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饮食文化比较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毕业综合训练技术报告(论文)题目中韩饮食文化比较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老师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日中韩饮食文化比较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内容简介:说起吃,没有哪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所以中国人到国外,无不觉得没吃的。
韩国是中国的友好近邻,但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习俗,两国的饮食文化也不同。
韩国也是一个多礼的国家。
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两国人民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以热食、熟食为主,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韩国人不喜欢油腻,当锅里的肉渗出油时就用纸巾吸去。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国;韩国;中国饮食;韩国饮食;饮食文化;中国菜;韩国料理;泡菜;营养;辣;清谈;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
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遍天下。
说起吃,没有哪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所以中国人到国外,无不觉得没吃的。
韩国虽说是近邻,但毕竟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和生活习惯。
因此,两国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
不少人甚至说,到韩国吃饭就像进了庙,言下之意就是缺油水。
的确,韩国的饮食以清淡为主,但这并不代表韩国没有美食。
韩国的泡菜很有名,是韩国的第一美食,营养好味道好还美容,是韩国人顿顿离不了的菜。
除了泡菜,韩国人还离不开辣酱,泡菜里有,烤肉上有,面条里有,海鲜上有,生菜黄瓜蘸辣酱就是一道菜。
可以说,韩国菜的特点之一就是辣。
这种辣和中国的辣不一样,中国的辣是香香的咸辣,而韩国是甜甜的干辣,吃时不觉得,咽下去辣得人直喘粗气。
如果真要比较中国与韩国的饮食文化差异的话,实际上也就要比较两国人民的饮食生活方式。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饮食文化,它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所以我们要比较中韩两国的饮食文化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
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
韩国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发展农业,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后就开始了杂粮的种植,并普及了水稻的种植,因此,谷物也是韩国饮食文化的中心,由此可见以谷物为主食这一方面两国是相同的。
饭作为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的功能。
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
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
这样促使两国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
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家,连最隆重的皇帝加冕仪式都要经过中国政府的批示才算承认,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对于韩国文化的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一个民族的特质,往往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韩国从古代到如今一直是个单名族国家。
而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的特点,我们中国人一向热情好客,大家围在一起吃一顿"大锅饭"似乎更能增进彼此的感情。
这一点当然也深深的影响着韩国朝鲜族,因此聚食制也是两国人民相同的饮食习惯。
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两国人民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中国饮食艺术,是以色、香、味为烹调的原则,缺一不可。
为使食物色美,通常是在青、绿、红、黄、白、黑、酱等色中取叁至五色调配,也就是选用适当的荤素菜料,包括一种主料和二、叁种不同颜色的配料,使用适当的烹法与调味,就能使得菜色美观。
食物香喷,可以激发食欲,其方法即为加入适当的香料,如葱、姜、蒜、辣、酒、八角、桂皮、胡椒、麻油、香菇等,使烹煮的食物气味芬芳。
烹调各种食物时,必须注重鲜味与原味的保留,尽量去除腥膻味;譬如烹调海鲜时,中国人爱用葱姜去除其腥味。
因此适量的使用如酱油、糖、醋、香料等各种调味品,可以使得嗜浓味者不觉其淡,嗜淡味者不嫌其浓,爱好辣味者感觉辣,爱好甜味者感觉甜,这样才能使烹制的菜肴合乎大家的口味,人吃人爱。
韩国的饮食主要分烤肉料理、汤、火锅料理及蔬菜料理。
韩国菜有“五味五色”之称:甜、酸、苦、辣、咸;红、白、黑、绿、黄。
“五色餐”是营养学家极力推荐的健康食谱。
韩国料理即吸收有日本料理的文明、雅致,又带有中国菜的实惠与厚重,虽简单但随吃法而变味道,采众长而秉古朴之风。
韩国料理的味道非常复杂,蒜头、辣椒是不可缺少的调味料;韩国烤肉一般放在铁锅上烤,多为猪、牛肉;高级一点的,则是在铁网上烤牛排等;名声在外的“泡菜”最为普遍,无论叫什么菜,必定伴有一碟。
中国烹饪艺术具有色、香、味叁原则,对於营养更为注重。
早於商朝的先贤伊尹就已创有「鼎鼐调和」之法;他以甜、酸、苦、辣、咸等五味调制食物,配合人体的心、肝、脾、肺、肾等五脏所需要的营养素,以维护人体的健康。
而中国菜中有许多食用的植物如葱、姜、蒜、金针、木耳等,均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效,正因为中国人深信食物有医药的功效,所以才会发展出「食医同源」的饮食理论,成为营养学的先导。
因此中国的烹饪艺术非常注意菜量的调配,凡烹制一菜,主菜与副菜的分量多为二与一之比,也就是烹制一盘以荤菜为主的菜时,荤菜的分量为叁分之二,与素菜的分量为叁分之一,反之亦然;而烹制一碗汤时,水的分量占碗容量的十分之七,而菜量则占十分之叁。
总之,不论做菜做汤,均须将各种营养素作适当的调配,以达到营养的目的。
韩国人受中国影响,历来也在药食同原的食观念下﹐使用生姜﹑桂皮﹑艾蒿﹑五味子﹑枸杞子﹑沙参﹑桔梗﹑木瓜﹑石榴﹑柚子﹑人参等药材广泛用于饮食的烹调上。
有参鸡汤﹑艾糕﹑沙参﹑凉拌菜等各种食物﹐也有生姜茶﹑人参茶﹑木瓜茶﹑柚子茶﹑枸杞子茶决明子茶﹑茶等多种饮料。
调料和香料在韩国也称为药念。
以热食、熟食为主,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这和东方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
”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
中国人对饮食的礼仪,有其传统的规范,例如吃饭时必须坐着进食,男女老少需要依序入席。
在食具方面,东方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
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吃菜是用筷子挟着吃,喝汤一定要用汤匙盛着喝。
中国人宴客时的筵席菜是以桌为单位,每桌十至十二人。
一桌菜通常包括四道前菜,冷热均可,接着是六至八道大菜,以及一咸一甜的两种点心;菜式的烹法要有炒、烧、蒸、炸、爆、煎……等的区别;菜味的调法要有咸、甜、酸、辣……等的口味;而菜色也要有红、黄、绿、白、黑……等色的变化,再加上用蕃茄、萝卜、黄瓜等做成各色各样的盘式,使得中国的吃真正达到了色香味俱全的饮食。
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是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
韩国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
韩国人喜欢吃面条、牛肉、鸡肉和狗肉,不喜欢吃馒头、羊肉和鸭肉。
韩国人普遍爱吃凉拌菜。
凉拌菜是把蔬菜直接切好或用开水焯过后,加上佐料拌成的。
韩国人请客吃饭一般都是吃烤肉,就是将牛肉或牛排用佐料卤腌好,放在铁板上烤熟。
蒜、辣酱、生菜叶、泡菜自然少不了,高级一些的就多几样海鲜,用菜叶包着肉吃,味道很不错。
韩国人不喜欢油腻,当锅里的肉渗出油时就用纸巾吸去。
韩国餐饮受古代皇宫生活方式的影响,比较注重形式,讲究餐具。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不锈钢筷子和带盖的小碗。
筷子比中国的木筷短一点,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上面刻着精美的各色花纹图案,吃饭时如果不小心掉下来砸在脚上会很疼。
韩国人就餐用勺和筷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饭碗和汤碗,其他所有的菜则摆在饭桌中间供大家享用。
韩国人使用饭碗也很有讲究,分男用、女用和儿童用。
韩国人注意节俭,无论是自己食用还是招待穷人,都尽可能把饭菜吃光用净。
自古以来,韩国极重礼仪,在语言方面,年幼者必须对长辈使用敬语,至于饮食方面,上菜或盛饭时,亦要先递给长辈,甚至要特设单人桌,由女儿或媳妇恭敬地端到他们面前,等待老人家举箸后,家中其他成员方可就餐。
至于席上倒酒,亦需要按年龄大小顺序,由长至幼,当长辈举杯之后,年幼者才可以饮酒。
另外,还有一个传统习惯,男女七岁不同席,女孩子到了七岁之后就不与任何男子(包括父亲和兄弟)在同一房间同席。
不过,这种习俗在大城市已渐渐破除,偶尔在乡间仍然可见。
昔日的韩国家庭,是将盛着米饭的器皿放在台中央,而菜则在碗里,并放置于周围,每个人则有一把长柄圆头平匙,一双筷子,一盘凉水,用餐时就用匙把饭直接送到嘴里,筷子用来夹菜,凉水则是涮匙用的。
现代的韩国人用餐习惯已有很大变化,不少是使用食品盘,每人的一份饭菜装在盘中,也有些更加摩登的家庭已不用食品盘,而是用碗盛饭了。
韩国人的餐桌是矮脚的小桌,宾客地盘腿而坐。
年轻人更会在长辈面前跪坐在自己的脚底上,绝不能将双腿伸直,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
如果遇上房间太小,可以将餐桌摆在院子里,铺上席子便可。
不过,现代的韩国人越来越崇尚外国潮流,无论餐桌或者饮食礼仪,都离传统越来越远了。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发现中韩这两个关系密切的伙伴在饮食文化方面有着很多的相同点,当然也有很多的不同点,原因是各方面,多民族与单民族,地大物博与地小人多,经济发展条件等等的因素都很大程度的形成了两个国家应有的特点。
我们相信,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中国与韩国,这两个亲密的伙伴,会在未来世界文化发展中一起发挥出自己灿烂的光辉,两国人民的友谊长存!参考文献:序号:作者:书名:出版社:发表时间1、徐旺生编着:《民以食为天——中华美食文化》,海南出版社,1993年。
2、灯草:《韩国的饮食文化》,《人民日报》,2001年12月21日第十一版3、孙补卿(导师:徐万邦):《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5-06-304、文英子:《韩国饮食文化》,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7年 01期5、金炳镐:《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第5期6、杨艳丽、李文凤:《浅论韩国饮食熟语》,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 09期7、韩国观光公社:《品韩国料理品人间最华丽的平常味道》,中国信用卡编辑部邮箱 2006年 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