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贫困地区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调研报告2016年是《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6—2020年)》颁布实施的第一年,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标准、新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确保《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6—2020年)》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根据《云南省扶贫办关于开展贫困地区千村万户调研活动的通知》(云贫发电〔2016〕5号)和《普洱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开展贫困地区千村万户调研活动的通知》(普扶办电〔2016〕12号)文件的有关要求,我县及时制定调研工作方案,同时抽调人员对我县联珠镇会亮村、通关镇曼博村抽取20户农户进行实地问卷调查,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一)**县2016年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北部,地处东经101°08'-102°04',北纬22°51'-23°59'之间,北回归线从县城横穿而过。

属哀牢山中段,北连镇沅、新平县,东接元江、红河县,南临江城、绿春县,西与宁洱县隔江相望。

全县南北长135公里,东西宽64公里,国土面积5312平方公里。

县城所在地联珠镇距离昆明265公里,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辖2镇13乡163个村委会5个社区,1802个自然村2303个村民小组万户,人口万人,其中:乡村户数万户万人。

有“哈尼之乡”的美名、“回归之城”的美称、“双胞之家”的美誉。

县情可以概括为“老、少、山、低、穷”五个字。

老,**是全省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少,就是全县居住着哈尼、彝、拉祜、傣、布朗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山,全县5312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山区面积占%,坡度在25度以上的土地占一半以上;低,就是人均占有国内生产总值、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可用财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劳动者受教育年限、水利化程度等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穷,就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业人口占91%。

2016年,完成生产总值286988万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GDP为7937元,比上年增加1132元,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48894万元,比上年增收13527万元,增长%;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797万元,比上年增收5417万元,增长%;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24810万元,比上年增支9042万元,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435万元,增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5041万元,比年初增加36499万元,增长%;各项贷款余额175279万元,比年初增加22221万元,增长%;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农民人均纯收入3249元,比上年增长%;人均有粮377公斤,比上年略有增长;按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计算,全县有万人未脱贫。

(二)联珠镇会亮村基本情况联珠镇会亮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12公里。

东邻碧连村,南邻坝洛村,西邻连路村,北邻仁里村。

辖老虎组、上利卡、下利卡等10个村民小组。

现有农户444户,有乡村人口2016人,劳动力105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10人。

全村国土面积33 平方公里,海拔1225米,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1330 毫米,适合种植稻谷、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4323亩,人均耕地亩,林地16523亩。

201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9元。

扶贫对象有400户1803人,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为主,无明显支柱产业。

截止201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话,无路灯。

全村有386户通自来水,有431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36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00户,有150户居住在危房中。

全村共拥有汽车7辆,摩托车78辆。

村委会距小学、中学12公里,7—15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有村卫生室及医疗设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5%。

(三)通关镇曼博村基本情况3 / 14通关镇曼博村距镇政府所在地22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距县城50公里。

东邻毕库、景坝村,南邻景坝村,西邻清平村,北邻丙蚌村。

辖老苏田、岔河等21个村民小组。

现有农户 305 户,有乡村人口1524 人,其中农业人口1526 人,劳动力 800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696人。

全村国土面积平方公里,海拔 1375 米,年平均气温20 ℃,年降水量 1100 毫米,适合种植等农作物。

全村耕地面积 2356 亩,人均耕地亩,林地 29303 亩。

201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9元。

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扶贫对象有285户1436人,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为主,无明显支柱产业。

截止201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话,无路灯。

全村有260户通自来水,有276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56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0户,有163户居住在危房中。

村委会距小学、中学22公里,7—15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有村卫生室及医疗设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7%。

二、扶贫项目规划和实施情况(一)贫困村“十一五”完成扶贫投资和项目实施情况本次调研的2个贫困村中,“十一五”期间实施了通关镇曼博村曼博山村民小组整村推进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省级扶贫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万元。

具体实施了以下项目:1、猪厩改造25户500平方米,完成投资万元,其中:省级扶贫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万元;2、民房修缮25户2500平方米,完成投资万元,其中:省级扶贫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万元;3、中低产农田地改造33亩,完成投资万元,其中:省级扶贫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万元;4、村内道路硬化4910平方米,完成投资万元,其中:省级扶贫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万元;5、项目简介牌1块,投入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万元。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曼博山村民小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高,实现经济增长万元,人均净增纯收入元,为贫困群众早日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贫困村“十二五”规划情况1、联珠镇会亮村“十二五”规划情况会亮村项目规划总投资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万元,信贷有偿资金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献料折资万元,具体实施以下项目:新建灌溉沟渠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400亩;铺设饮水管道22公5 / 14里,解决890人145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新建安居房376户37600平方米;通村公路公里;村组公路公里;村内道路硬化11000平方米;架设高压线路3公里;养殖大牲畜640头;种植经济作物1000亩;公共卫生厕所8所;太阳能197套;村级文化活动室600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场地1200平方米;项目简介牌1块。

2、通关镇曼博村“十二五”规划情况曼博村项目规划总投资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献料折资万元,具体规划实施以下项目:新建灌溉沟渠4公里;铺设饮水管道10公里,水池500立方米,解决600人30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新建安居房191户19100平方米;村组公路2公里;村内道路硬化20000平方米;养殖大牲畜1900头;养殖家禽7400只;种植经济林果1600亩;村级文化活动室380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场地480平方米;项目简介牌1块。

3、通关镇曼博村2016年扶贫资金规划整合情况通关镇曼博村2016年第二批扶贫重点村项目规划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万元,部门整合资金万元,群众自筹万元。

具体实施以下项目:猪厩改造210户4200平方米;庭院建设210户21000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12427平方米;公厕3间120平方米;科技文化室3间240平方米;集体活动场地3块900平方米;项目简介牌10块。

三、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情况联珠镇会亮村共有党员36人,其中:男32人,女4人。

支部书记、主任曹琼芬,女,47岁,文化程度初中,月工资收入元,无村级集体经济。

通关镇曼博村共有党员42人,其中:男37人,女5人。

支部书记普德华,男,55岁,文化程度初中,月工资收入元;主任陶忠存,男,49岁,文化程度初中,月工资收入元,无村级集体经济。

四、贫困户情况(一)贫困户基本情况本次调查的联珠镇会亮村小竜凯村民小组,通关镇曼博村曼甸山、正街、老施田村民小组等4个村民小组共20户84人,长期生病人口7人,劳动力41人,劳动力文化程度有14户户主为小学、6户户主为初中,7—15岁适龄人口为14人,其中:13—15岁的有5人,入学率为100%。

外出务工11人,其中:省内5人,省外6人。

20户农户中子女就读小学有9户11人,子女就读初中的有3户3人,子女就读大学的有1户1人。

20户农户共有承包地亩,其中:水田亩,旱地96亩,人均耕地面积亩。

2016年20户农户共生产粮食64800公斤,其中:玉米39700公斤,水稻13700公斤,小麦11400公斤,人均生产粮食749公斤,有1户农户7 / 14购买大米200公斤。

2016年20户农户实现经济收入元(户均达元,人均达元),其中:粮食折款元,经济作物收入(烤烟)元,经济林果收入元,自食生猪折价元,出售商品猪收入元,出售家禽(鸡、鸭)收入元,异地务工收入元。

20户农户中有1户存款万元,有9户农户向信用社借款万元。

20户农户的住房面积为1490平方米,户均达平方米,人均达平方米,有3户为砖木结构住房,17户为土坯房。

20户农户全部通电、通水,无沼气池,有18户农户有电视,有12户农户有养老保险,参合率为100%。

具体致贫原因为:1、由于我县贫困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虽然已实现“三通”,但交通不畅的问题始终存在,由于路面等级低,造成晴通雨阻的现象,很多农副产品无法及时运出,百姓辛苦得来的劳动成果不能转化成经济效益。

因此,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出现返贫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贫困山区扶贫工作的难度。

2、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氛围不浓,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3、支柱产业还很薄弱,带动能力不足。

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支柱产业发展缓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