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略谈
10级信息学院计算机系张治安
“人们的一切法律、政治、哲学、宗教等等观念,归根结底是从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从他们的生产方式和产品交换方式中引导出来的。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第一次看过的关于经济史的书籍是货币战争,每次提起,都为宋先生描绘的风云变幻的金融世界而惊叹。
富人们在由主义的庇护下,在社会面前变得冷酷无情,在财富面前更是寤寐求之,人民大众则不得不在透支未来与惨淡的经济中抱怨,当政府作用也逐渐式微时,资本主义的帝国大厦就逐渐稳固了。
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的种种危机正是这种自由与贪婪之下的危机,之所以中国经济能在浪潮中稳定发展,正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
回顾中国的经济史,不难发现,这同样是一部百转千回的政治史,在中华文化特有的影响中曲折前行。
谈到中国经济史,不得不先说说社会的形态演变。
有学者说,氏族部落时代,有三种权力存在:酋长权、贵族权、部落成员权。
酋长权和成员权出现得比较早,氏族部落中出现贫富贵贱,渐渐出现贵族阶层,随后也出现贵族权。
远古以来,不但形成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两大系统,在国家形态上出现东西不同的两种形态。
一般说,西方继承的是氏族部落的氏族一般成员权,走的是民主的道路;东方继承的是酋长权,走的是集权的道路。
近代更显着,欧洲走的是民主道路。
东方则走的是君主集权、专制的道路,民主制很难建立起来。
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持所在等级的强势地位,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但其封建属性却固有不变。
经济策略通常受到封建程度的影响,从西周到明清,是君权逐渐发展最后走向专制主义的过程,也就是平民权、贵族权逐步衰歇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先秦时代——君权、贵族权、平民权三权鼎立时代
二、秦汉时代——君权渐强,贵族、平民权衰而力图挣扎的时代
三、魏晋南北朝时代——君权、贵族权保持平衡时代
四、隋唐宋时代——君权恢复、贵族权削弱的时代
五、明清时代——专制主义时代
随着权力的分散与之后强有力的集聚,封建社会等级制度趋于森严,专政者不再是大多数,君权取得了博弈的胜利,那么政策必然以统治稳定,君权至上为目的,因此贯穿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以及后来的“闭关锁国”就成了两大经济思想。
统治者们依靠这两大举措,成功地控制了人民,并将封建体制薪火相传延续几千年。
但中央集权,独裁统治也渐渐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使中国没能成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在高度专制中逐渐没落。
贯穿始终——重农抑商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垦令》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商品经济极不发达。
生产的产品基本上不出卖,而是直接进入消费过程。
“工商食官”,手工业不过是领主土地所有制的附庸,私人工商业几乎不存在。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工商食官”的束缚逐渐松弛,独立的工商业相继出现,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
这就向统治阶级提出一个问题:对这些工商业采取什么政策呢?回顾历史,我们发现,这时期的统治者对工商业并不加以抑制。
因此,进入战国以后,工商业更加发展。
但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商鞅提出的重农抑商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指导思想。
从此,各个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政策稳定国家,但都有同一个目的。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和榷酒等经济政策;明清时期,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以及汉朝的“贱商令”,是抑商的具体表现。
而各朝统治者,劝民农桑,奖励垦荒;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利益;组织和兴建水利灌溉工程;逐渐改变赋税收取办法,减弱人民的依附关系,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将垦地、户口和税额作为考核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和升迁的依据;重视和研究天文历法,指导农民不误农时等,则是重农的表现。
列宁在论述封建经济的基本特点时指出:显然,这种经济制度的优势是以下列必要条件为前提的。
第一、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第二、在这种经济下直接生产者必须分有一般生产资料特别是土地,同时他必须束缚在土地上,否则就不能保证地主获得劳动力。
第三、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是这种经济制度的条件。
第四、技术上的极端低劣和停滞是上述经济制度的前提和后果。
这些正是封建制度的客观规律。
它要求把一切关系都僵化为一成不变的传统之内,要求把一切人都固定在他生就的阶级、地位、职业上,只有这样,统治才能稳定。
这一切,乃是到建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在。
后期新宠——闭关锁国
在世界历史中,东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大致处在同一时期,但西方无疑是成功的取得了发展并改革了体制,步入强盛时期;而反观中国,萌芽却持续数百年而不得发展,这其中有着令国人哀叹的原因:专制末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时期开始实行闭关政策,海上贸易严格受到政府控制;1757年(乾隆22年)清廷下令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处对外贸易港口,只余广州“一口通商”,以后在1759年、1809年、1831年、1835年先后又颁布了《防夷五事》等条令,主要对来华外国人的活动进行各种限制,这是中国彻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标志。
历史上与这一政策相似的是日本的封闭政策,为了更加突出明清闭关锁国的影响,在这里,我将两者的比较列出如下:
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似之处。
政府严格控制国人出海;从稳定传统思想进而稳固政权统治出发,禁止天主教的传播;在对外贸易上进行了严格监管。
这些政策无一不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地位,这是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的自保手段。
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的差异。
日本虽然封闭,但依旧设法学习西方文化,了解西方世界,因此在被强迫开放之后,日本很快就强大起来。
而这些正是自大的明清统治者所不屑采纳的。
当两次鸦片战争以粗鲁的方式打开国门时,令国人震惊的不仅是西方世界的强大军事,更是帝国主义们先进的生产力和浓烈的现代化气息。
在之后的被迫学习中,中国这一文明古国彻底失去了大国的优势,数千年积累的文化在此时只是一个包袱和将现代化思潮隔离在外的重重障碍。
长期的萌芽——中国资本主义
明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由于工匠、赋役制度的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当强加在劳动者身上的封建束缚有所减轻时,出卖劳动力就有了可
能。
《醒世恒言》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嘉靖年间有个叫施复的手工业者,家有一个绸机,养蚕织丝,营业顺利。
不到十年,机器增至数十台,雇佣工人,积累了很多财富。
在这个例子中,既有资本家和工人,又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反映了早期的资本主义。
然而资本主义从萌芽状态发展成为成熟的资本主义,还需要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思想。
在资本主义确立以前,作为资本主义的历史前提而存在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必须分离,原始积累主要表现在对广大小生产者,特别是对农民的剥夺。
“这种剥夺的历史在不同国家带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顺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通过不同的阶段”(《资本论》第一卷)。
然而由于中国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和官僚将主要资本用于购置土地,而不投资于工商业,因此原始积累没有真正形成。
而在鸦片战争之后商品经济却有长足发展,这说明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和重农抑商维护自然经济以及闭关政策共同形成了对新制度的阻碍。
另一方面,纵观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强烈而不容颠覆的,这说明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资产阶级正是借助这一思想武器,成功的推翻了旧制度的统治。
而对于仍旧处于封建主义深度统治下的中国,这些先进思潮无法哪怕缓慢的取代严厉的等级思想。
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文化与道德方面建树非凡,在政治方面历经无数分分合合曲折而又专制更盛,而在经济方面则久经自然经济不愿接受商品经济发展。
它没能孕育出健全的资本主义,没能为中国的未来发展积累财富,使得今天的我们面临很多经济方面的挑战;但固守的封建主义在遭受到外在力量的毁灭后,留给了我们另一笔宝贵财富,不只是在经济发展上小心翼翼并接受政府的管制以降低风险,更是在全面的崛起中虚心求教并艰苦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