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16 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专题16 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十六、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核心考点】(一)儒家思想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地位的演变1.战国时期:被冷落(1)原因:其学说强调道德感化,重视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战国纷争的现实,无助于实现统一,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2)先秦时期的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2.秦朝:遭压制、摧残(1)原因: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巩固秦政权,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2)特点: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3.西汉:独尊(1)原因: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倡导“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宣扬“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思想基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2)特点: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4.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1)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2)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

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3)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

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5.明清之际受批判(1)四书五经僵化了思想,“异端”李贽指责批判孔子,揭露道学虚伪;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制,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朴素辨证、发展的思想,主张“趋时更新”。

(2)特点: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

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二)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欧洲启蒙运动相同点都是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都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都是反封建的政治条件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大,封建统治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空前壮大经济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束缚欧洲重商主义和殖民掠夺政策加速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思想条件明清之际理学和心学成为官方哲学,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使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性质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地位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是17/18世纪欧洲的主流思想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了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的转型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三)从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看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历程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发展历程深深地印证了这一理论。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虽然他东奔西走,周游列国,但是其思想主张无法被各诸侯国接受,这是因为其“仁”和“礼”的主张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的社会环境发生矛盾。

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势力很大,被称为“显学”,但是他们的思想主张仍然没有切合社会主题,而法家思想却受到了众多诸侯国的重视。

秦朝建立后,儒家思想遭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灭顶之灾,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却奇迹般地登上正统地位的宝座,这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从这一时期开始善于改革,洞察社会发展大势和统治阶级的需要。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在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大胆调整和变革,与哲学相结合,具有更大的欺骗性,为统治阶级所接受。

明清之际,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儒家有了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实际上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真实再现,一种思想要想占据主流地位,必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真题再现】1.(2013•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①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③朱熹创办私学,书中虽未明确提及,但据人民版教材的“学习思考”得知,他的学说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从而可知他不可能在“官学”培养人才。

朱熹曾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场所招徒讲学。

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晚年回到雅典后兴建了自己的讲习所——“吕克昂”学园。

②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因此他不推崇文化知识,对私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

《韩非子》的主张,后来被秦王朝接受作为文教法令规定下来,导致焚书坑儒禁绝私学的一场浩劫。

由此排除②。

【答案】C2.(2013•浙江省名校高三联考)“《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与材料所述主张属于同一思想家的是()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解析】材料主要意思:治理国家的最高原则,是崇尚礼义,完备法制,国家才会有正常的秩序。

崇尚贤人,任用能人,人民才有明确的方向。

统冶别人的人,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

不难看出材料观点强调“隆礼重法”。

这是荀子的思想主张。

A项属于老子的思想;B项属于孟子的观点;C 项属于寻子的思想;D项属于法家韩非子的思想。

故选C项。

【答案】C3.(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说的是贫富程度与治国难易的关系,但材料中没有强调怎么达到贫富有度,B、C、D三项都是在强调怎么达到这个度,扩大了材料的信息。

所以只有A符合题意。

【答案】A4.(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解析】提取题干的信息。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和“天命攸(所)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儒家思想,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为基础,带有明显的神学色彩,故答案C符合题意。

【答案】C5.(2013·福建文综·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解析】本题具有乡土气息,解题关键在于对“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这段话的理解。

A选项“三纲五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材料没有表达出这个意思;B、C选项都缩小了材料范围,只提到一个方面“去恶从善”、“保守家业”;所以选D。

【答案】D6.(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法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

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

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选择C项。

【答案】C7.(2013·山东文综·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解析】否定性选择题,李贽生活在明朝中后期,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故C错误,答案选C 。

【答案】C【考点分析】从内容上看,本部分的重要考点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近几年的高考重点关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宋明理学这两个考点,特别是宋明理学部分考查的密度远远高于其他考点,请同学们注意这一命题规律。

从命题趋势上看,儒家思想的一些合理成分会成为命题的焦点。

如教育理论的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伦理道德中的诚信(社会主义荣辱观);维护社会方面的仁、德、民本思想(以德治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祖国统一等)。

从复习方法上看,注意运用基本理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儒家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主要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如汉代儒学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儒学经过改造适应了当时国家统一的需要;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