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西方宗教精神的主要体现 第三、神圣的宗教的感情和使 命感渗透在西方艺术、美学中。
“ 希腊的艺术家,觉得他们是在代
神立言;十八、十九世纪的欧美作家,很 多都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和他们的宗教精神,是有某种联系的。”
——蒋孔阳
中国艺术中的人伦精神
第一、中国文学艺术从题材到
内容,以入世为主流,较重现世生活, 较少神秘色彩。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
之 湄 。溯 洄 從 之 , 道 阻 且 躋 ,溯 游 從 之 ,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己,所謂伊人,在水 之 涘 。 溯 洄 從 之 , 道 阻 且 右 ,溯 游 從 之 ,
宛在水中沚。
中西艺术的区别
(三)宗教气息与人伦色彩
西方宗教精神的主要体现
第一、文学艺术作品中宗教的 主题与题材占了极大的比例 古希腊荷马史诗中为人神大战; 希腊的建筑和雕刻艺术以神庙、 神像为中心;
中西艺术的区别
(三)自然美之遮蔽与发现
自然美的发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 诗歌《但丁》的神曲。 十七世纪荷兰的风景画; 十七——十八世纪浪漫主义的诗歌;
《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山水诗、山水画的发达。
中西艺术区别原因——文化
著名画家——陈逸飞
陈逸飞先生出生于宁波,早年在上海求学,从事油画创作。 1980年旅美后,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和创作。经过 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闻名海内外的 华人画家。 陈逸飞油画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和 平和,在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美感。无论是描绘 江南水乡的风景还是生动传神的女子肖像,无不体现画家 的一种追求:“运用西方的技巧,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
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全面交流。
每次文化的交流均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表现
内容上:互相拓展,互相通用;
表现手段上:互相借鉴互补; 鲁迅《狂人日记》—果戈理同名小说 郭沫若《女神》——美惠特曼的诗歌 曹禺《雷雨》——西方话剧
(三)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一步、原封不动地“拿来”;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 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 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山。
孔子赞美《韶》乐“尽美矣,又尽 善也”,听后“三月不知肉味。”
中国抒情诗的繁荣
詩經 秦風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 一 方 。溯 洄 從 之 , 道 阻 且 長 ,溯 游 從 之 , 宛在水中央。
第二步、选择和鉴别; 第二步、有机地融合;
终 南 别 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三、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一)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
世界艺术的特征 :
第一,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艺术 第二,世界艺术是表现“人一般本性”的艺 术 第三,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类共同美的艺术
风 《诗经》 雅 以反映现 实的内容 为主

整个文学艺术的发展的现状:
文学 —— 《离骚》—《乐府》—
—唐宗诗词——元曲——明清小说 艺术 题材——山水、人物、花鸟等
中国艺术中的人伦精神 第二、中华古代艺术与美学思 想,具有浓重的政治伦理色彩。
先秦“礼乐”合称,直接配合“礼”制: “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 和乐以致鬼神,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 安宾客,以悦远人,以作动物。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西方宗教精神的主要体现
第二、艺术与美学思想中充溢 着宗教的神秘主义。 对无限、超越、永恒的赞叹, 对造物主创造、主宰万物的奥妙的追 索,体现出一种神秘的宗教氛围。
柏拉图的“神灵凭附”说;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说; 叔本华、尼采的生命意志说;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论; 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无意识论;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
西厢待月
石径
恋 歌
童年嬉戏过的地方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二)艺术民族性的根据
艺术
文化
社会现实
中西艺术的区别
(一)再现与表现 西方艺术——重写实性、逼真性、精确性
中国艺术——重写意性、神似性、抒情性
中西艺术的区别
(二)雕刻、叙事诗的发达 与音乐、抒情诗的早熟
古希腊的雕刻 古希腊的史诗
中国古代音乐的繁荣
(一)重自然之研究与重精神之探讨 (二)求真与求善 (三)重推理分析与重直觉顿悟
(四)重宗教与淡宗教
中西文化区别的根源——现实环境
(一)地理环境
西方地处地中海沿岸
中国地处中原
(二)生产方式
适应农业文明的发展 适应商业文明的发展
(三)社会组织形式
宗法观念血缘关系 自由式的市民社会
(三)民族性艺术的多元存在
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差异性是长期 存在的,因而,各民族思想感情 的差异性和欣赏习惯的差异性将 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艺术民族 性的长期存在。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合
(一)各民族艺术相互交流的必然性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磨合,有三次高潮: 第一次东汉末年佛教文化的传入;
第二次十九世纪末中国主动引进西方文化;
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一)艺术的民族性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 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 济生活以及表现手段于共同文化上 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 共同的根本特性。 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表现民族的本
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
“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 袖长衣,而在于具有民族的精神。诗 人甚至在描写异邦的世界时也可能有 民族性。只有他的感觉和他所说的话 使他的同胞们觉得,仿佛正是他们自 己这么感受和这么说似的。” ——果戈理(俄)
(二)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关系
既区别又联系的辩证关系 :
联系: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
区别: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
(三)发展我国民族艺术的意义
1、坚定不移地发展民族艺术 : 2、实现艺术的开放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