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
• 产生不同层次的偏正关系的歧义的条 件是数量成分既能修饰名1又能修饰名 2且名1可以修饰名2
• (五)动+了+数量+的+名 • 准备了一个星期的水
• 产生述宾或偏正关系歧义的条件是 “数量”中的“量”为时量且数量能 限制“名”。
• • • • •
(六)动+形+名 做好菜 喝好酒 打死老虎 第二层次产生述补关系或述宾关系歧义的 条件是“形”既可作前面动词的补语也可 作后面名词的定语。
• (二)名1+名2 • 产生联合关系或偏正关系的条件是名1 和名2并列,两者属于同类事物且名1 可以修饰名2 。 • 军队学校
• (三)动+名1+的+名2 • 咬死猎人的狗 • 产生述宾关系或偏正关系歧义的条件 是动词与名1 或名2 都可构成述宾关系 且“动+名1”可以修饰名2。
• (四)数量+名1+名2 • 一个学生的建议
• (二)语义组合歧义 • 1.语义角色不同 • 鸡不吃了 • 连老张都不认识 • 2.语义指向不同 • 老马就讲了一个小时。 • 他在车厢上贴标语。
二、歧义格式
• 歧义结构的词类序列称为歧义格式。 • (一)动+名 • 进口设备
• 产生述宾关系或偏正关系的条件是: • 动词是及物动词,且能够修饰名词。
• • • •
(九)关于/对+名1+的+名 2 关于鲁迅的杂文 对报纸的批评 产生介宾关系或偏正关系歧义的条件 是“关于/对”可以与名1构成介宾关 系,也可以与“名1+的+名 2”构成介 宾关系。
• (十)名1+在·名2·上+动+名3 • 他在火车上写字 • 产生“在·名2·上”语义指向歧义的 条件是名1是“动”的施事,名3 是 “动”的受事,名2 是处所词, “在·名2·上”可以是名1存在的处 所,也可以是名3存在的位置。
• (十一)名+不/没/没有+动 • 鸡不吃了
• 产生语义关系歧义的条件是“名”是 表示人或动物的名词且“名”既可以 作“动”的受事又可以作“名”的施 事。
• (十二)连+名/代+也/都+不/没有+动 • 连熊猫都吃了 • 产生语义关系歧义的条件与格式十一 相同。 • (十三)动+的+是+名 • 反对的是他 • 产生语义关系歧义的条件与格式十一 相同。
• (七)名1+和+名2+的+名3 • 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 产生偏正关系或联合关系歧义的条件 是名1能与名2并列且名1能与“名2+ 的+名3”并列。 • 名1、名2与名3为类义词。
• • • •
(八)形/名1+名2+名3 非洲语言研究 新教工宿舍 产生不同层次的偏正关系歧义的条件 是“形/名1”可以修饰“名2+名3”且名 2可以修饰名3。
• • • •
3.变换句式 山上架着炮。 (三)利用语境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上下文、现场的交 际环境和情理知识)也会将歧义结构中一 部分含义排除出去。 • 七十六岁的康有为的女儿康向宪正忙着参 加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歧义也称 为“同形”。 • “歧义”着眼于内容,“同形”着眼 于形式。歧义以同形为前提。
一、歧义类型
• 按照歧义现象存在的方式,可分为口 头歧义和书面歧义。 • 口头歧义主要是由同音词造成的。 • 她有点jiāoqì(娇气/骄气)。 • 我喜欢qiūyè(秋夜/《秋夜》)。
• 2.词和短语同形 • 他要炒菜。 • 3.结构关系不同 • 进口彩电 翻译小说 • 学校医院 文学语言 • 我们学校 • 想起来
• 生活困难 党员领导 • 寄去了 • 4.结构层次不同 • 新/职工宿舍 • 新职工/宿舍
语音标准
• 结构层次与结构关系都不同 • 没有穿破的衣服 • 撞倒小王和小李的自行车
• 书面歧义可分为词汇歧义与组合歧义。 词汇歧义主要是由多义词造成的。 • 他已经走了两个小时了。 • 走1:行走。句义:动作持续了两个小 时。 • 走2:离开。句义:动作行为结束后所 经历了两个小时。
• 你吃饭吗? • 小店关门了。
• 语法学界更关注组合歧义。组合歧义 包括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 • (一)语法组合歧义 • 1.词类不同 • 他原来是个教师。 • 饭不热了。 • 他跟我去过北京。
三、歧义的消除
• • • • • • • (一)利用语音 1.轻声 我想起来了。 2.重音 他最喜欢游泳。 3.停顿 美国会通过对华贸易法案。
• (二)改换词语或改变句式 • 1.改换关键词语
• 厂领导接受了一个工人的建议。 • 厂领导接受了一个(位/条)工人的建议。
• 2.改变词序
•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 谁都不认识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