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社会事业发展与改革“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XX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时期。
加强以改善民生、促进公平、建设和谐社会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根据《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社会事业发展与改革回顾“十二五”时期,全市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发展与改革成果显著。
(一)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投入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近百亿元,改扩建了6所万人规模中等职业学校;改扩建了儿童医院等7家市级医疗机构,增加床位2491张;开工建设了XX艺术中心、改造了市中心文物库房、XX旧址陈列馆、XXX专题博物馆和XX遗址博物馆,修缮了XX宫、XX陵、XX陵等世界文化遗产;新建了奥体中心XX体育场、XX区体育场和体育馆、XX综合训练馆等体育场馆设施;扩建了植物园,承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文化遗产博览会。
公共设施投入向农村倾斜,新建了104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改造了210所城乡公办幼儿园;完成了4所县中心医院和35所乡镇中心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改造、新建了55个乡镇文化站、1463个农家书屋、1132个村文化活动室和105个农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全市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了教育均衡发展、医疗卫生健康发展、文化体育繁荣发展。
(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到2015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40元,年均增长15.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5元,年均增长14.7%。
全市就业形势平稳,就业和创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和完善了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连创新低,采取“XXXX”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国企改革等历史遗留的再就业问题,全面整合人才和劳动力两个市场,实现XX经济区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日趋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逐年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医疗保险体系和保障水平不断完善提高,城镇居民、大学生医保全面启动,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2%、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4%;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充分发挥;工伤保险参保范围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体系逐步完善。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明显加快,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15元,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达到5.24张,千人拥有职业医生达到2.83人,医疗卫生资源占有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在XX地区率先突破5000万人次,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5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
(三)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人口总量稳步增长,户籍人口5年增加24.4万人;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保持在0.5‰左右,总和生育率在1.0以下,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效控制,出生缺陷一级干预措施得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6.9岁;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7.3%,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通过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0万人,人才数量和质量已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集团。
(四)社会事业发展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社会事业发展领域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XX市作为全国第一批文化体制综合性改革试点城市,已基本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全市一般性国有出版社、艺术院团及电影公司、演出公司、影剧院、新华书店等45个市、区县(市)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实行“转企”,在全国率先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完善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全域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健全了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村三级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实施了城区106所薄弱学校综合改革,深化了课程改革,推行“大学区”管理模式;推进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共同协调发展;实行校长、管理干部竞聘上岗,教师全员聘用;小学、中学实行按学区入学等等,综合改革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管理日臻完善,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步得到化解,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和谐指数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社会管理不断创新,2015年被确定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
二、“十三五”时期社会事业发展与改革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时期,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实现XX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加速推进,XX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承办第XX届全运会的有利契机,全市社会事业进入了全面建设、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一)环境与条件。
1.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带来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的产业结构正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教育、体育、旅游休闲等社会服务业不断壮大,给XX社会事业参与全球竞争、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带来难得机遇,也面临开放对XX社会事业传统领域的严峻挑战。
2.科学发展观将使社会发展得到加强,地位更加突出。
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社会事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战略地位将显著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已纳入发展的内涵,并融入发展战略和发展实践的核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得到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将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经济区建设为社会发展拓展了空间。
伴随XX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承办第XX届全运会,以及XX的加速开发建设和中心城区的空间拓展,全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将加速升级,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和多样化的非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将快速增长,必将为社会事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需求空间和发展空间。
4.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将在12%以上,必将为社会事业发展创造更加坚实的物质条件,社会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将更加雄厚。
同时,通过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管理的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正在逐步完善,非公共产品部分则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为提高社会事业运行机制效率和拓宽发展途径创造积极的条件。
(二)主要矛盾和问题。
1.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压力明显增大。
XX 经济区、XX等发展空间布局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一批规划居住10万人以上的新城镇和大型社区将陆续启动建设,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将有较大突破,人口管理和城市公共安全压力加大,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将大大超过目前的供给能力。
发展空间和布局的调整,给社会事业资源的新一轮规划布局提出了新课题。
2.人口老龄化等矛盾突出,将对社会保障和供给能力带来巨大压力。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为老服务面临严峻挑战。
2015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达124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的15.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预计“十三五”时期,全市60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将达152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的19%。
快速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将给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供给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供给规模和质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就业、就学、就医等矛盾虽然有望得到缓解,但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较为困难。
彻底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将是一项较为长期的艰巨任务。
3.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很难适应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
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支撑城市高端功能发挥和高端要素集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还只是低水平的初步均衡,尤其是城乡发展不均衡,离高层次的全面均衡还有距离,优质资源供给能力短缺滞后于多元化需求增长,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有待深化,社会事业投入不足,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性还未得到充分调动。
三、“十三五”时期社会事业发展与改革指导思想及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重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和优化区域、城乡资源配置,着力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强力推进社会服务产业多样化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建立起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相协调。
全面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围绕建立健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科学确定目标,细化战略任务,合理安排对策措施,使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
2.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
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在立法、规划、投入、监管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职责。
同时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占有主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公平开放社会事业的市场准入,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3.坚持突出重点与均衡发展相结合。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切实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和社会事业发展最薄弱领域出发,把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和促进均等化作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
优先发展教育、基本医疗、城乡低保、养老、就业。
进一步统筹安排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需求与可能、重点与一般等重大关系,促进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4.坚持事业和产业并重相结合。
充分考虑社会事业的不同属性,正确处理好公益性社会事业和经营性社会服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
既要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也要适应新阶段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需求面向市场、提供依靠市场的社会服务产业,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