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乐音的三个特征》说课稿

《乐音的三个特征》说课稿

教学课题
《乐音的三个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是《声》这一章的第二节,在上一节介绍了声音的产生和频率概念的基础上。

教材开篇便提出了乐音的三个特征,然后将重点放在让学生去了解乐音的三特征在声源振动上的本质差别。

教材在本节的最后介绍了示波器,说明科学探究不仅要依靠感官更要借助仪器。

本节中引入了一种继控制变量法以后的另一种科学探究方法——转化法。

体现了教材对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视。

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都对物理这门新课程充满了好奇。

渴望用物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知识经验的获取多来自于感官体验,对物理中通过观察,归纳,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不了解。

如何保护并利用好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起科学探究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响度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大小有关还与人耳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了解“转换法”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领略音乐和物理的学科交融。

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3、教学重点、难点及成因:
教学重难点:
响度与音调在声源振动上的区别。

成因分析:
响度和音调可以用耳朵分辨,但它们在声源振动上的区别却是不明显的,学生对眼睛看不到的区别理解难度较大。

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索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将观察,演示,操作,实验等方法有机的融入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体验掌握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

学法分析:
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听一听,做一做,比一比,赏一赏等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能力。

教学设计的五大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