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课题】西三角经济圈城市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教学目的】1.学会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2.学会分析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和城市化过程存在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基本知识】考点一:西三角经济圈中区域差异:【例1】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气候资料统计表。
城市1月均温(℃) 7月均温(℃) 年降水量(mm)年平均日照时数(小时)无霜期(天)6 25.1 1500 1071 296-0.9 26.6 658 2267 232 材料二:“西三角经济圈”包括经济圈、经济圈和以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将被打造成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我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1)和的气候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从农业生产角度分别评价平原和渭河平原在气候资源上的优势。
(3)是我国的古都之一,分析其区位优势。
(4)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相比,“西三角经济圈”有哪些有利区位条件?(5)位于渭河谷地,该地形区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区域差异比较步骤和比较因素考点二:西三角经济圈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例2】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现状,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由到经过我国重要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是________。
同时它也是我国粮食作物中________和__________作物的分界线。
(2)指出图中、两城市的城市地域形态,并分析导致两城市地域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西三角经济圈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4)西三角经济圈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例3】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地带空间分布图材料二:上图圆部分为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专家学者提出的“西三角经济圈”,包括经济圈、经济圈和关中城市群,将联合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
(1)“西三角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在地理位置上最大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
(2)从“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地带空间分布图”上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产业地带空间分布特点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
(3)“西三角经济圈”是西部大开发地带中产业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试述打造“西三角经济圈”中社会经济措施。
(4)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意义。
【归纳总结】城市群可持持续发展措施【例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都市圈、都市圈、锡常都市圈和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左图是2011年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右图是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2)与中、北地区相比,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
(3)在沿江城市带,锡常都市圈与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在北地区,规划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
(5)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南地区________,中地区________,北地区________。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归纳总结】城市化推动力的差异1.珠江三角洲模式: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2.模式: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3.东北模式: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4.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5.德宏模式: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市化【巩固练习】1.读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荷兰和省地图。
材料二:荷兰70%的花卉生产采用温室,栽培,花卉生产中的温度、湿度、光照、施肥、喷药等都实现了电脑自动控制。
大部分生产企业应用了无土栽培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克隆技术等。
材料三:近年来,新兴高技术产业如光电产业、新医药产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快速兴起,软件园被科技部评为“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软件产业基地。
现代化的交通是高新技术园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区位条件。
工业园区通过沪宁高速公路,到行车时间不到1小时,距离浦东国际机场约1.5小时的汽车行程。
(1)比较荷兰与省地理位置的相同点。
(2)荷兰主要的自然带类型是________。
省南部的气候类型是___。
导致荷兰和省气候类型不同的主导因素是____。
(3)阅读材料二,概括农业技术在荷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
(4)阅读材料三,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特点,分析高新技术产业通常布局在接近机场和高速公路附近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西咸新区列入西部地区重点建设城市新区。
西咸新区,位于、两市建成区之间,是促进“西()咸()一体化”,把市建设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
材料二:省年降水量线分布图、西咸新区示意图。
(1)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古人认为“泾河浊、渭河清”,简述泾河“浊”的主要原因:____。
(3)省汉江谷地、渭河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共同自然区位优势有:____________与汉江谷地相比,渭河平原略显不足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
(4)简述西咸新区的主要区位优势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区位优势:__________,有利影响:_________。
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江经济地带是兼顾自然地理、人文脉络、经济区的整体功能和行政区的完整性等诸诸多因素的一种经济区形式。
下图为长江经济地带空间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长江上游区域各大城市的等级体系城市面积(平方千米)GDP(亿元)人口(万人)城市级别82403 3486.20 2808 直辖市12400 2750.0 1234 副省级城市21111 1203.00 619 地级市8032 603.00 395 地级市27600 334.1 500 地级市(1)(2)以、、为中心的沪宁杭工业基地,是长江经济地带上最重要的经济区域。
说明该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
(3)长江上游区域的各大城市服务功能差异明显,简要分析市发展成为本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
4.长三角和珠三角(双三角洲)是我国两个重要经济区,阅读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双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材料二:双三角洲地区基本情况(2007年)城市群土地面积(万Km2)常位人口(万)非农业人口比重(%)生产总值(GDP/亿元)进出口总额/GDP长三角11 9749 65 46862 1.13 珠三角 2.5 4492 77 25416 1.78材料三:IC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一般由设计、制造、封装三个环节构成,珠三角和长三角是我国最重要的IC产业基地。
下图是2001~2007年我国IC产业产值(亿元)结构变化图。
(1)与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小的是______;材料一中所标的珠三角城市都有直射的机会,与相比,每年先得到直射的是_______。
(2)从材料二可知,两个城市群相比,经济密度(单位面积GDP)较大的是_________,经济对外依存度较低的是_______。
(3)2001~2007年,我国IC产业产值居主导地位的是_______环节,产业产值比重上升最快的是_________环节。
(4)酸雨主要由_______与NO3等酸性气体污染造成。
双三角地区酸雨危害严重,减少这些酸性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5)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闯题的合理措施。
5.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286万增加到1870.3万。
近年来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1)从材料和图乙中可以看出,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3)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______、______。
(4)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例1】(1)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2)平原: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渭河平原:日照时间长,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积累。
(3)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给古都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位于黄河流域,有多条河流流经,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位于国土中部,便于行政管理。
(4)“西三角经济圈”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西部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巨大的潜在市场;享有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等。
(5)地壳断裂下陷,经河流堆积作用形成。
【例2】(1)岭;小麦;水稻(2)为集中式,为组团式。
地处平原地区,有利于城市各组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地处两江交汇的丘陵地区,地形和河流的分割使城市的发展失去了完整性。
(3)天然气、煤、铁、水能等自然资源丰富;铁路、水运等交通便利;人口占西部地区的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城镇化率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GDP占西部地区GDP总量比重大;万元GDP能耗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4)水土流失;荒漠化;酸雨【例3】(1)位于陆地区(2)①以城市为中心;②沿交通线(河流、铁路)呈奈带状分布(3)进一步加强,和三市对腹地的吸引和辐射功能;加大以交通干线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西三角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的交通网络;形成跨省市的输电、供气网络,在能源供给上互通有无,形成顺畅的通讯网络,搭建信息传输的平台;要进一步强化3省市产业的配套性、互补性,提升相互间的经济融合度,国家政策的有效扶持;(4)构建“西三角”经济区还可使、、等中心城市有更广阔的经济腹地;优化、、城市群布局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