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 导学案(含答案)

曹刿论战 导学案(含答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学习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把握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学习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四、知识链接1、《左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大量古代史料。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长勺之战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三国时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东晋的淝水之战,最早的则是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夺君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次年春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叙述某一历史进程。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五、自主学习(一)教师示范朗读,正音并提示重点字音刿()又何间焉()鄙()弗敢专也()小惠未徧()玉帛()小信未孚()旗靡()公与之乘()辙()夫战()轼()(二)学生有感情试读课文,并说出句子意思,教师根据情况纠正语调。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4、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标记疑难。

1、理解重点词句意思(1)重点实词:间()信()孚()福()(2)通假字:徧()(3)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4)肉食者: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

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指()。

(5)重点句子释义: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倒装句式:现代汉语句子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1、“何以战?”2、“战于长勺”六、合作探究(一)几位同学概述大意。

其他同学指正其不足。

(二)请回答下面问题1、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各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课文是按着()顺序组织材料的。

2、换个角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

庄公:曹刿:3、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用了哪些事例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什么?()5.这段文字写出曹刿具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并在文中找出根据。

七、精读精炼(一)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①又何间焉( ) ②肉食者鄙 ( ) ③牺牲玉帛 ( )④下视其辙 ( ) ⑤登轼而望( ) ⑥望其旗靡 ( )(二)在括号中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齐师伐我( ) ②又何间焉( )③肉食者鄙 ( ) ④牺牲玉帛( )⑤小信未孚( ) ⑥大小之狱 ( )⑦可以一战( ) ⑧齐师败绩( )(三)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①伐( ) ②将( ) ③请( )④谋( ) ⑤惠( ) ⑥必( )(四)对下面各题进行最佳选择。

1.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小惠未徧”的“徧”同“遍”。

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

2.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八、主题阅读(一)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文末划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8.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读下文做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和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

B.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去、到”。

C.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

D.前一个“之”是动词“去、到”,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2.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女杀彘——杀猪给你吃。

B.子而不信其母——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的话。

C.妻适市来——妻去到集市回来。

D.婴儿非与戏也——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

3.对曾子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谈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

B.曾子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C.曾子谈论的是孩子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

D.曾子谈论的是父母应该从生活上关心孩子。

九、拓展提升1、从文中曹刿与庄公的论述中你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2、在战争中,“人”的因素很关键,那将领与士兵在战争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十、教后记参考答案:21、曹刿论战七、精读精炼一、1. jiàn 2. bǐ3.bó 4.zhé 5.shì 6.mǐ二、①讨伐②参与③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④指猪、牛羊等⑤为人所信服⑥案件⑦可以凭借⑧大败三、①征伐②将要③请求④谋划⑤恩惠⑥必定四、1.D 2.A八、主题阅读(一) 1.语言描写议论 2.A 3.B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B 6.古仁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官吏和贵族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8.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或喜或悲(二) 1.C 2.D 3.B22邹忌讽齐王纳谏七、精读精炼1.A2.B3.B4. B5. D6. B7. D8. ①②①②③9. C 10. B 11. C 12. D13. C 14. ①A、②C、③B 15. 国别体《战国策》 497 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西汉刘向八、主题阅读(一)1.(1)没有人(2)寻找(3)作主管者(4)言语真实2.B 3.B 4.B(二)1、①经商②对……说③盈利④用力耕田⑤恩泽⑥这件事,指与秦质子异人交往。

2、①吕不韦在邯郸经商,见到了秦国在赵国做人质的异人。

②现在我有一个拥戴君主建立国家,使后世享受恩泽的机会,我要去尝试一下3、吕不韦,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他有着犀利的眼光,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来赢得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