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药物制剂实验实验一滴丸剂制备及质量控制一、目的要求1. 掌握滴丸的制备方法与操作;2. 熟悉影响滴丸质量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滴丸剂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混匀,滴入不相互溶、互不作用的冷凝介质中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型制剂。
将药物制成滴丸后,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使液态药物固体化以便于应用。
基质是滴丸的赋形剂,与滴丸的成形、溶散时限及质量稳定性等有着密切联系。
基质按其溶解性分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两大类。
常用的水溶性基质有聚乙二醇(PEG)类、硬脂酸、甘油明胶等,其中,尤以PEG4000或PEG6000最为多用,其熔点低,毒性小,化学性质稳定,对药物的溶解性能良好,易溶于水和多数极性有机溶剂,在胃肠道内,能显著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
非水溶性基质有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氢化植物油等,可延缓或控制药物释放,也可与水溶性基质合用,以调节药物的溶出速率,增加药物的溶解量或有利于滴丸的成型。
冷却液的相对密度应轻于或重于基质,但二者不宜相差过大,以免小丸上浮或下沉过快。
水溶性基质常用液状石蜡或液状石蜡与煤油的混合液,脂肪性基质常用水或乙醇作冷却液。
本实验以水溶性基质PEG4000,PEG6000为基质,分别采用熔融法和溶剂-熔融法将难溶性药物制成滴丸,可明显提高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三、仪器及试剂1. 原料:水杨酸,黄芩苷2. 试剂: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聚乙烯吡咯烷酮K30,乙醇,液体石蜡,乙醚3. 仪器与设备:滴丸机,集热式磁力搅拌器,直型冷凝管,电子天平,圆底烧瓶,烧杯,玻棒,崩解仪,滤纸等四、实验内容(一)水杨酸滴丸的制备1. 处方水杨酸0.5g聚乙二醇4000 10g聚乙二醇6000 15g2. 制法精密称取处方量聚乙二醇4000与聚乙二醇6000,于85℃下混合加热熔化,精密称取处方量水杨酸,于避光条件下加入至上述熔融液,溶解混合后,用滴管向简易滴丸装置中滴加混合液,滴速约为50-70滴/分钟,滴制完成后,将冷却液倾出,并将成形的滴丸取出沥净,用50mL 乙醚清洗滴丸两次,去除表面液体石蜡,自然干燥后,即得。
(二)黄芩苷滴丸的制备1. 处方黄芩苷2gPVPK30 10gPEG6000 60g2. 制法精密称取处方量黄芩苷与载体PVPK30,分别粉碎后置于蒸发皿中,加入适量乙醇溶解,于65 ℃水浴加热挥去溶剂,得干燥固体。
将此固体分散体置于室温干燥器中干燥,称取处方量PEG6000与上述固体分散体于85℃条件下熔化混合,配制成滴丸熔融液,用滴管向简易滴丸装置中滴加混合液,滴速约为50-70滴/分钟,滴制完成后,将冷却液倾出,并将成形的滴丸取出沥净,用50mL乙醚清洗滴丸两次,去除表面液体石蜡,自然干燥后,即得。
(三)滴丸的质量评价1. 重量差异检查分别取所制滴丸20丸,精密称定总重量,求得平均丸重后,再分别精密称定每丸的重量。
每丸重量与平均丸重比较,按下表中的规定,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丸,并不得有1丸超出限度1倍。
平均丸重重量差异限度0.03g及0.03g以下±15%0.03g以上至0.1g ±12%0.1g以上至0.3g ±10%0.3g以上±7.5%2. 溶散时限检查取制得的两种滴丸各6丸,选择适当孔径筛网的吊篮,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921项下崩解时限检査法片剂项下不加挡板情况进行检査,所制滴丸应在30分钟内全部溶散,通过筛网,如有细小颗粒状物未通过筛网,但已软化且无硬心者可按符合规定论。
五、结果与讨论1. 水杨酸滴丸外观,平均丸重,丸重差异超限的滴丸数,溶散时限2. 黄芩苷滴丸外观,平均丸重,丸重差异超限的滴丸数,溶散时限丸重(g)丸1 丸2 ……丸20水杨酸滴丸黄芩苷滴丸外观描述平均丸重丸重超限数量溶散时限水杨酸滴丸黄芩苷滴丸六、注意事项1. 水杨酸易于氧化降解,需在避光条件下与基质混合。
2. 丸剂直径在2. 5mm以下的用孔径约0. 42mm的筛网;在2. 5〜3. 5mm之间的用孔径约1.0mm的筛网;在3.5mm以上的用孔径约2.0mm的筛网七、思考题1. 滴丸剂有何特点,如何根据药物性质和医疗用途选择滴丸的基质2. 采用滴制法制丸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影响滴丸成型性的因素有哪些。
实验二包衣片制备及质量评价一、目的要求1. 掌握包衣材料的种类与特点;2. 熟悉用锅包衣法制备薄膜衣片的技术;3. 了解包衣液的配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片剂表面上包一适宜材料的片剂称包衣片,用于包衣的片剂称素片或片芯。
包衣片主要有两大类,即糖衣片和薄膜衣片。
薄膜衣片又分为普通薄膜衣片、缓控释包衣片及肠溶衣片等。
包衣的目的有:(1)避光,防潮,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2)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3)隔离配伍禁忌成分;(4)不同颜色的包衣,增加药物的识别能力,增加用药的安全性;(5)包衣后表面光洁,提高流动性;(6)提高美观度;(7)改变药物的释放的位置及速度,如胃溶、肠溶、缓控释等。
为了保证包衣片剂的完整和美观,尽量避免素片的棱角,要求表面光滑、硬度足够并崩解性能良好。
在包衣的滚动过程中片剂容易磨损、掉渣、松片等,影响包衣片的光洁,或因包衣造成片剂崩解迟缓。
包衣的方法有滚转包衣法,流化床包衣法及压制包衣法等。
常用的高效包衣机和糖衣锅属于滚转包衣机。
薄膜包衣时应注意:(1)热风交换率,(2)喷液输出量,(3)喷枪的雾化及喷枪距片床的距离,(4)素片翻滚速度。
薄膜衣材料分为水溶性包衣材料、醇溶性包衣材料。
包衣材料主要成分有成膜材料、增塑剂、增溶剂、致孔剂等。
醇溶性包衣具有易燃易爆,污染环境等缺点,近年来发展的水分散体包衣材料安全,应用前景广泛。
薄膜衣包衣工艺路线如下:三、仪器与试剂1. 素片及片床:参考扑热息痛片制备中片剂的处方压制素片;采用φ7mm冲模压制,片重约150mg2. 试剂:乙基纤维素,乙醇,柠檬酸三乙酯,PVPK30,防潮性欧巴代,优特奇L100,丙酮,滑石粉,盐酸,纯水,0.04%氢氧化钠溶液,0.8μm微孔滤膜和滤器,烧杯,1000mL量筒或量杯,移液管,试管。
3. 设备:单冲压片机,80目药筛,120目药筛,荸荠式包衣机,电子天平,硬度计,溶出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四、实验内容(一)包衣片剂的制备1. 缓释包衣片剂的制备:包衣液:5%乙基纤维素的乙醇溶液,增塑剂为柠檬酸三乙酯,用量为乙基纤维素的20%,致孔剂PVPK30,用量为乙基纤维素的2%,包衣增重10%。
称取一定量乙基纤维素溶解于乙醇中配成浓度为5%的包衣液,加入适量增塑剂和致孔剂,溶解搅匀,过120目筛即得。
将上述包衣液加入到包衣液料槽中,在包衣锅中加入1kg片床,并放入自制素片,调节包衣锅转速为50r/min,片床温度35℃,喷液压力0.1MPa,喷入包衣液,干燥后即得。
2. 颜色片的制备:包衣液:欧巴代乙醇溶液,包衣增重3%。
称取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溶液95g置于烧杯中,用电动搅拌器搅拌使溶液成强烈漩涡,缓慢加入欧巴代5g,加入后减低搅拌速度使漩涡消失后继续搅拌45 min,将包衣液过120目筛,不断搅拌下喷入包衣锅,包衣锅转速为50r/min,喷枪压力0.2MPa,鼓风温度70℃。
3. 肠溶包衣片的制备:丙酮85%,水5%,固含量10%将丙酮与水混合,在室温条件下用普通搅拌机搅拌。
将优特奇L100缓慢分批倒入上述溶剂中,均匀润湿,避免结团或沉积,搅拌约30-60min,形成清亮溶液,将滑石粉(相当于聚合物重量50%)和柠檬酸三乙酯(相当于聚合物10-20%)在丙酮中预先匀化,然后加入到优特奇溶液中包衣条件:进风40-50℃,排风30-35℃,片床温度30℃,进风量0.3-0.5立方米/分钟/公斤,包衣液供给速率4-10g/min/kg,雾化压力0.08-0.15MPa,喷枪与物料间距10-15cm,包衣锅转速8-12r/min。
(二)包衣片剂的质量评价1. 依法检查包衣后外观,增重2. 依法对比检查包缓释衣膜和肠溶衣膜后片剂在0.1mol/L盐酸介质中的溶出度变化。
分别取包衣前后片剂三片,照释放度测定法,以1000mL 0.1mol/L盐酸为释放介质,转速为100r/min,经15min,30min,45min,60min钟后,分别吸取5mL液体滤过,并补足同体积溶出介质,取续滤液适量,用0.04%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适当浓度,照紫外分光光度法,于257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计算每片药物的累计释放率并进行对比。
五、结果与讨论1. 包缓释衣膜后外观变化及增重2. 包有色衣膜后外观变化及增重3. 包肠溶衣后外观变化及增重4. 以时间为横坐标,累计释药百分率为纵坐标,绘制释放曲线,对比检查包衣前后片剂释放度的变化。
六、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引入大量有机溶剂,注意气体挥散及防火防爆。
2. 素片硬度较未包衣片剂大,且耐磨,弧形片,包衣前筛去细粉,以保持片面光洁。
3. 包衣液喷入速度及热风温度不能过大或过小。
喷入速度过快易出现片面粘连,过慢则包衣时间长,以片面略湿为宜;热风温度过高,干燥过快,成膜不均匀,过低则干燥太慢易于粘连。
七、思考题1. 有机溶剂包衣和水分散体包衣工艺的优缺点?2. 什么情况下需要包衣?3. 薄膜包衣材料应具备哪些条件,包衣过程中哪些因素对包衣质量影响较大?实验三纳米粒的制备及质量评价一、目的要求1. 掌握纳米粒的制剂学特点及其在药剂学领域的作用优势2. 掌握壳聚糖纳米粒和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3. 了解纳米粒的体外表征方法二、实验原理在药物传递系统领域,一般将纳米粒的尺寸界定在1-1000nm,该范围包括了大小在100nm 以下的纳米粒子,以及大于100nm的亚微粒。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作用优势:(1)纳米药物载体可以进入毛细血管,在血液循环系统自由流动,还可穿过细胞,被组织与细胞以胞饮的方式吸收,提高生物利用率;(2)纳米载体的比表面积高,水溶性差的药物在纳米载体中的溶解度相对增强,克服无法通过常规方法制剂的难题;(3)纳米载体经特殊加工后可制成靶向定位系统,如磁性载药纳米微粒。
可降低药物剂量减轻副作用;(4)延长药物的体内半衰期,借由控制聚合物在体内的降解速度,能使半衰期短的药物维持一定水平,可改善疗效及降低副作用,减少患者服药次数;(5)可消除特殊生物屏障对药物作用的限制,如血脑屏障、血眼屏障及细胞生物膜屏障等,纳米载体微粒可穿过这些屏障部位进行治疗。
纳米粒的类型主要包括:(1)纳米囊和纳米球;(2)固体脂质纳米粒;(3)纳米脂质体;(4)聚合物胶束;5、纳米药物等三、仪器及试剂1. 原料与试剂:布洛芬,壳聚糖,冰醋酸,三聚磷酸钠,单硬脂酸甘油酯,磷脂,吐温80,泊洛沙姆188,无水乙醇,pH6.8磷酸盐缓冲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