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信息学院毕业论文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与控制学生姓名:龚顺午学号:201204183853年级专业:二〇一二级工程造价指导老师:系别:管理学院湖南·长沙提交日期:2015年5月目录摘要 (2)前言 (2)1企业信用管理的含义、现状及现实意义 (3)1.1信用风险的含义 (3)1.2信用管理的现状 (3)1.3信用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3)1.3.1构建科学的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3)1.3.2适应当前国际信用经济的特点 (4)1.3.3企业信用管理是基础和主体 (4)2企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 (5)2.1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离,片面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 (5)2.2观念陈旧,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5)2.3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 (6)2.4信用管理工作的重点严重滞后 (6)2.5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信用管理人员 (6)2.6客户经营不善,无力偿还 (6)2.7社会信用体制存在缺陷 (6)3信用风险识别及衡量 (7)3.1信用风险识别 (7)3.1.1信用风险识别原则 (7)3.1.2信用风险识别方法 (7)3.2信用风险衡量 (8)4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思路 (9)4.1树立全程信用管理意识 (9)4.2建立明确的信用政策 (9)4.3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结构 (10)4.4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 (10)5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措施 (12)5.1企业领导对信用管理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12)5.2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部门 (12)5.3全面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素质 (12)5.4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12)5.5建立内部授信制度 (12)5.6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 (13)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3)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与控制作者:龚顺午指导老师:(湖南信息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2012级财务管理,长沙410151)摘要:在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最重要的经济主体,而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也必然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征信国家中,进行信用交易的企业之间十分注重信用观念,为成功地进行赊销和赊购而发展了不少的企业信用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
而在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严重滞后己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与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的瓶颈。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迄今为止尚未意识到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关系到企业财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本文尝试通过回顾中外企业信用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并从实际出发分析我国企业目前的信用管理状况,归纳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符合我国企业现状的信用管理体系。
关键词:风险;信用;管理前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阶段,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信用经济,信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管理内容之一。
然而,在当前我国的企业管理中,信用风险管理却存在许多薄弱的环节,有的企业甚至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一片空白,可以说,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科学化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与此同时,商业信用却在各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由此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日益凸现。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贸易融资和结算方式对我国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整、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对增强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加快资金周转、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企业信用管理的含义、现状及现实意义1.1信用风险的含义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1.2信用管理的现状2006年,据有关部门对全国5746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拖欠引发企业信用缺失的调查显示,在企业的应收账款7887亿元中,属于拖欠的应收账款约有5500亿元,占70%左右,账龄在3年以上,事实上难以收回的约占24%。
另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有40亿份左右,合同标的140亿万元,但合同的履约率低。
1990年以前的合同履约率是80%—90%,1990年以后的十几年间,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有些地区甚至才30%左右。
在信用管理方面,我国企业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解决。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大体是这样的:企业均设有销售部门、财务部门来对信用销售进行管理,其后果一是由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各自为政,因而对企业信用风险形成“滞后”管理;二是由于销售目标与信用风险管理目标的不一致和两者职能上的不同,同时在缺乏相应的技术条件下,若由销售部门承担信用风险的职责,反而会在销售报酬的激励机制下形成更大的风险;三是由于财务人员不了解客户的背景和交易情况以及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由财务部门控制信用销售和信用风险,会造成财务与销售两部门的激烈冲突。
1.3信用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1.3.1构建科学的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构建科学的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使我国企业从根本上走出拖欠和亏损的困境。
长期以来,账款拖欠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一大顽症。
究其根源,在于我国企业内部缺少一套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实践证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急需弥补信用管理上的缺陷。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借贷。
如果没有信用,企业的生产活动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的要利用信用手段来保障生产连续进行或扩大生产;如果没有信用,企业的生产活动只能在自有资金狭小的范围内进行和维持,就不可能吸纳社会资金使企业规模扩大到无以伦比的程度,就形不成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和能力;如果没有信用,生产和流通的速度达不到空前的速度,只能在自给自足的范围内维持,不可能使生产和流通的发展速度超过任何时代而飞跃前进。
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诚信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质量、价格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品牌、企业形象的竞争。
企业只有高度重视诚信建设,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信誉,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提高竞争力,从而赢得市场,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不讲诚信则寸步难行。
1.3.2适应当前国际信用经济的特点适应当前国际信用经济的特点,提高我国企业的信用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最近十几年来,国际经济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信用方式的广泛应用,它已经取代传统的现金方式而成为占居主导地位的经营和贸易形式。
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信用不仅是一种企业形象和口碑,更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市场竞争工具。
信用能力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影响未来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1.3.3企业信用管理是基础和主体企业的信用管理是建立整个经济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和主体。
一个社会的信用状况,不仅取决于外部信用服务水平和法制环境,更取决于各经济主体自身的信用约束和风险防范能力。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和主体,其自身的信用管理状况决定了整个宏观经济系统的运行特点和条件。
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或者说,“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最高阶段。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转的根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多年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发布虚假广告信息、偷税漏税、恶意拖欠逃废债务等各种违法违章和商业欺诈行为一直比较突出,屡禁不止,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信用缺失、信用管理薄弱。
因此,只有下大力气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从源头上消除失信、欺诈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秩序好转,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企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企业信用风险的产生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1)外部原因主要是贸易纠纷、客户无力偿还、蓄意欺诈及有意占用对方资金。
从信用管理角度来看,这些外部原因不是企业自身所能完全控制的,因此,这方面的管理因素主要是识别事前和事后的风险所在,科学决策和采取有效措施。
(2)企业信用风险内部原因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掌握客户信息不全,不真实;没有准确判断客户的资信状况;没有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的变化情况;缺乏与客户的有效沟通;未能有效转嫁风险;对应收账款监控不严;缺乏对拖欠账款追讨的方法、手段及管理措施;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等。
2.1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离,片面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现在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为了保持其在市场中的地位,维持或者提高市场占有率,纷纷采取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如销售承包制、销售买断制和赊销等方式刺激销售的增长,但在其背后却是资产周转率的下降,应收账款急速膨胀,收账费用、销售费用不断增加,呆账坏账数量上升,企业利润质量下降,形成“白条利润”,造成财务状况日益恶化。
许多企业的领导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急功近利,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的急速增长,偏离最终利润和合理的现金净流量等企业最主要的财务目标。
强化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就是要在销售业绩增长与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建立和谐的动态均衡,确保企业获得高质量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2观念陈旧,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企业的领导者在思想观念上不重视客户的信用管理,在不详细了解客户信用和财务状况的情况下匆忙做出交易决策,以致造成以后账款的回收工作相当艰难。
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企业都缺乏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在现有的企业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共同或者其中之一来承担的。
然而在实践中却经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
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涉及销售部和财务部的综合性管理工作,由于销售部和财务部在管理目标、管理职能、部门利益和市场反应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它们都不可能较好地完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和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
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表明,增加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由信用部门或信用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
2.3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
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2.4信用管理工作的重点严重滞后目前许多企业解决拖欠问题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账款被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