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捷达顾问:景成芳(2001/11)近几年来,博弈的观点频频出现在各类经济管理书籍中,那么,博弈究竟是什么?博弈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何启发或指导意义呢?通俗地讲,博弈论是一种“游戏理论”。
其准确的定义是: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博弈的参加者,即博弈过程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个人和组织;第二,博弈信息,即博弈者所掌握的对选择策略有帮助的情报资料;第三,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第四,博弈的次序,即博弈参加者做出策略选择的先后;第五,博弈方的收益,即各博弈方做出决策选择后的所得和所失。
博弈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其一,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可直接运用于现代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行业内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几个大型集团之间的直接对抗,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的经营总体战略和一般战略决策必须在充分掌握竞争对手信息和策略的情况下进行。
从上述博弈定义来看,这类问题都可归结为博弈问题。
因此,企业运用博弈论中的决策模型进行这些问题的决策将使决策过程更加合理化。
其二,博弈论对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和方式的改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举个例子来说,从“囚徒困境”这个典型博弈问题,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同案犯罪嫌疑犯(囚徒)被警方拘捕后,为防其相互间串供,而分别拘捕、隔离审问时,两疑犯所面临的认罪策略选择的问题。
摆在两疑犯面前的选择无非两种:坦白或不坦白。
按照我们通常的政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所以若两人均坦白,则可从轻处理,分别判刑8年;若两人中有一人坦白而另一人拒不坦白,则坦白者可免于处罚,而拒不坦白者,将从重处罚被判10年;当然,若两人拒不交代,而警方手中又无足够的证据可以指控犯罪嫌疑人,那他们只能被按妨碍公务被判1年。
由于两个囚徒没有条件串供,因此,对两个囚徒总体来说,最佳结果不会是同时坦白,各判8年或都不坦白,各判1年。
两囚徒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较大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尤其是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很多情况下正如上面两个囚徒所遇情形一样,没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最佳利益,甚至是损人不利己。
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借助IT工具,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是企业获得双赢局面的一条捷径。
中科创案冷思考--庄家哲学与博弈论(2002-6-26 11:05:29)吕梁说,他因为信奉巴菲特的长期投资理念,所以才决定在中国股市做长庄,然后便有了人人皆知的“中科神话”。
吕梁的这番言论,被中科创案的当事人和辩护人在法庭上多次提及。
吕梁当初说的话是否发自真心,外人难以考证。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吕梁并没有遵守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他选择0048,不是因为这只股票被低估的投资价值,而是为了通过控盘然后控制股价。
法庭辩论时,公诉人对此有过一段论述,大意如下:巴菲特是买公司,由于看好公司前景,长期持有,他不会因为股价下跌而面临卖出股票的压力;而吕梁则是炒股票,为了控盘,需要筹措大量资金,当融资出现问题时,股价的维持就会发生危机,从而引发崩盘,因此吕梁和巴菲特是不同的。
一句话,巴菲特是真正的投资,吕梁则是真正的投机。
而我更为关心的是,吕梁为什么不能成为巴菲特?近来国内盛行的博弈论给了我启发。
流行的看法是:中国股市是博弈的场所。
而对于庄家来说,他和散户或其他庄家之间更是直接的零和博弈关系,即一方赢了,另一方就输,反之亦然。
股市里“一赚二平七赔”的现象成为这种论点的有力证据。
显然,吕梁在骨子里与所有庄家一样,都是博弈论的信徒。
博弈论对中国股市之害大矣!并不是博弈论错了,作为一种高度现实主义的理论,它以独特的角度描绘出了一种关系,一种状况,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困境(“懦夫”或者“囚徒”),但是,它能够用来概括中国股市的全部本质,甚至成为上至监管部门,下至庄家、散户等市场各方的决策和行动指南吗?其实在学术界,早已有人指出博弈论的缺陷。
博弈论关注个体行为的合理性,但是并不能解释像中国股市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更重要的是,博弈论描绘出困境,却难以解决困境。
管理部门如果以此为理论指导,将陷入误区。
中国股市前一阶段的困难局面就是一个明证。
博弈论成为中国庄家的行为依据,是中国股市的特殊性使然。
赌场是适用博弈论的,博弈论之所以在中国股市盛行,就是因为吴敬琏先生所指出的:中国股市很像一个赌场。
在成熟的股市里,股票持有者可以通过公司的成长获利;而中国股市似乎缺乏此功能,股市不能增值,只能靠博弈,这就是中国股市10年之怪现状,所以庄家盛行,而且日渐深入人心。
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不是博弈论所能造就的,博弈论也不能从根本上保护市场各方的利益,博弈不能带来共赢,却可能造成共输。
它帮助庄家成长为短视的逐利者,而不是一个看到中国股市未来的建设者。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以吕梁为代表的一批强大庄家不可挽回地衰落了。
我深信,巴菲特绝对不是一个博弈论者,他的成功,是一个对长线投资理念笃信不疑的理想主义者的成功,而中国股市发展至今最大的教训,就在于没有造就这样的理念和投资人。
(国际金融报)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莱因哈德•泽尔腾诠释博弈论鸣莺刘海民前来参加“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对策论及其应用卫星会议”的莱因哈德•泽尔腾先生,今天在这里就博弈论向新闻界发表了谈话。
莱因哈德•泽尔腾先生1994年因其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开创性的均衡分析”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
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博弈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泽尔腾教授说,博弈论根据其所采用的假设不同而分为合作博弈理论和非合作博弈理论。
前者主要强调的是团体理性;而后者主要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择策略使得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强调的是个人理性。
目前经济学家谈到博弈论主要指的是非合作博弈,也就是各方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最后达到力量均衡。
在这一点上,博弈论和经济学家的研究模式是完全一样的。
经济学越丛阶 蛉擞肴斯叵档难芯浚 乇鹗侨擞肴酥 湫形 南嗷ビ跋旌拖嗷プ饔茫 擞肴酥 淅 婧统逋弧⒕赫 牒献鳎 庹 遣┺穆鄣难芯慷韵蟆?/P>泽尔腾教授说,虽然博弈论是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出现的,但是它在军事、政治、经济许多方面都有很多重要的运用,其中以在经济学内的运用最多也最为成功。
谈到博弈论对人类的贡献,泽尔腾先生说,博弈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很多。
首先,它是一种数学理论,可以用于经济学等领域;再者,它作为一种理论,并非产生直接具体的影响,而是理论指导学科,进而影响某些方面。
博弈论对人类的贡献是,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机会。
各国对博弈论的研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
此外,博弈论的哲学思维方式推动了人类思维模式的向前发展,这一点,是博弈论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完)附:人物介绍莱因哈德•泽尔腾:男,德国籍,1930年10月10日出生于德国布鲁塞尔(二战后此地归于波兰)。
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德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经济学会主席,美国经济学会名誉委员,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泽尔腾于1951到1957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学习数学,1957年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到马恩法兰克福大学工作与学习,1961年获得数学博士学位。
1967至1968年度,泽尔腾到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任客座教授,1969到1972年在柏林大学做经济学教授,而后在比勒菲尔德大学工作了12年,1984年起他到波恩大学任教,致力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
1994年因其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开创性的均衡分析"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泽尔腾现还任计量经济学社团委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名誉院士。
他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博弈论及应用、实验经济学等“囚徒困境”的故事无处不在的游戏——博弈论梁小民博弈论是研究竞争的逻辑和规律的数学分支,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是这门科学的奠基之作,不过他们所建立的是关于纯粹竞争的理论。
纳什的贡献是,他证明了在这一类的竞争中,在很广泛的条件下是有稳定解存在的,只要是别人的行为确定下来,竞争者就可以有最佳的策略。
他的这项理论工作使得博弈论从此成为经济学家用来分析商业竞争到贸易谈判种种现象的有力工具。
关于博弈论,流传最广的是一个叫做“囚徒困境”的故事。
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
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
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
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审讯。
检察官说:“你们的偷盗罪确凿,所以可以判你们1年刑期。
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
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3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10年刑。
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10年刑,他只判3个月的监禁。
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
”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
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
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
“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
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
从“纳什均衡”引出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
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
因此,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
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
其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
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
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
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
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
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