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苏轼贬谪黄州后的诗作三个阶段的思考

对苏轼贬谪黄州后的诗作三个阶段的思考

第5期(总第60期) 2007年9月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Shanx iR adi o&TV U niversit yN o.5Sep.2007对苏轼贬谪黄州后的诗作三个阶段的思考t余立莉(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363000)摘要:苏轼的诗、词、文在中国古代文学星空中光芒璀璨,尤其是他被贬黄州后的作品更是他创作中的高峰。

本文试就苏轼贬于黄州后的诗作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其如何修复自尊,进而达到执着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新境界。

关键词:苏轼;旷达;黄州;贬谪中图分类号:C9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350(2007)05)0060)02苏轼生活的时代是太平富裕的北宋盛世,苏轼更是盛宋的核心、顶点,是盛宋之盛,是顶峰中的顶峰。

苏轼的出现,既是诗史积淀的产物,特别是他的前辈欧阳修、梅尧臣的铺垫;与他的同辈、后辈黄庭坚等诗友、门生的相互激发而产生的;也是时代的、历史的产物,特别是宋代高度文化的产物;同时,苏轼也是个人的产物,是他独异的天资禀赋的产物,是特异的个人主体胸襟气度的产物。

纵观苏轼的一生,起伏不定,既有科举入仕的一帆风顺,兄弟同朝的意气飞扬,皇帝、宰相、老师的赏识,朋友、学生、子弟的仰慕,金殿议改,北门拟诏;也有赤壁矶头的贬居,沧海鲸波的放逐。

/乌台诗案0112是苏轼人生中第一个重大转折点。

元丰二年(1079),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上任才三个月,就被押入汴京御史台狱。

罪证是他的诗作,由御史中丞李定主持,一首一首地勘问出/讪谤0的罪状,这是宋代最大的一场文字狱。

苏轼由一个二千石的知州,突然成为阶下囚,在御史台狱受到御史们的日夜拷问,历时一百三十天,期间诟辱备至,可谓命如悬丝。

另外,当时与他一同被拘御史台狱,仅一墙之隔的苏颂,有诗道:/遥憐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0(5元丰巳未三院东阁作6)由此可见,苏轼在狱中受到的身心摧残。

诗案发生后,幸得多方拯救,苏轼才死里逃生,结案出狱,但被神宗皇帝诏贬为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朝廷惩罚异议者的目的已经达到,苏轼也由此遭遇生平第一次贬谪生涯。

黄州流放,不仅使苏轼成了东坡,并且使苏轼的人生观、艺术创作、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一变化,影响贯穿他的后半生,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艺收稿日期:2007)05)28作者简介:余立莉(1981)),女,福建建瓯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在读研究生。

术史、思想史上真正意义的苏东坡。

苏轼的黄州诗作按照其时间、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一、修补自尊,调整心态。

/乌台诗案0的打击是沉重的,昔日的庙廊之器,一下子沦为戴罪之身。

生活上,他拮据无靠,团练副使仅是八品的小官,薪给微薄,朝廷还时常拖欠。

安全上,毫无保障,本身属于管制对象,政敌诽谤陷害的潜在威胁依然阴霾不散。

然而使他最不能释怀的,是这一百三十天在狱中人格和尊严受到的屈辱。

无罪而见谤,历史上屈原、司马迁等都有过先例,不难想象苏轼当时愤恨的心情。

而无罪还要强迫自己相信有罪,这等于把外侮转为自侮,心灵的创伤就更剧烈。

苏轼希望在诗中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所以他初到黄州的诗,无一不是出于这种修补自尊的需要。

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愤世嫉俗,悲观厌世,然而苏轼没有。

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如他的5初到黄州6:/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0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充分反映了苏轼乐观豁达的天性。

全诗八句,都是对自身境遇的调侃。

在地处偏僻的黄州,苏轼当一个/团练副使0,这是一个/无事小闲差0,对于一个昔日的京官来说,当然/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0不过,这一首哀叹不是诗人的人生态度,而是诗人通过深自内省后,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出路,即以旷放超逸的精神世界来蓄养自尊与自信。

二、热爱生活,甘苦自适。

苏轼谪居黄州后,生活困窘,元丰四年(1081),即到黄州的第二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请得了东坡的荒地,亲自参加田间的劳作。

同年写成的组诗5东坡八首6,便是这一时期田园生活的实录。

第一首写开荒。

东坡本是黄州城东军队驻防的营地,弃置多年。

/废累0/颓垣0,/蓬蒿0/瓦砾0,明知出力开垦得不# 60 #偿失,但/天穷无所逃,0舍此别无选择。

/喟然释来叹,我廪何时高,0才刚动手就指望收成,也透出作者只问努力耕耘,不计成败。

/未必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0的人生态度。

垦荒的工作还在进行,第二首诗便想到规划种植。

/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

下隰种(禾亢)(禾余),东原莳枣栗。

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

好竹不难载,但恐鞭横逸。

仍须卜佳处,规以安我室。

家童烧枯草,走报暗井出。

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

0诗人对高地、低地都作了妥善安排,种下适当的作物,又去讨来桑树种,还考虑种竹和盖房的事,十分繁忙劳碌之中,忽然家童跑来报告,发现了现成的水井,顿时有了轻松的喜气。

有了这口水井,自己的生活比只有一瓢饮的颜回好得多了。

接下去的几首诗,分别叙述了灌溉、种稻、种麦、种植枣、松等树木,最后七、八两首,写田间生活的郊游。

从这八首组诗中可以看出自称/东坡居士0的苏轼确实过上/躬耕0的生活。

与诗的内容相统一,其语言也朴实无华,但读起来并不枯燥乏味。

诗人在农作上成绩未必优良,但诗中一切体现了真:认真的态度,真诚的心愿,真实的疾苦和感受;胸襟,志趣,人品,无不坦坦荡荡,堂堂正正。

组诗中所透露的那种热爱生活、甘苦自适的现实主义态度,时时牵动着读者去领会诗人经历艰辛生活的平淡充实,并为之折服。

三、旷达洒脱,体悟人生。

人生遭遇的处境,大多不是本人能够决定或改变的,但是否认真去感受,去思考,却决定他是否迷失,而只有不迷失于外界的人,才能找寻到内在的永恒。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

他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道家的无为和禅宗以平常心来看待一切事物的观念相结合,培养自己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乐观精神。

他意识到在人生途中前有狼、后有虎的当口,生命无疑体现出最宝贵!生活是自己的,乐观才是最大的坚强。

因此,诗人没有因人生的坎坷而消极悲观失望,而是在逆境中随缘自适,旷达豪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适应艰难的生活环境,做到以苦为乐,面对人生巨大落差,他似乎没有太大的心灵颤动,反而把悲与喜,融进了日常生活与自然山水之中。

如/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向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0(5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月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6)苏轼成功地将他的谪居生活诗化了,并希望/年年为此会。

0朋友们都教他好好忍耐这几年谪居,目的无非是为了将来有机会改变。

果真如此,即使将来的改变再好,也使眼前这一段生活失去自身的兴味,只为等待另一段生活的到来而勉强延续,这便是最糟糕的情形。

所以在逆境中把希望寄托于变化,在等待中浪费人生,是错的,生活中的每一段都值得好好去过。

看来,苏轼的这种想法不仅仅为了从贬谪的苦恼中解脱出来,也包含着对人生的每一刻都自具隽永滋味的体悟。

不要把过去看成现在的原因,过去的事犹如一场春梦,了无痕迹;也不要使现在为了将来而存在,圆转的时间里应当有圆转的生活,就好像鸿雁那样,年年周而复始。

苏轼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生活上尽力节俭,亲手开垦黄州东门外的东坡,既可食力无愧,又得到精神上的寄托。

从此/东坡居士0,/苏东坡0的名号垂名青史。

他交友、出游、寻求外物中的真善美,以求心灵的慰藉与解脱;寺庙默坐,思索哲理,将贯串平生的儒、释、道思想融会贯通,达到表里澄明大彻大悟的境界。

正因如此,黄州时期虽是苏轼政治上的失意期,却是他诗文上的成熟与丰收期。

一大批名作如5定惠院海棠6、5东坡八首6、5念奴娇#赤壁怀古6、5定风波6、前后5赤壁赋6,都在此时脱颖而出。

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世之作,东坡为第一。

东坡到黄州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万幸。

因为在此他实现了自我尊严,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超脱。

注:(1)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苏轼在湖州任上以诗文讪谤新政的罪名被拘押,关在汴京御史台狱中,至十二月底方结案出狱贬往黄州。

因汉代御史府上多乌鸦,御史府又称/乌台0,故人们把这场文字狱称为/乌台诗案0。

详见朋九万5乌台诗案6 (5丛书集成初编本6)。

参考文献:[1](清)王文浩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2]曾枣庄.苏轼评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V ie ws on Su Shi's Three Stages of Poetic Co mpositions afterH is B eing D e moted to Huang ZhouYu L i L i(Zhangzhou Nor m al Un iversity Chinese Depart m en t,Zhangzhou,Fuj i an,363000) Abstract:Su Shi is the b i g literary g iantwho w ill hang eterna lly in the Ch i n ese h istory w ith his poe m s,verses, articles bri g htly radiant i n the starry sky of China s'ancient literature.And his work even peaked in his creati o n,es-pecially after he w as de mo ted to H uangzhou.This article a nalyzes three stages of his poetic co mpositi o ns duri n g this peri o d and stud ies ho w he rene w ed self-respect and then reached the ne w state of stick i n g to life but risi n g above the env ironm ents as w el.lK ey words:Su Sh;i br oad-m inded;H uangzhou;de m oti o n本文责编木星#61#2007年9月余立莉:对苏轼贬谪黄州后的诗作三个阶段的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