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历史重难点全解全析专题14五四爱国运动学案
2019年高考历史重难点全解全析专题14五四爱国运动学案
高考演练场
1.(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6)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 “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3.(济宁2018届高三模拟)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五四运动所体现的“更新的时代烙印”是指( )
A.首次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 D.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答案】B
【解析】 “更新的时代烙印”是指五四运动之前的运动或革命所不具备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辛亥革命 时期已承担,五四运动已不是首次,故A项错误;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给北洋军阀以强大压力,使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故B项正确;1921年中共一大 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诞生,而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故C项错误;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故D项错误。
4、意义: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
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传播马克思主义;
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她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这场爱国运动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光荣的革命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这一规定。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仍然被当代年轻人所推崇。
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2.(2018年全国Ⅲ卷文综历史6)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参加斗争的主力军不同
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革命派和湖北新军
由青年学生发动,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全国人民参加的斗争.它泼及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发动群众的深度和广度看
因缺乏彻底的革命纲领,虽一定程度上发动了人民群众和依靠群众力量,但得不到群众的拥护
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开端:(1)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2)五四运动启发广大人民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联合,因此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使更多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 ,并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4)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这样,五四运动后,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8.胡兰成《山河岁月》评述:“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
A.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B.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D.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专题14 五四爱国运动
学习目标:概述五四运动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影响
重点:五四运动的过程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趣味导引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生走出校门,前往天安门广场集合,游行队伍里高举着一副落款为“北京学界同挽”的挽联:
“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
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不同点
从世界历史角度看
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
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从革命指导思想看
以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政治目标
促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思想
从革命领导阶级看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因其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2、五四运动对中国变革的影响。
①它是一次追求民主、真理的思想解放潮流,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②它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伟大斗争,加快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直接加快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开展。
③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作用,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毛泽东)
3、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比较
事件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相同点
①都发生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加深的社会条件下,为使国家和民族从受奴役的地位摆脱出来而发动的爱国运动;②都面临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将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扶植的代理人
(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 ?选择的理由是什么?(5分)
(4)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们以哪些启示?(6分)
【答案】
(1)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等。(只要史实正确即可得分)(2分)
(5)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两个阶段、运动中心及主力)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主要斗争形式
结果
一
1919.5.4-6.5
北京
学生
罢课、游行
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拒签和约。
二
6.5以后
上海
工人阶级
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观点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
(2)简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5分)
观点三: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
【重难点解析】
1、怎样理解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为什么以五四运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理解:从反帝方面看,运动的兴起是为了反抗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权益的宰割,斗争口号中也明确提出“外争国权”“废除二十一条”,不承认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最终迫使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从反封建方面看,学生斗争口号中要求“内除国贼”;工人参加后,斗争进一步指向北洋政府。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并惩办了三个卖国贼。因此整个运动体现出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不妥协的革命斗争精神。
(2)历程: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新思想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民主、科学思想。(4分)
(3)俄国式革命道路。(1分)理由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实践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4分)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①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③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①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③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⑤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⑥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这里的“曹”和“章”,指的是谁?人民为什么这么痛恨他们?
知识梳理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1)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