和整合的简单事实堆积的知识,个体被淹没在知识的海洋里,这是无益于创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