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管理概述一、管理的含义: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二、管理的历史发展管理是人类的一项最基本的社会活动1、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可概括为:(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3)简单的管理机构(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2、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国家管理是管理最为基本的形式(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3、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1)科学管理(2)分权管理(3)法制管理(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4、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1)系统化管理(2)民主化管理(3)科学化管理(4)法治化管理(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三、现代管理领域的划分分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两大领域四、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第二节: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把与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等方面的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二、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故也称生产力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受一定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故也称生产关系属性三、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现代管理学: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1、变革性2、开放性3、严密性4、实用性四、现代管理学的内容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第三节: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与方法一、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途径: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广泛分析和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系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学体系1、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封建统计阶级倡导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文化为主导。
这种文化以“仁”和“礼”为核心,以“中庸”为处事态度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二、学习管理学的具体方法1、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异同点的研究,总结其优劣以借鉴或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规律的方法2、定量分析法:通用自然科学知识,把握管理活动与管理现象内在的数量关系,寻求其数量规律的方法3、历史研究法: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予以总结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实现古为今用的方法4、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例进行整理并展开系统分析,从中把握不同情况下处理问题的不同手段,以达到掌握管理原理,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
5、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现成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检验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概括总结新的理论与方法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一、中外古代管理思想1、管理思想的萌芽:原始社会。
如自然劳动分工思想,朴素的劳动协作思想,原始的组织思想2、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1)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2)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古代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用人思想:一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二是以韩非子为代表的专制管理思想(3)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早在战国时期,思想家商鞅和韩非子提出了“以农为本、集富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3、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1)行政管理思想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巴伦王国——汉穆拉比法典,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2)生产管理思想:最能说明古代人类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思想的实例,首推埃及人于公元前27世纪修建的胡夫金字塔(3)教会管理思想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方文明史上最持久而有效的正式组织学习管理学,不能割断历史,而应继承古代管理思想中的精华,对古代管理思想的局限性,也应有清醒的认识关慎重地加以鉴别和批判首先,古代管理思想具有直观性,表现在: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其次,古代管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表现在:有许多反科学的方面,比如借助迷信,神力,天道来管理;有反人道的一面,个人利益和个人精神不被重视;包含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强调自上而下严密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服从关系二、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1、英国的小詹姆斯:发展了以下管理技术,即市场研究与预测技术;生产计划技术;生产过程规范化和产品部件标准化;依据工作流程有顺序地安装机器;建立详尽的生产统计记录,按机床、部门进行成本利润核算;培训工作与管理人员;按成果支付工人工资;工人福利由工人自己管理,等等2、亚当。
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
他说:一名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工人,恐怕一天也难以制造出一枚针亚当。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有三个原因: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通过分工,免除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工作而损失的时间;许多简化劳动的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3、罗伯特。
欧文:欧文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关心人的哲学,试图在企业内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因此,他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人际关系之父”4、查尔斯。
巴贝奇:产业革命后期,对管理思想贡献最大,他是英国的数学家、发明家,是科学管理的先驱者巴贝奇分析劳动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是:节省了学习所需要的时间;节省了学习过程中所耗费的材料;节约了从一道工序转到另一工序所耗费的时间;节省了更换工具所耗费的时间;重复同一操作,技术熟练,工作速率加快;注意力集中于单一作业,便于改进工具和机器;经常作某一项工作,肌肉得到了锻炼,不易疲劳5、安德鲁。
尤尔:管理教育的先驱,其管理思想主要是强调三项原则:机械原则,即协调生产的技术和过程;道德原则,即协调工人的认识和行为;商业原则,即协调销售和筹措资金过程中的各种关系6、丹尼尔。
麦卡勒姆和亨利。
普尔《美国铁路杂志》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管理科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般认为,管理科学是从美国管理学家泰勒开始的,至今历经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指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一、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集中体现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他被誉为是“科学管理之父”,其管理理论的内容主要有:1、科学管理的中心总是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4、在制定标准定额的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6、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处理权授给下级管理人员,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重要事项)的决策与监督权。
7、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其一,开创了管理实证研究的先河;其二,使人类的管理从经验上升到科学;其三,科学管理是发展的科学管理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泰勒对人的看法是错误的,科学管理理论以“经济人”为假设,认为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物质待遇;其次,重视技术因素,忽视社会因素,忽视了人际需求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再次,科学管理中所谓的“标准定额”,理论上是在不损害健康情况下可以完成的、合理的工作理,但实际上这个工作量只在那些经过挑选取的、技术熟练的、具在充沆体力的少数人才能完成;最后,泰勒制解决了基层管理、车间管理中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未能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与管理的问题二、一般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法国的亨利。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能力的相对重要性法约尔认为经营是指引导或指导一个组织趋向目标,由六项活动组成,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2、概括并分析了管理工作的五项职能法约尔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管理职能3、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4、提出了管理中具胡普遍意义的14项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报酬(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9)秩序(10)公平(11)保持人员稳定(12)首创精神(13)人员的团结(14)跳板原则法约尔的贡献主要有:其一,为管理科学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其二,提出了一般管理的概念,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其三,采用演绎方法全面研究管理问题。
但不足之处:过于追求管理理论的研究。
以至于忽视了对具体管理过程的分析,忽视了技术层面的研究,以至于缺乏可操作性。
行为科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早期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梅奥。
开始了管理史上有名的霍桑实验。
《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和《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实验本意是确定照明同工人工作效率之间的精确关系。
梅奥等人后来写了一系列著作阐述他们的观点,主要有:1、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
2、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状况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职工在共同劳动过程中,由于共同爱好、情感、价值观念以及其他原因而自发形成的群体。
)与古典管理理论相比,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动是: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人性激发”的管理;由原来的独载管理,发展到参与管理三、后期行为科学理论理论主要包括:有关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面的理论;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有关领导行为方面的理论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面的理论,即激励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