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澜沧江河道治理工程(西藏)水文报告西藏自治区水利电力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14年8月目录2 水文 (3)2.1 流域概况 (3)2.2 气象 (7)2.3 水文基本资料 (8)2.3.1水文测站 (8)2.3.2洪水调查 (9)2.4 洪水 (10)2.4.1设计洪水 (12)2.4.2结论 (18)2.4.3分期洪水 (19)2.5 泥沙 (22)2.6 冰情 (23)2.7 洪水水面线 (24)2.8 附图 (25)2 水文2.1 流域概况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全称湄公河—澜沧江,全流域位于东经94°~107°、北纬10°~34°之间。
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玛的西侧,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境,流经青海、西藏,于布衣附近进入云南,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腊河口流出中国国境后称湄公河。
我国境内,澜沧江流域界于东经94°~102°、北纬21°~34°之间,流域面积约16.4万km2,出境处多年平均流量约2350m3/s ,干流全长约2153km,天然落差约4583m。
澜沧江流域北部隔唐古拉山与长江上游通天河毗邻,东部以宁静山、云岭山脉和无量山脉作为与金沙江、红河的分水岭,西部隔唐古拉山及延伸的怒山山脉与怒江大致并行南下。
流域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由北向南呈条带状分布。
流域内地形起伏剧烈,地理条件复杂多变。
昌都(西藏) 以上为上游,上游属青藏高原,除高大险峻的雪峰屹立外,一般山势较平缓,具有平浅河谷特征,沿河谷有阶地发育;西藏昌都至云南四家村为中游,属高山峡谷区,河谷深切于横断山脉之间,河谷窄深,谷底高程2200~1230m,相对高差一般2000m左右;四家村(云南) 以下为下游,下游分水岭显著降低,河道呈束放状,地势趋平缓,在出国界处河道高程仅400~500 m。
澜沧江大体呈北西~南东流向,在鸟东附近流入西藏境内,流经133km抵昌都,纳右岸支流昂曲汇入,汇合后始称澜沧江。
澜沧江在我国境内河长约2153km,西藏境内河长509km,昌都水文站控制断面以上流域面积为54228km2。
澜沧江在昌都以北,该江沿着构造线发育,干流河谷稍宽,沿河谷有阶地发育,地势是西北部高,山体较完整,分水岭地区保存着宽广的高原面;东南部低,山体被切割成星罗棋布状。
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极不平衡,6~9月份的径流量约占全年的55%~78%以上;11~4 月份的径流量只约占全年的11%~32%左右。
夏季比重最大,约在50%左右;秋季约占全年的30%左右;春季约占全年的7%~12%左右,冬季占全年的比重最少,约在5%~10%左右。
河流月最大径流量多出现在7月份,约占全年的20%左右,月最小径流量多出现在2月份,约占全年的2%左右。
径流量过于集中,是由突出的干湿季分明的气候造成的。
6~9月份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96%。
昂曲是澜沧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杂多县结多乡唐古拉山北麓瓦尔公冰川,海拔5664m。
南流人西藏巴青县境称松曲,又东流人青海省境称解曲,转东南流圣囊谦县吉曲乡8km后进入西藏,称昂曲,改向偏南在昌都汇人澜沧江。
河长约500km,流域面积16774km2,天然落差1898m,平均比降3.8‰,多年平均流量186m3/s,理论水能蕴藏量116.91万kW。
西藏境内河长216km,流域面积为7150km2。
扎曲河发源于青海省杂多县境内的唐古拉山北麓。
河流流向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青海省囊谦县后进入西藏境内昌都地区昌都县纳右岸支流昂曲汇入,汇合后始称澜沧江。
扎曲全长约460km左右,流域面积为36451km2。
其中,西藏境内河长128km,流域面积为14030km2。
地势是西北部高,山体较完整,分水岭地区保存着宽广的高原面;东南部低,山体被切割成星罗棋布状。
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极不平衡,6~9月份的径流量约占全年的55%~78%以上;11~4月份的径流量只约占全年的11%~32%左右。
夏季比重最大,约在50%左右;秋季约占全年的30%左右;春季约占全年的7%~12%左右,冬季占全年的比重最少,约在5%~10%左右。
河流月最大径流量多出现在7月份,约占全年的20%左右,月最小径流量多出现在2月份,约占全年的2%左右。
径流量过于集中,是由突出的干湿季分明的气候造成的。
6~9月份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96%。
本次防洪堤工程分别位于扎曲、昂曲及澜沧江干流上,其中,昂曲及澜沧江干流总共分9段;昂曲及其支流共4段,有3段位于类乌齐县境内,1段位于昌都县境内;澜沧江干流共5段,5段位于昌都县境内。
扎曲总共分9段,均在昌都县境内。
详细如下:表2-1 各工程段所在地理位置2.2 气象工程区地势是西北部高,山体较完整,分水岭地区保存着宽广的高原面;东南部低,山体被切割成星罗棋布状。
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极不平衡,6~9月份的径流量约占全年的55%~78%以上;11~4 月份的径流量只约占全年的11%~32%左右。
夏季比重最大,约在50%左右;秋季约占全年的30%左右;春季约占全年的7%~12%左右,冬季占全年的比重最少,约在5%~10%左右。
河流月最大径流量多出现在7月份,约占全年的20%左右,月最小径流量多出现在2月份,约占全年的2%左右。
径流量过于集中,是由突出的干湿季分明的气候造成的。
6~9月份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96%。
工程所在流域地处横断山脉,气候多样,西北部、北部严寒干燥,东南部温和湿润。
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属于立体性气候;日照时间长,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干湿分明,夏季多夜雨,冬春多风。
年平均气温7.6℃,年降雨量400~600mm,无霜期80~127d。
降水量大的月份也正是气温高的时期,致使夏季的融水补给量最大。
降水的多年变化较小,地下水和冰雪融水在河流的补给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流域内耕地少,开垦程度低,地广人稀,人类活动的影响小,有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草甸、草原,天然植被覆盖条件比较完好。
广大地区海拔在4500m以上,气候寒冷,地表冻结时间长,5500m以上的地区多为永久冰雪覆盖。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少,降水强度小,而且海拔高处多为固体降水,对地表侵蚀,冲刷能力较小;故河流流域内含沙量小。
河流水温年内变化较大,月平均水温的变幅约在10~15℃。
最高月平均水温多出现在7月份,约在8.7~17.1℃,最低月平均水温多出现在1月份,约在0~3.9℃。
河流的冰情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以下时,河流才会出现岸冰、封冻等冰凌现象。
河水的矿化度低,总硬度小,水质较好,适宜人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供水的要求。
昌都县属中纬度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高原寒温带季风性气候混杂。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山腰森林茂密,山脚草木丛生,山谷则呈现出亚热带特征,雨热同季,气候宜人。
夏季温和多雨,冬季日照充足,年均气温7.5℃,日均气温5℃,无霜期127d,年均降水量474mm。
部分工程区域分别位于类乌齐县,气象资料参照流域及该县资料。
类乌齐县属高原温带半湿润性气候。
光照充足,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气温偏低。
年平均气温2.5℃。
1月份平均气温为-6℃,7月份平均气温为12℃。
日平均气温5℃以上持续期在120d,日平均气温0℃以上持续期在250d。
气温平均日差在15℃。
年平均无霜期只有50d。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63h。
年平均降水量566mm。
2.3 水文基本资料2.3.1水文测站扎曲段工程区域位于昌都县境内,工程区所在扎曲流域设有扎曲站。
扎曲站位于扎曲河段下游,为与昂曲汇合前控制站,集水面积36451 km2,监测项目有水位、流量、水温,建于1998年,现有14年的实测流量资料。
扎曲水文站测验河段顺直长度大约300m,基本水尺断面上游150m有一拱形大桥(名为东大桥)。
测验断面略有冲刷,但冲和淤的变化基本相互抵消,河床比较稳定,测流条件较好,测站测验方式为全年断面浮标法,全年施测42次,各月测次分布较为均匀,基本控制流量变化过程。
资料经统一整编,精度可靠。
扎曲段工程采用扎曲站作为参证站。
昂曲下游及澜沧江干流段工程区域位于昌都境内,属于澜沧江流域,从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考虑,采用澜沧江干流昌都水文站多年实测流量系列。
昌都水文站建站于1952年9月,位于东经97°10′,北纬31°09′。
集水面积54228km2。
现有49年连续性径流、洪水成果以及气象观测资料。
该站属昂曲、扎曲汇合后澜沧江上游基本控制站。
1956年6月1日断面从靠近昂曲汇入口迁至两河汇口以下1000m左右(即现在的断面处)。
测验河段顺直,基本断面以下80m处为急弯。
1957年6月21日因全区压缩精简机构而撤销,于1960年1月1日由西藏水文总站恢复观测至今。
昌都水文站属于国家基本水文站网,各测站测流断面河床比较稳定,冲淤变化相对较小,测流条件较好,其资料精度较高,实测资料可靠,水文站资料均进行系统整编,并刊印成册具有较高的精度。
甲桑卡支沟及桑卡支沟流域面积较小,且与类乌齐水文站同属一个气候区域,有着较为相似的降水特性及下垫面条件,选取紫曲河类乌齐水文站为参证站计算。
紫曲河类乌齐站集水面积4861km2,于2002年8月设立,1日开始水位观测。
2003年1月12日开始流量测验,23日开始水温观测。
2004年7月由专用站改为基本站。
水文测验资料均按国家有关规程、规范进行观测和整编,能满足本阶段的设计计算要求。
各测站实测资料见表2-2。
2.3.2洪水调查本次工程,我院勘测组于2013年2月底到现场实地调查。
根据现场了解调查以及对扎曲站实测洪水流量资料分析,证实设计流域扎曲河洪水主要发生在6~9月,其中,8月份洪水次数最多。
扎曲的洪水主要由降雨形成,洪水发生时间与降水季节一致。
个别年份由于受气温、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每年6月份也有降雨或融雪形成的洪水发生。
工程区域扎曲河段最近几年发生的较大洪水有2004年洪水,在邛卡村河段附近有村庄,洪痕较清晰,根据常年洪痕,以及当地上年纪的老百姓指认,用曼宁公式推求,计算当时瞬时洪峰流量约有1700m3/s,接近于5年一遇设计值。
根据现场了解调查以及对昌都站实测洪水流量资料分析,设计流域洪水主要发生在6~9月,其中,8月份洪水次数最多。
澜沧江工程区段的洪水主要由降雨形成,洪水发生时间与降水季节一致。
个别年份由于受气温、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每年6月份也有降雨或融雪形成的洪水发生。
工程所在澜沧江流域设有昌都水文站,部分工程区亦在其附近,引用站址处实测大断面,根据现场调查洪痕,推求出常年瞬时洪峰流量约为2000m3/s,与设计值较接近。
工程区域澜沧江段最近几年发生的较大洪水有2005年洪水,在卡若镇河段附近有村庄,洪痕较清晰,根据常年洪痕,以及当地上年纪的老百姓指认,用曼宁公式推求,计算当时瞬时洪峰流量约有2600m3/s,接近于5年一遇设计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