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脑CT基本影像诊断

颅脑CT基本影像诊断


大脑的 结构
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 左半球:在言语、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等方面起决定作用 右半球: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但善于解决有关的空间问题, 是音乐、美术、几何等的辨认系统。
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是大脑半球 表面的一层物质,(厚 约2—3mm)是神经元 胞体高度集中的地方。 有很多沟、回,大大增 加了皮层的面积,不同 区域的皮层功能是有所 分工
脑室系统的构成
侧脑室
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以上三个脑室属正常发育形成
侧 脑 室
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第 四 脑 室
下通脊髓中央管,上通中脑水管,借第四脑 室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第五、六脑室及透明隔间腔

第五脑室:又称透明隔腔。胚胎晚期两层透明隔之间存在大小各异

的间隙。第六脑室又称Verge腔或穹隆腔,不与脑室相通,但常与第五 脑室相通,为第五脑室向后延伸的腔隙。因腔隙内无室管膜,故不属脑 室系统,属正常变异,罕有临床意义。 人们将透明隔腔(第五脑室)、Verga腔(第六脑室)、透明隔囊肿 和Verga腔囊肿统称为“透明隔腔”。
脑穿通伤(弹道)
CT表现为 弹道为出血 充填,脑肿 胀并见异物
脑白质剪切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脑白质剪切伤是由于 脑灰、白质在头颅外 伤中受到剪切作用, 造成神经轴和轴突损 伤,后者常伴有并引 起血管破裂出血,这 种出血多发而少量。 典型部位:中央或周 边灰白质交界处,胼 胝体和大脑脚
CT、MRI检查
脑疝 脑积水
脑疝:
外伤后由于占位效应,一个腔的部分脑组织被 挤到另一个腔中就是脑疝,常见的有: 大脑镰下疝 钩回疝 幕下疝 脑外疝 CT表现为正常脑池被脑组织填充,消失和正常 结构的移位。
脑外疝
大脑镰下疝
硬膜外 血肿
钩回疝 幕下疝
常见的脑疝
CT上脑积水与脑萎缩区别







①脑萎缩脑实质内无异常低密度区; 而脑积水在脑室周围可出现间质性水肿的低密度区。 ②脑萎缩时脑室大体形态改变不明显,冠状位重建时,左 右侧脑室顶部夹角变大(>140); 脑积水时脑室向四周扩大,左右侧脑室额角呈球形,而 侧脑室顶部夹角缩小(<120°)。 ③脑萎缩第三脑室扩大不明显; 脑积水第三脑室扩大比脑萎缩明显,可呈球形。 ④脑萎缩时脑沟、脑池以增宽; 而脑积水时则脑沟变浅或消失,脑池不宽。
16、四叠体池
19、侧裂池 20、小脑上池 21、侧脑室前角 21a、第三脑室 (绿色部分为颞叶),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黄色部分为枕叶)
20、小脑上池 21、侧脑室前角 22、尾状核头部 23、岛叶 24、外囊 25、豆状核 26、丘脑 (绿色部分为颞叶)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黄色部分为枕叶)
大脑皮层是唯一的高级神经中枢
(中央前回) 躯体运动中枢
(中央后回) 躯体感觉中枢
语言中枢
听觉中枢
视觉中枢



CT原理及常用信息 颅脑正常解剖 脑外伤 脑血管性疾病 脑肿瘤 颅内感染及先天发育异常 脱髓鞘疾病
头皮和颅骨损伤
头皮损伤
头皮血肿 帽状腱膜下血肿 骨膜下血肿
颅盖骨骨折
脑梗死
脑 梗 死
脑梗死起病24小时内,CT检查可无 阳性发现。(脑组织内的低密度区)
腔隙灶直径5~15mm,大于10mm者称 为巨腔隙,最大直径可达20~35mm
MRI可早期诊断急性梗死
此患者先行CT 检查,报告未 见异常,后行 MRI进一步检 查
早期脑梗死CT 、MRI上DWI序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增强扫描后无强化
颅脑CT基本影像诊断
侯军奎



CT原理及常用信息 颅脑正常解剖 脑外伤 脑血管性疾病 脑肿瘤 颅内感染及先天发育异常 脱髓鞘疾病
X线物理基础
X线的发生及其特性
1、X线产生的条件

游离的电子群 电子群高速运动 高速运动的电子群突然受阻 穿透性 荧光作用 感光作用 电离作用
急性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又称梗死后出 血,是指脑梗 死后缺血区血 管再通,血液 溢出。多出现 在脑梗死后一 至数周,常见 于大面积脑梗 死。影像表现 为病变范围增 大,占位效应 明显。
高血压脑出血
脑干出血
血肿破入脑室
动静脉畸形
平扫AVM常表现为边界不 清的混杂密度病灶。 增强扫描可见蜂窝状或蚯 蚓状血管强化影,亦可显 示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 静脉。
1-7天
血脑屏障破坏严重, 更低密度,占位征 吞噬细胞增多,脱髓 鞘 中心坏死,血管增生, 低密度、等密度“模糊效 血脑屏障渗透性大, 应”、脑回增强、占位效应 水肿消退 减弱 水肿消失,囊性脑软 C.S.F样囊性低密度边缘清 化 楚,呈负压性改变
2-3周
几周-几月
脑梗死CT表现:


梗死灶常呈楔形 占位效应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直致负压性改变 出血性脑梗死表现为低密度梗死区出现高密度出 血斑点 “条带征”:大脑中动脉梗塞,梗死区低密度脑 组织内可见衬托出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的高密度影
线状骨折 颅缝分离凹陷骨折 粉碎性骨折 穿通骨折
头 皮 血 肿
帽状腱膜 下血肿
骨膜下血肿机化
各类型颅骨骨折
皮肤 颅骨 蛛网膜 蛛网膜下腔 软脑膜 脑实质 硬膜下间隙 硬脑膜
硬膜外间隙
硬膜外血肿
*血肿位于硬脑膜和颅 骨内板之间 。 *由于颅板与硬脑膜紧 密相贴,血肿范围局限, 故呈“梭形”。 *内缘光滑锐利 *常伴有骨折
蛛网膜下 腔出血
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因蛛 网膜下腔内的皮层静脉破裂出血所致。 血肿常充填在脑沟和脑池内,以脚间窝 及侧裂池多见,CT值较低(20-60 Hu),且常在一周内消失。
蛛网膜下腔出血
静脉窦(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上矢状窦 直窦 横窦 下矢状窦
乙状窦
窦汇
乙状窦与横窦
静脉窦窦汇



CT片上的重要标示
患者信息 时间信息
左右
标尺(cm)

CT原理及常用信息 颅脑正常解剖 脑外伤 脑血管性疾病 脑肿瘤 颅内感染及先天发育异常 脱髓鞘疾病
颅脑CT断层解剖
五个叶
中央沟
顶叶
额叶
顶枕沟
外侧沟
颞叶
枕叶
1、蝶窦 2、脑干 3、小脑 (绿色部分为颞叶)
2、临床特性

窗宽、窗位及临床应用
1、窗宽
指CT图像所示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结构按其 密度高低从白到黑分为16个灰阶以供观察对比。 例如:窗宽选定为100Hu,则人眼可分辨的CT值为 100/16=6.25Hu,即两种组织CT值相差在6.25Hu以上者才能 为人眼所识别。

向两侧弯曲膨隆,且侧壁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mm,即为透明隔囊肿
大脑皮层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 高级中枢)
人脑的高级功能
下丘脑
(调节体温、 水盐平衡和内 分泌的中枢, 参与生物节律 的控制)
小脑
(有维持身体 平衡的中枢)
脑干 脊髓
(调节机体运动 的低级中枢)
(有调节呼吸 、心血管运动 等维持生命必 要的中枢)
CT图像显示的基底节区
基底节区,影 像学名词包括: 基底节及其周 围白质、内囊 (内囊前肢、 内囊膝部及内 囊后肢)。
内外侧豆纹动脉
内外侧豆纹动 脉供应范围主 要有:壳核、 尾状核、内囊 前脚、内囊膝 的背外侧和内 囊后脚的背部 区域
放射冠与半卵圆中心

放射冠:是指由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呈放射状分 布的投射纤维,只含有投射纤维(辐射冠部分纤维会穿过半卵圆中心 (或者说沿途成为半卵圆中心的一部分)到皮质。 # 半卵圆中心:是一个区域白质的统称,是一个形态学名词,在影 像学上的叫法,位置为胼胝体(相当于侧脑室体部)上部层面大脑白 质,呈半卵圆形(两侧合起来卵圆形),包含投射、联络及连结三种纤 维。
27、纵裂 28、内囊前肢 29、内囊膝部 30、内囊后肢 31、侧脑室三角区及脉络丛钙化 32、侧脑室枕角 (绿色部分为颞叶)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黄色部分为枕叶) (褐色部分为顶叶)
33、侧脑室体部 34、放射冠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黄色部分为枕叶) (褐色部分为顶叶)
35、半卵圆中心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黄色部分为枕叶) (褐色部分为顶叶)
2、窗位
指窗宽范围内均值或中心值。
3、实际应用
CT值≥窗位的CT值+1/2窗宽,全为白 CT值≤窗位的CT值-1/2窗宽,全为黑
CT值---密度


CT值--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 数--密度 图像上越亮(白),说明CT值 越高,组织密度越高 为了计算方便,将水的CT值 定为0,骨皮质定为1000, 空气定为-1000;其余介于 中间
慢性硬膜下血肿
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
特殊部位硬 膜下血肿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 膜 下 血 肿
硬 膜 外 血 肿
硬膜下积液
是指硬膜下含脑脊液成分,由 于蛛网膜破裂所致。 CT表现:为均匀一致的脑脊液 密度,多呈新月形或‘‘M’’形, 老年人、双侧多见 。
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是脑挫伤和脑裂伤的统称 脑挫伤:脑组织受破坏轻,软脑膜完整 脑裂伤:软脑膜、血管、脑组织同时破裂,
伴有外伤性蛛网膜出血
5岁男孩外伤 CT显示左侧额叶片状低密度影
脑 挫 伤
11岁男孩外伤
脑 挫 伤
脑挫裂伤
1.密度不均(混杂密度)中心多发高密度区为出血,周围的低密 度为水肿 2.好发于皮层下,也可位于白质深部 3.占位效应 4.晚期脑萎缩,脑软化后可残留一个囊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