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第1章
3.魏晋南北朝
成就:炮制理论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代表著作:《雷公炮炙论》(雷斅)、《本草经 集注》(陶弘景)等 (1)炮制理论方面 ①陶弘景将炮制技术进行归纳,是最早的炮制分 类方法; ②南北朝刘宋时期的雷斅《雷公炮炙论》第一部 炮制专著,总结了当时炮制成就、创建了炮制新 方法、运用辅料炮制药物。 标志着中药炮制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
?
黄柏丝(饮片)/黄柏片(饮片)/黄柏药材
中药炮制学
理论课时数:36
学时 实验课时数:18 学时 授 课 教 师: 王 光 宁 E-mail:wgnim@ 中药药剂学教研室
中药炮制学
Science of Processing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ocessing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Preparation Processing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ocessing Methods of Chinese Medicines
修事指南
张仲岩 清代
232种
第三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
分两级标准: 国家标准:首先要执行《中国药典》
省、部(局)级标准: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如国家与部级标准中未收载的品种或项目,可 执行各省、市、自治区的炮制质量标准。
(四)现代
继承:对民间、历代医籍中和各地的炮制方法 进行了系统整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献资料。 发扬:主要是科研和生产方面, “七五” “八五” “九五”期间对40味饮片进 行了系统研究; “十五”期间,开展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实 行中药饮片批准文号管理; “十一五”期间,开展中药炮制共性技术与相关 设备研究;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1.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
2.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
3.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
4.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现代(1911年至今)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
1.春秋战国时期 《五十二病方》 提出了“止血者燔发”,收载有“炮、炙、
(2)炮制技术方面
①广泛应用辅料炮制药物; ②炮制工艺合理性、实用性加强; ③炮制工艺水平更加细化 ④炼丹术的发展丰富了中药炮制的品种和内
容;
4.隋唐五代
(1)炮制理论方面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中指出:“有需烧炼 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后法,顺方者福,逆之者 殃。……”明确了炮制的重要性。
燔、煅、熬”等炮制术语。 《黄帝内经》中“治半夏” “角发”、“燔治” 是最早的炭药-血余 炭 口父咀—当时的切制饮片
2.秦汉时期
成就:初步提出了中药炮制的理论 代表著作:《神农本草经》(365种)、《金匮玉 函经》、《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等 (1)炮制理论方面: 炮制的目的和原则初步建立 《神农本草经》:①首次提出了生熟异用 ②炮制降毒 ③强调产地加工 (2)炮制技术方面: ①与临床密切联系; ②方法日趋成熟; ③重视毒剧药物的炮制
(2)炮制技术方面 ①首次将炮制列入法定范围; 《新修本草》:世界最早的药典 ②炮制技术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作蘖法-发芽法,作豉法-发酵法,作大豆黄卷 等。
5.宋代
(1)炮制理论方面:整理保存 (2)炮制技术方面: ①巩固了中药炮制技术的法定地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是宋代第一部国家 成药规范,(类《药典》),依法炮制,法定 了制药标准。 ②炮制目的多样化 ③炮制方法的多样化:应用固体辅料 ④出现了“分剂合用”的炮制品
饮片: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 药物。 与原药材的区别 与天然药物区别
天麻饮片及药材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 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 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要点:①理论依据 ②炮制的目的要求 ③强调根据药材自身的性质 ④制药技术 举例: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酒黄连—引药上行,清上焦之火 姜黄连—缓和药性,清热止呕 吴萸连—清肝胆实热 黄连炭—清热止血
2.改进炮制工艺:
要求: (1)炮制工艺科学化、规范化 (2)生产工业化; 内容:具体的工艺参数、辅料、质量管理措施、设备等
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 首先 传统质量标准客观化、数据化 其次 研究增补新的质量标准
饮片质量标准包括:外观、色泽、气味、性
状、组织粉末、理化鉴定、水分、灰分、浸 出物、药效成分、毒性成分、农药残留量、 重金属含量、溶剂残留量等。
(2)炮制技术方面
① 根据炮制理论选用炮制品进行组方 , 如
“十灰散” ②以药制药,如吴萸连、甘草水制远志、生 姜制半夏等
2.明代
成就:①炮制理论有显著的建树; ②工艺技术有较大进步; 代表著作:《本草纲目》《普济方》等
(1)炮制理论方面
①提出了三类分类法和“雷公炮炙十七法”的分类 方法; ②丰富完善了炮制理论 如进一步阐述生熟异治的理论; 《本草蒙筌》 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作用;
三、中药炮制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中医药信息学 生物技术
中药学
中药炮制学 中药药理学
方剂学
中药资源学
中药化学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历史:原始社会 条件: 1.中药的发现和应用 2.火的发现和应用:炮生为熟 3.酒的发明与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炮制辅料 4. 陶器的发明与应用:提供了工具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 2.熟悉中药炮制的起源、现状和炮制在临床 中的作用以及常见中药各种炮制品的炮制方 法和作用; 3.了解历代炮制著述和中药炮制的现代化研 究情况。
总成绩: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平时成绩
实验成绩=实验报告+实验考核
其中包括课堂考勤
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在继承中药传 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 学技术进行整理、研究,探讨炮制原理, 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提高 中药饮片质量,同时应加强对中成药中药 物炮制的研究,保证医疗用药的安全和有 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本学科。
基本任务有三个方面:
1.探讨炮制机理: 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 的作用。探讨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中药在 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 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以及 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科 学的评价。 研究内容:减毒、增效、缓和药性、产生新药 效,如何首乌及延胡索的炮制。 研究方法:化学(物质基础)和药理(疗效、 毒理)
炮制的专业术语
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制”、
“修事”。现多用“炮制” 一词(炮:指与火有关 的加工处理方法,制:指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不同专著的炮制名称: 《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炮炙 《本草纲目》:修治 《本草蒙筌》:制造 《修事指南》:修事
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
包括各种具体 的炮制方 法,如炒、 炙等
净选加工
饮片切制
炮炙
(二)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 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 方向的学科,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理论:“红见黑则止”,为炭药止血的理论 工艺:如马钱子 规格:片型及质量要求
二、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
③缪希雍 《炮炙大法》为第二部炮制专著, 共载药439种。
(2)炮制技术方面
①炮制技术更加合理化 如《本草纲目》 ②出现了新的炮制方法 如“百药煎”、水飞珍珠等
(三)清代
(1)炮制理论方面 张仲岩 著《修事指南》为第三部炮炙专著,载药 232种,较为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 成就:①叙述了辅料炮制的原理和作用; ②完善了净制理论; (2)炮制技术方面 ①炭药品种的丰富 ②重视应用鲜药:进一步完善了生熟异治的理论 ③炮制加工体系产生:丰富了炮制技术,提高了饮 片质量
第一章
课时:2学时 教学要求:
绪论
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概念及任务; 中药炮制的三部专著; 熟悉:中药炮制的起源和发展概况及有关法规; 了解:中药炮制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第一节 概 述
一、中药炮制及中药炮制学 (一)中药炮制及其名称来源 1 炮制是传统的制药技术; 2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成饮片才能入药,这是中医临 床用药的特点,名
雷公炮炙 论
作者
雷斅
成书年代
南北朝刘宋时 期
载药
主要特点及贡献
①总结当时的炮制成就 ②创建了炮制新方法,概 括炮制作用 ③运用辅料炮制药物 ①总结归纳了雷公炮炙十 七法 ②提出药物贮藏保管之法 ①系统叙述各种炮制方法 ②进一步深化炮制理论
300种
炮炙大法
缪希雍 明代
439种
(二)金元、明时期
1.金元时期 成就:炮制理论不断发展和提高,炮制技术不断 扩充与完善 (1)炮制理论方面 ①总结炮制方法的共性作用; 如:葛可久《十药神书》 炭药止血的理论,“十 灰散” ②探讨炮制方法对炮制品临床应用的影响; 如:张元素《珍珠囊》 “酒浸行经,止中腹痛” 王好古《汤液本草》 “生泻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