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姓名:王艳班级:10级市场营销二班学号:100412224上课时间:周四晚上摘要: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到第三卷中逻辑缜密地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有助于认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各部门保持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资本再生产,前提,研究对象,基础,矛盾,解决方法(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前提。
马克思根据使用价值的最终用途,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相应地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同时,又把每个部类的产品从价值上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
这三部分价值是同每个生产部门、每一企业、每一产品的价值组成相一致的。
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和每部类产品的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创立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个重要前提。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
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
而这些未考察的内容,正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要研究的。
总之,在前面资本积累理论中考察的是个别资本,生产过程,这里考察的是社会资本,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前面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这里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资本亦称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或者说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
马克思说:“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三)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统一。
宏观经济即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两者的统一,单个资本即微观经济只是生产消费和交换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这个过程,既包括生产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从物质方面考察,就是交换),也包含个人消费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成交换。
”(2)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实现核心问题在于实现两个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表现在市场上,就是要求所有生产部门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卖得出去,把全部产品卖掉,收回价值,实现价值补偿。
二是要买得进来,通过购买,把已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买回来,实现物质补偿。
这个理论点归根到底就是要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的生产要按照比例进行。
(3)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时,是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入手的。
从实物构成上看马克思把社会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而社会生产部门相应的地分为两大部类。
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当然两个部类的内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更小的生产部门。
从价值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c,v,m。
社会总产品按实物构成分为两大部类和按价值构成分为三个部分,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理论的前提。
只要存在商品生产,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就要同时受到社会产品使用值物质形式的制约和社会产品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比例的制约,即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和实物形态都要求在交换时得到补偿和替换。
(四)社会再生产的物质基础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核心问题是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的实现问题。
而这两方面的关系,又是以实物替换为基础。
从简单再生产来看,就是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如何替换上,已消耗掉的消费资料如何替换上。
在进行实物替换时,价值组成的各个部分也必须相应地得到补偿。
只有实物上和价值上都得到替换和补偿,简单再生产才能实现。
扩大再生产是在简单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
第一部类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就不能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而去和第二部类相交换,必须有一部分转化为积累。
这样剩余价值即M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仍作为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M/X代表);一部分用作积累(即M-M/X)。
而积累又必须按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追加不变资本(以ΔC代表);一部分作为追加可变资本(以ΔV代表)。
由于M有一部分留作本部类的积累,不能再和第二部类去交换,所以Ⅰ(V+M)>ⅡC。
同样,第二部类要进行扩大再生产,M也必须分为M/X、ΔC、ΔV三部分,留作本部类积累的可变资本部分也不能去和第一部类相交换,所以Ⅱ(C+M-M/X)>Ⅰ(V+M/X)。
这两个公式正是表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要有追加生产资料和追加消费资料这个物质基础。
(五)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社会资本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最基本的条件是I(v+m)=IIc(I——社会中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II——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如果社会中的总产品满足了以上条件,即使说资本家生产出的产品全部都能够得到实现,那么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就能一直进行下去。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我们在分析上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时是假定产品价值中不变资本(c)的价值是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并且从当年的社会产品中得到实物补偿。
但实际情况不是如此。
不变资本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不变的流动资本和不变的固定资本。
不变的流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是全部转移到新产品去的,并且能够在当年的社会总产品中得到补偿。
不变的固定资本却不是这样。
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并不会一次性的全部消耗掉,而是逐步的转移到新产品中,也就是说这部分资本每年转移的只是它总价值的一部分。
因此,就不需要每年都对这部分价值进行实物重新补偿。
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每年都有一部分已经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不变的固定资本价值通过产品的卖出而得到了实现。
但资本家在获得了这部分货币时并不会立刻就去购买新的生产资料,因此,社会上就有一部分生产资料的价值不能实现。
这样,社会中存在一部分产品价值无法实现,违背了前面提到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因此,社会再生产无法顺利进行。
要解决这一矛盾有一个办法:社会总资本是由单个的小资本构成,每个资本家的固定资本可以出于不同的使用阶段。
这样,一部分资本家的固定资本还在提取折旧基金,另一部分资本家的固定资本已经折旧完毕可以更新了。
如果这两者在时间上相互衔接,而且价值上也相等的话,那么社会再生产就能够顺利进行。
但是这种解决法本身也有问题:前面提到社会总资本是由许多小资本组合而成。
各个资本家完全可以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是否要对固定资本进行更新、何时更新、更新的程度等。
因此,要想使还在折旧的那部分社会固定资本恰好等于折旧完毕的社会固定资本是很难的,只有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二者才会相等。
反而是不等的情况占多数,这时,市场上要么货币供给不足、商品过剩;要么货币供给过剩、商品不足。
而固定资本的更新也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创造了物质条件。
(六)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的系统阐述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成果来看,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包含了许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也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1)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货币作用货币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再生产的起点这一规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是先完成货币资本积累,然后运用这些资本去购买相应的经济资源,使之变成生产要素,进而组织生产。
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初期至今,资金问题仍然是全国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部门发展经济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货币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这一规律在发挥作用。
另外,完成了货币资本的积累还需要货币资本的大量集中必须运用于购买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要素,这才会使货币成为再生产的起点。
同时,又要合理安排货币资本的结构,否则就是对货币资本积累的浪费。
(2)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积累、消费的比例问题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包含了结构均衡和总量均衡的分析,在社会再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中的各个经济部门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必须按照比例协调发展。
很多经济学家都认识到,国民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问题是市场经济运行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过分地强调积累就会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然而过分强调消费,就会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投入生产的货币资本缺乏。
所以,应当给积累和消费一个合理的比例,使经济能够又快又好地发展。
国家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运用宏观的财政政策实现对经济比例的协调,即国家预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3)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经济结构调整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在理论上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则是按照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来划分和组织生产的。
由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其最终产品, 主要是提供消费资料的, 而工业主要是提供生产资料, 因此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基本上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
所以要使得经济运行平稳高效就应该协调好三大部类产业结构。
结构性问题也正是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体现在对投资品供给巨大和由此引起的消费品供给的连动扩大。
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由此造成第一部类的内部失衡;而通过投资品供给巨大带动的相关消费品的供给扩大,又使得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
表明,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投资的结构要进行较大的调整,也就是说,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实现。
对一些出现过热势头的行业,应压缩投资规模。
第二部类内的结构失衡还表现在消费品结构失衡上。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上是远高于高科技产业。
虽然改革后这一现状有所扭转,但仍不容乐观。
消费品结构失衡使消费品供给出现扭曲:一方面,传统产品如纺织品、普通家电等大量积压供给过剩;而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产品,多附加值产品如电子信息产品等发展较弱。
由此看来,消费资料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与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息息相关的。
传统产业的发展,应当注重在关键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 提高自主开发能力。
改进传统重工业的增长方式、生产方式, 推动产业发展的节能、节材、低污染,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 在高技术产业中, 要加速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 加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加速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开发、生产能力, 不断提高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 在基础产业中,尤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