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教育处方据专家佝偻病是3岁以下儿童或婴儿常患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微少维生素D引起的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
严重的可以引发骨骼畸形。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佝偻病的病因。
一、佝偻病的病因: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维生素D有内源性与外源性两种。
内源性的是靠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而后在体内合成;外源性的来自食物,如鱼、肝、蛋、乳类等含有维生素D3,植物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维生素D2。
它们能促进小肠粘膜对钙、磷的吸收,减少钙、磷从尿中排出,并能促进骨样组织成熟,使血中钙、磷向骨质生长部位沉着形成新骨。
佝偻病的病因是日光照射不足,尤其在冬、春季紫外线不足,又因冬季寒冷户外活动较少,故易发生佝偻病;另一个原因是小儿喂养不当,食物中钙、磷含量较少,或比例不当,也会影响钙、磷的吸收。
另外,单纯用谷类食物喂养时。
因其中含有大量植酸,容易与小肠中钙、磷结合成为不溶解的植酸钙,而影响钙、磷吸收。
此外,生长过快、早产、双胞胎也易发生佝偻病;慢性腹泻、肝胆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病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及代谢;长期应用苯妥英钠、鲁米那等药物,可加速维生素D 的分解和代谢,均可引起佝偻病上述对佝偻病的病因内容的介绍,提醒家长:每天带患儿到户外活动。
另外,应注意衣服宽松,不要让小儿过早、过久地坐与立,但可训练其俯卧、抬头、展胸与爬行等动作。
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像佝偻病那样如此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关注。
那么好新生儿佝偻病如何防治呢?二、新生儿佝偻病如何防治?新生儿佝偻病的防治及膳食调理在胎龄3个月时,胎儿的骨骼系统开始发育并形成乳齿,此阶段需要维生素D。
妊娠末期胎儿迅速增长,需要更多维生素D。
因此,孕妇自妊娠开始就应多在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多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妊娠中期及晚期的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每日400国际单位。
胎儿出生后应尽早(生后半小时内)开奶,吸吮乳房愈频繁,乳汁分泌愈多。
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虽低,但比牛奶高,其中的钙磷比例(约2∶1)利于婴儿吸收。
但从绝对量看,母乳中维生素D和钙的含量并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补充以使其得到满足。
夏秋季出生的新生儿在生后第三周就可以开始户外活动了,为保护婴儿免于着凉,可在不直接曝晒太阳的情况下让婴儿露出小脸和双手,每次5~10分钟。
待婴儿满月逐渐适应外界环境后,可适当延长其在户外的时间,通常每隔3~5天延长五六分钟,直到每次半小时,每日两次。
对较大婴儿来说,夏季在户外停留时,一般可戴小帽以保护头部不直接曝晒于日光下,而身体其他部位可分别依据气温情况完全曝晒于日光下。
这样直接晒太阳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每次5~10分钟,待婴儿适应后,逐渐延长至半小时左右。
月龄较小的婴儿也可以在树荫、屋檐下或开窗的室内间接接受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
蛋黄、奶油、肝类、谷类及蔬菜中虽然含有维生素D,但含量低,不能满足小儿需要。
但若能及时添加辅食使小儿养成进食习惯,则既能补充日光照射的不足,又有利于减少小儿的药物服用量。
上述内容就是关于新生儿佝偻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绍,希望家长们要注意预防!佝偻病是婴儿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很多家长朋友非常头疼。
佝偻病是3岁以下儿童常患的一种疾病。
那么,您对佝偻病的临床表现了解吗?下面我们就请相关专家来介绍一下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三、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多见于3月一2岁小儿.主要表现为正处于生长中的骨骼的病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的改变。
佝偻病的骨骼改变常在维生素D缺乏后数月出现,患有骨软化症孕妇的母乳喂养儿可在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佝楼病症状。
重症佝偻病患儿还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碍,并可影响智能发育和免疫功能。
在临床上可分期如下:(一)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恼、夜间啼哭、睡眠不安、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出现枕秃等。
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
此期常无骨胳病变,X线骨片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二)激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如不经治疗,症状会继续加重,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钙、磷代谢失常和典型的骨骼改变。
<6月的佝偻病婴儿以颅骨改变为主,颅骨薄、前卤边缘较软,检查者用指尖轻轻压迫枕骨或顶骨的后部,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6月龄以后,尽管病情仍在进展,但颅骨软化逐渐消失、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至7-8个月时变成“方盒样’头型即方头,严重时呈鞍状或十字状颅形,头围也较正常增大。
(三)恢复期患儿经治疗和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会逐渐减轻、消失;血清钙、磷浓度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l-2月降至正常水平;骨骺X线影象在治疗2-3周后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
(四)后遗症期婴幼儿期重症佝偻病可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见于>2岁的儿童。
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其骨骺干骺端活动性病变不复存在。
佝偻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也比较容易被忽视,小孩平时的饮食健康很重要,如果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协调就会引起佝偻病。
那么佝偻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四、佝偻病的早期症状烦躁不安、夜惊,夜哭、爱出汗(与季节无关),这些都是佝偻病的早期症状。
由于头上汗较多,刺激头皮发痒,小儿睡在枕头上摩擦,于是造成头部半圈秃发,形成枕秃。
病情若继续发展,就会出现骨骼改变,如:前囱门闭合晚(正常在:一岁半以内闭合),出牙晚(正常4~10个月出牙),头呈方形,肋骨下缘外翻,严重的形成鸡胸、罗圈腿或“X”形腿等。
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仅有腿部疼痛等的表现。
我们知道,人体所需维生素D有两个来源,一是经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另一个是从食物或药物中得到维生素D。
在婴儿喂养时期,虽然有些家长也注意给孩子补充了很多钙,但忽略了补足维生素D,结果造成钙质不能被吸收,这样就会引起仍佝偻病。
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易于吸收,牛奶中的钙磷含量虽多,但比例不合适,故吸收就差,因此人工喂养的婴儿佝偻病发病率要高于母乳喂养的婴儿。
引起该病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婴幼儿户外活动少,尤其是在冬季,摄取紫外线不足,影响了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所以容易患佝偻病。
介于佝偻病所形成的骨骼变形,一旦形成就可能会留下后遗症,所以,佝偻病的预防必须做好,一定要有先知先觉,避免孩子发生骨骼变形。
预防佝偻病要从胎儿期就开始,1岁以内的婴儿是预防的重点对象。
具体的常规预防如下:胎儿期1. 孕妇要多晒太阳和多户外活动2. 孕妇要多喝牛奶3. 孕妇在孕期的5个月以后,开始每天补充适量的钙(500毫克左右,相当于金箍棒成人钙片6粒左右)4. 于妊娠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800IU(相当于贝特令或伊可新一粒)。
但是很多妇产科医生认为维生素D对胎儿的安全性还不是很确定,所以很少给孕妇开维生素D。
虽然这些内容对各位妈妈已经没有价值了,但是,您可以向您身边的朋友宣传。
婴儿期(一岁以内)这个时期是重点1. 宝宝要多晒太阳和户外活动,这一点作为第一点,也是最最重要的,也最经济、最有效。
2. 从满月开始,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方案》的建议每天400~800IU(相当于贝特令或伊可新一粒)。
鱼肝油要每天吃,一直坚持到1岁半左右。
3. 提倡母乳喂养,哺乳期间妈妈要补充适量的钙剂、鱼肝油和多晒太阳,每天喝奶粉。
4. 6个月以后要每天补充适量的钙剂。
5. 多喝奶。
晒太阳和户外活动是有一定区别的。
户外活动不一定等于晒太阳。
晒太阳是指人皮肤直接接受阳光的照射。
而且,每天照射的时间0.5~1小时。
冬天可以接受阳光照射的部位为脸、小手和小脚、屁股等。
家长要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把握照射的时间和方式。
鱼肝油务必保证每天一粒,如果今天忘了,第二天就要吃两粒了,这样才能确保每天一粒。
鱼肝油和晒太阳要互相结合和互补。
例如如果很长时间阴天,晒不到太阳,那么,每周可以吃9粒鱼肝油。
大家一点要相信一点,按照以上这个剂量来补充维生素D,是绝对不会出现中毒的,这一点大家完全不用担心。
注意,我强调的是绝对不会。
补钙的量6~12个月:每天100毫克12~24个月:每天150~200毫克2岁以后:每天250毫克建议的奶量4个月以内:全部吃奶4~6个月:每天1~2次辅食,其他吃奶6~8个月:600~800毫升9~12个月:800毫升以上1岁以上:600毫升左右2岁以上:500毫升左右幼儿期(1~3岁)1. 宝宝要多晒太阳和户外活动,这一点作为第一点,也是最最重要的,也最经济、最有效。
2. 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1岁~1岁半,每天一粒鱼肝油,《方案》的建议每天400~800IU(相当于贝特令或伊可新一粒)。
1岁半以后,如果经常晒不到太阳,也要经常补充鱼肝油,可以每周3~5粒鱼肝油。
3. 要每天补充适量的钙剂。
4. 多喝奶。
(每天500~600毫升)如何科学专业的诊断宝宝是否患有佝偻病?这一点也是很对家长感兴趣的东西。
首先要强调的是,诊断佝偻病不能单凭某一方面,一定要综合分析这就包括是否有缺钙的易感因素、是否有缺钙表现、是否有骨骼的变形、还要结合生化检查的结果。
一. 预防胎儿期孕妇和胎儿对维生素D、钙、磷的需要日益增加,孕妇应该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食用营养丰富的物质,患有低钙血症及骨软化症者应该积极治疗。
对孕妇缺少日光照射者、食欲低下者、体弱多病者或妊娠后期在冬季者,应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
于妊娠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800IU,或者每月5~10万IU,一次或分次口服;或者只投一次,15~20万IU,同时口服钙剂。
婴儿期既然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对小儿发育有很大影响,而该病又源于各种因素所致的维生素D缺乏而导致的一系列病变,所以佝偻病可以预防。
人体皮肤中有7一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变成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3,也是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
所以佝偻病的预防就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即日光浴、补充维生素D。
婴儿应尽早接触阳光,只要户外气温在18度以上,风不太大时就抱婴儿到户外晒太阳,但要避免眼睛直晒,春、夏、秋、冬都应坚持户外活动,每次时间可由短时间逐步延长到20~30分钟。
不要久居室内。
另外母乳中维生素的含量约4~6IU/dl,与牛乳中的含量相差不大,所以不管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应在小儿出生后1个月左右开始给予维生素D预防,400Iu/日(即每日400国际单位)。
早产儿应提早2周给予维生素D,量也需在前3个月加倍即每日800国际单位。
3个月后改为每日400国际单位,一般在2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户外活动增多,不易发生佝偻病,也无须再补充维生素D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