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评估发热
㈢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 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 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临床意义: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 稽留热 2. 弛张热 3. 间歇热 4. 回归热 5. 波状热 6. 不规则热 必须注意的问题
继而表现为体温骤升或缓升。 骤升型:指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
常伴寒战,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 性肾盂肾炎、某些药物反应等; 缓升型:表现为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到高 峰,多不伴有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等。
2.高热期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此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过程中在较高水平 上保持相对平衡。
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致热源致发热的机理: 外源性致热源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
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 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使之形成并放白细胞介素(IL-1)、 肿瘤坏死因 子(TNF)和干扰素等内源性致热源。后者可通过血-脑 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之上 移。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一方 面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 热减少;另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紧张性增高或寒 战,产热增多。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 升高引起发热。
五、临床表现
㈠ 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2.高热期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3.体温下降期
㈡ 发热的临床分度和热期 ㈢ 热型
㈠ 临床过程
可分三个阶段即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 温下降期。
1.体温上升期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无汗,畏寒或寒战。
第三章 常见症状评估 第一节 发热
发热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正常人体温和生理变异。熟悉发热的发生机制、常见病因及与
发热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发热的定义、临床表现和护理评估要求。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识记 1.发热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护理评估要点和相关护理诊断。 理解 1.发热的发生机制。
㈡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几类原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2.风湿性疾病: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等。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脱水等。 4.皮肤散热障碍:见于广泛性皮炎及慢性心力衰竭所致发
热,多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常见于中暑、安眠药中毒、脑
出血或颅脑外伤等。其产生与体浊调节中枢直接受损有关, 高热无汗为其临床表现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属功能性发热,包括夏季热、女性 月经前或早孕期、剧烈运动后、感染后发热,多表现为低 热。
1.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 达数天或数周, 24h波动不超过1℃。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高热期。
稽留热
C4
0
3 9
3 8
3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6
2.弛张热
体温常在39Ċ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2.发热对人体功能性健康形态的影响。 运用 1.能识别异常体温,区分发热的临床分度。 2.能根据发热的临床表现特点确认其所处阶段,列出
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并找出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
目录
一、发热的概念 二、正常体温 三、发热机制 四、病因 五、临床表现 六、护理评估要点 七、发热的相关护理诊断 八、伴 随 症 状
发生机制
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通过激活 白细胞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内源性 致热源
通过血脑 屏障
体温调节中枢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
产热>散热
发热
三、发热机制
㈠ 致热源性发热 致热源性发热是导致发热的最主要因素。致热源可分为外
驰张热
C 4 0
3 9
3 8
3 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3 6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至正常水平;
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 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间隙热
C
4 0
3 9
㈡ 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 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 竭等
四、病因
发热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以感 染性最多见。
㈠ 感染性发热 ㈡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几类原因
㈠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一、发热的概念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 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 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二、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下午〉
上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 可稍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体温上升至高峰后保持一段时间,持续数 小时、数天或数周。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 快,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 疟疾。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肺 炎。
㈡ 发热的临床分度和热期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按发热高低可分为: 1.低热:37.3℃~38℃ 2.中等度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3 8
3 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3 6
4.回归热
5.波状热
体温渐升至39 Ċ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 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 如此反复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