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才兼备是选拔人才的基石_从汉代察举制说起

德才兼备是选拔人才的基石_从汉代察举制说起


评价察举制度的特殊性,“在于儒生 参 政 与‘ 为 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
政以德’政治理念的实际运用,贤良 、孝 廉 设 科 德、忠于职守 、遵纪守法等 。具体 来 说 ,主 要 包
名目上体现的‘进贤’意图,以及举 荐 形 式 上 的 括以下几点:第一是社会公德。要具有爱国主义
‘贡士’色彩,使察举制度从根本上 有 别 于 先 前 精神和奉献精神。第二是职业道德。要忠于职
征召的合称,自上而下选官,不定期举行。辟除是
汉代的察举制和征辟制,主要通过推荐与
德才兼备是 选拔人才的
基石
———从汉代察举制说起
□陈荣香
12
素养技能
聘 任 方 式 任 官 ,对 后 世 产 生 过 重 要 影 响 。
举人”就是要实行儒家的为政以德 、教 民 以 德 ,
察举制的借鉴意义
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这当然是一种非 常理想的境界。
于胸,能严格按章办事;最后要多谋 善 断 ,遇 事 理 权 限 ,全 面 考 核 公 务 员 的 德 、能 、勤 、绩 、廉 ,
不 惑 。 还 要 能 善 事 父 母 ,办 事 清 廉 正 直 。
重点考核工作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阎 步 克 在 他 的 著 作《察 举 制 度 变 迁 史 稿》里
这 里“ 德 ”的 内 涵 发 生 了 一 些 变 化 ,主 要 指
义 则 要 求 人“ 不 争 ”。
录 用 ;无 德 无 才 ,坚 决 不 用 。 ”
纵观历代选拔人才的标准,都是德才学识
纵 观 古 今 ,因“ 德 ”而 名 垂 青 史 者 代 不 乏 人 ,
兼备,任人唯贤 。只是“德”和“贤”的内容在不 因“得”而身败名裂者也屡见不鲜。在贪“得”之
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含义。汉代察举制的“以德 后,紧随着便是“缺德”,缺德实际上就是有私利,
德取人’的原则”[ 1]。
一 个 人 如 果 不 诚 实 、无 信 用 、不 遵 纪 守 法 , 他 在
“以德取人”中“德”字的含义可追溯到老子 职业生涯或人生道路上也不会有多大作为。
的《道 德 经》,有 俭 之 义 。《左 传》成 公 十 六 年 说 :
人才选拔,最重要的是要选举有德之才。
“德谓人之性行 。”“性”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 “缺德”之人,即使有才也不能重 用 。 蒙 牛 公 司
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 曰 明 达 法 必须遵守的义务有: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
令 ,足 以 决 疑 ,能 按 章 覆 问 ,文 中 御 史 ;四 曰 刚 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
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 三 辅 令 。 皆 定和命令;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遵守纪
财产取得为官资格,即卖官鬻爵)两途。官职大 祖、文帝的选士活动都只是偶尔为之,尚未形成
多控制在大官僚和富户手中,其后才出现察举 制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
制和征辟制。
(公元前 134 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
察 举 制 是 一 种 由 下 而 上 推 选 人 才 的 制 度 , 各一人。这种察举方式后被通称为“举孝廉”,
SECRETARY 13
《秘书》 2009.9
有贪心。因为缺“德”而又恃才放纵者数不胜数。 衡 量 一 个 官 员 是 优 是 劣 ,是 好 是 坏 ,思 想 道 德 水 准的高低是一条重要标准。许多官员的蜕化变 质,就是信念丧失、私欲膨胀、官德低下的结果。
(二)因 能 授 任 察 举 制 里 的“ 四 科 ”还 体 现 了 因 能 授 任 、量 才取人的倾向。东汉时期的察举制还规定被察 举 者 必 须 在 州 郡 做 过 低 级 佐 吏 ,“ 务 授 试 以 职”,即 被 举 荐 者 应 当 具 有 实 践 经 验 与 行 政 技 能。 怎 样 才 算 是“ 人 才 ”呢 ? 传 统 上 我 们 把 饱 读 诗书、博学多才之人称为人才。而现代社会对 人 才 有 了 新 的 认 识 与 界 定 ,即 能 够 为 社 会 、为 企 业创造价值,拥有职业素质的人。根据西方胜 任 特 征 理 论 ,一 个 人 是 不 是 人 才 ,就 看 他 是 否 具 备 胜 任 力 。 所 谓 胜 任 力 ,是 指 在 特 定 工 作 岗 位 、 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优者所具备的可以 客 观 衡 量 的 个 体 特 征 ,及 由 此 产 生 的 可 预 测 的 、 指向绩效的行 为 特 征 。 这 些 特 征 包 括 知 识 、技 能、自我形象 、社会性动机 、特质、思维模式 、心 理 定 势 ,以 及 思 考 、感 知 和 行 动 的 方 式 。
在 用 人 上 ,要 遵 循“ 人 事 相 宜 ”原 则 。“ 骏 马 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 舟 。 舍 才 以 避 短 ,资 高 难 为 谋 。 生 材 贵 适 用 ,勿 复 多 苛 求 。”(清 人 顾 嗣 协《杂 诗》)所 以 ,最 优 秀 的人才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人才才是 最 优 秀 的 。所 谓 一 个 萝 卜 一 个 坑 ,大 萝 卜 填 小 坑 是 大 材 小 用 ,人 才 的 积 极 性 被 压 抑 ,造 成 人 才 浪 费;而小萝卜占大坑,是小材大用 ,甚 至 是 废 材 重 用 ,危 害 更 大 。因 能 授 任 ,量 才 取 人 ,“ 不 拘 一 格 ,人 尽 其 才 ”,才 是 最 理 想 的 用 人 机 制 。
由中央大臣或地方长官考察乡党舆论,举荐人 并成为汉代 察 举 制 中 最 为 重 要 的 岁 举 科 目 ,也
才到中央,按照一定程序选任。这也是两汉时 是 汉 代 政 府 官 员 的 重 要 来 源 ,“ 名 公 巨 卿 多 出
期最主要的选官方式。
之”。公元前 106 年,汉武帝规定每州每年“各举
征辟制是汉代的另一种选举制度,是辟除和 秀才一人”,这是察举取士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一)以 德 取 人
今 天 的 人 才 选 拔 ,同 样 要 求 以 德 为 本 ,德 才
汉 代 实 行 察 举 制 的 目 的 是“ 进 贤 ”,即 招 纳 并举。国家通过了一系列法规保证人才选拔以
贤能之士为朝廷效力 。举荐形 式 是“ 贡 士 ”,即 德为先。如 1993 年通过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
注释: [1]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
版社 1991 年版。 (江 苏 工 业 学 院 法 学 与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摄 影
豪 饮
王 志 强 ︵ 上 海 ︶
14
《秘书》 2009.9
汉代的察举制,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人才推 指丞相等大官僚主动聘请人才作为自己办事机
荐制度,由地方官员首先考察,发现人才后再 构中的属官,征召则是皇帝根据临时需要直接征
向朝廷举荐,即先察后举。它和今天的选举、聘 聘人才担任各种官职。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
任制度颇为类似,都是一级一级推荐,然后由 制度》分析:“汉代的征召,一般是针对个别人进
有“ 孝 弟 廉 公 之 行 ”(《后 汉 书·百 官 志》注 引 应 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 公 德 ;清 正 廉
劭《汉 官 仪》)。 即 首 先 是 要 品 德 绝 伦 ,清 正 廉 洁,公道正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三
洁;其次要精通经文古典;再次对法令条例了然 十三条规定了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按照管
地方官员向天子推荐贤能,也就是由郡国荐举 例》 三十八条规定:“国家公务员 的 职 务 晋 升 ,
“孝廉”。《后汉书·左雄传》说:“郡国孝廉,古之 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注重工作
贡士。”
实绩。”再如,2006 年 1 月 1 日正式颁布施行的
取士的标准史称“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文 规 定 ,公 务 员
组织考察。
行的,它不如察举的范围广,数量多。”
汉代察举制溯源
察举制和征辟制都以德行、才学为主要标 准 ,由 中 央 及 地 方 官 员 负 责 选 拔 。汉 高 祖 刘 邦 下
汉代初年,任官并无定制,入仕者不外乎 诏求才是汉代选士的开始;后来汉文帝两下诏
“荫任”(贵族子孙获得世袭官爵)和“赀选”(凭 书,寻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不过,高
的官员举荐方法,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为政以德、 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 、兢 兢 业 业 、
教民以德,以及由恪守德义的君子贤人任官以 敬业无私,而不是朝三暮四 、怨天 尤 人 、拈 轻 怕
‘ 轨 德 立 化 ’的 思 想 ,体 现 了 一 种 在 选 官 上‘ 以 重。第三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
俗 话 说“ 国 之 兴 亡 ,务 在 得 人 ”。三 国 时 的 曹 操 说 :“ 治 平 尚 德 行 , 有 事 赏 功 能 。 ” 即 天 下 太 平、守业阶段,应把道德标准放在 首 位 ,寻 求 德 才兼备之士;而在天下不安定的时候或创业开 拓 阶 段 ,急 需 的 是 建 功 立 业 之 才 。所 以 他 三 次 颁 布 求 贤 令 :德 才 兼 备 ,唯 才 是 举 。
“ 行 ”则 着 眼 于 人 的 外 在 行 为 规 范 ,即 所 谓“ 在 总裁牛根生明确提出他的用人理论“小胜靠智,
心为德,施之为行 ”(《周礼·地官》)。老子所谓 大胜靠德 ”,他有一个著名观点:“有德有才,破
的“ 德 ”,内 在 含 义 是 要 求 人 能“ 寡 欲 ”,外 在 含 格 重 用 ;有 德 无 才 ,培 养 使 用 ;有 才 无 德 ,限 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