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v

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v

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提纲】:一、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一)危机和危机管理的含义与特征⒈公共危机管理的含义⒉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二)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的提出(三)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成就与存在问题(一)我国危机管理的成就(二)我国现有公共危机管理存在问题⒈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不健全⒉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⒊信息沟通共享不足⒋危机意识不强三、通过“毒胶囊”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一)案例分析:“毒胶囊”中的问题和成因⒈事故经过⒉抢救和善后工作⒊事故原因调查和处理(二)从“毒胶囊”看我国现行危机管理体系的现状和得失⒈从“毒胶囊”事件看我国危机管理的现状⒉从“毒胶囊”事件反思危机管理的得失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建立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意义(二)树立全民公共危机意识,建立危机预警监测机制⒈建立全民公共危机意识的重要性⒉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意义(三)建立和完善政治与法治支持机制⒈建立完善制度的重要性⒉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治机制(四)建立处置危机的权威机构和相关体制,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科学性⒈建立危机管理体制的重要性⒉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危机管理体制(五)动员全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增强社会认同⒈动员全社会参与⒉开展政府公关工作⒊对社会公众进行危机管理教育和培训(六)加强信息流通,提高政府公信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⒈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⒉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指数3.加强和促进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摘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和快速转型的时期,由此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增多,各类公共危机事故频发。

本文立足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进行研究,既肯定了我国在处理各类重大危机事故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经验,又指出了现行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正文】:一、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一)危机和危机管理的含义与特征危机是指对社会的、机构的和组织的基本利益和结构所形成的严重威胁。

(注1)公共危机是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的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正常状态下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注2)危机具有突发性、威胁性、扩散性、不确定性、双重效果性等基本特征。

最常见且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危机类型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技术灾难、冲突危机、公共卫生危机。

考察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产生的,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雪崩、飓风;二是人为引起的,如技术灾难、建设事故、恐怖事件、经济过度波动。

(注3)危机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第一危机管理处置的时效性,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益;第二方面危机管理过程的阶段性,专业的划分危机过程分为疏散、准备、回应和恢复,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和循环往复的,体现了完整的、持续的危机管理过程;第三阶段危机管理手段的强制性,强制性权利是公权力主体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手段;第四方面危机管理技术的专业性;第五方面危机管理主题的完整性,危机管理是政府的职责,各级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危机管理主题的整合性强调的是一种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危机管理机制。

(注4)(二)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的提出危机管理理论的提出始于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它是指某种冲突状态处于转向战争或和平的关口时,为防止其引发战争而力图控制事态的体系;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的加深,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更多非战争因素的威胁,危机管理开始逐步将重心转向非军事的危机领域,其标志是美国联邦危机管理局的成立。

(三)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公共危机事件对社会威胁大、影响范围广,单体极易引发更为严重的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

就公共危机的特征而言,公共危机具有威胁性、突发性、不确定性以及危机的双重效果性,不仅会造成公众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也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重创,甚至更为严重的会引发环境恶化和民众情绪的恐慌,从而阻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公共危机管理必要性凸显出来,只有进行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才能提高公共危机预计能力,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国家稳定和社会整体发展。

(注5)中共十六大提出领导干部要提高五种基本能力,其中包括科学判断形势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也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五种执政能力,其中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

而强化公共危机管理正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重要内容。

强化公共危机管理对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安全社会,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大意义。

(注6)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有成就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我国危机管理的成就目前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已经初具规模,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尽管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特点的影响,各个省市的管理水平略有差别。

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已具有一定成就:首先各级主管部门都有了较强的危机管理意识;其次,在管理时横向上各部门按智能分工负责,纵向上依据危机规模和范围分级管理,各个部门基本上建立起了相应的应急体系;再次,与危机管理相配套的应急法律体系也趋于完善。

(注7)(二)我国现有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应对各种危机所暴露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是分行业、分部门进行的,这样尽管有利于实现“分工负责”,但是当发生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应对的“综合性”危机时,将产生很高的协调成本,并严重影响反应速度。

在危机处理的各个阶段,是各个部门分头管的,就像九龙治水那样,但是中央层面还没有形成一个宏观协调机制,没有一个权威的危机处理机构。

所以有一些学者说,中国目前的公共危机管理就像一个食草的恐龙,身体特别大,而头却特别小。

(注8)据了解,国外有专门研究国民经济动员的专家,也有专门培养社会危机管理人才的专业。

在欧美国家,一些军事战略专家和国防经济学家从国防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危机预警系统。

美国在多项法律中也对国民经济动员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规定,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

美国的危机处理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在人员救助、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法律有35件、行政法规36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文件11l件。

如对付社会动乱的《戒严法》,对付重大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和《消防法》等。

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制建设还存在不小差距:一是没有统一的紧急状态立法,缺乏适用于各类突发事件引起的紧急状态的规定;二是现有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一些急需建立的应急制度尚未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建立起来。

在已经建立的突发事件应急制度中,有的是由部门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确立的,其规范性不够强,效力不够高。

已经出台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有的对政府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规定得不够具体。

三是信息沟通共享不足。

信息沟通共享不足,可减弱反危机的社会协调工作,造成社会信息的误传和社会谣言的传播,产生搅乱民心、监督不力等多种社会作用。

信息沟通共享有利于及时传递真实的危机信息;有利于政府、公众、传媒等非政府公共组织形成应急联动;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危机处理成本,畅通危机信息沟通机制有利于政府尽早掌握危机信息,最大程度地将危机遏止在萌芽状态;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在民主、开放、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公众渴望知情权得到政府尊重并透过行政信息公开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

在危机管理中,公众对危机信息的欲望更加迫切。

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可以及时控制危机引发的社会恐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最终在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2009年6月17日,湖北石首市公安局笔架山派出所接报警称,笔架山街道办事处东岳山路“永隆大酒店”门前发现一男尸。

6月19日,群众在该市东岳路和东方大道设置路障,阻碍交通,围观起哄,现场秩序出现混乱。

对这次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发现,不仅有官员麻木不仁,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缺乏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机制和信息判断能力;还有官员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缺乏方法和情怀,诸如简单粗暴、擅动武力、傲视媒体等行为;更重要的是信息沟通共享工作,不管是事发之初的信息掌握和判断,还是事中的信息公开遏止谣言,抑或是政府与民众的信息沟通,政府部分在这方面明显没有做好,才导致事件的恶化和升级。

加强公共危机新闻发布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保证信息沟通共享,对于妥善处理危机事件、减少危机损害和维护公共部门的良好形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是危机意识不强。

政府官员、公共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对危机管理的认识不足。

建立健全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的基本前提应该是转变观念。

我国危机管理的宏观机制是非常欠缺的,究其原因,就是认识不足。

尽管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采取了必要措施而从容度过,表现出我国应对危机的胆略和智慧。

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在平时,在于预防,而不在于出现了危机之后的力挽狂澜。

出现了危机之后再去应对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建立起危机应对机制。

我们现在对一些事故,比如煤矿瓦斯爆炸、空难等等有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条例,平时加强防范工作,出了事故之后可以根据条例确定相应的责任,对事故的定性和处理有一套办法。

但是,更加宏观的、系统的危机管理却没有提高到应有的水平。

由于公共危机意识淡薄,危机出现时就会措施无力,政府和公众都会存在侥幸心理。

在这一侥幸的过程中,很多机会丧失,危机得以蔓延。

公众的侥幸心理一旦被摧毁,由于缺少相应的思想准备,便会变得极度恐慌,这种恐慌引发的破坏性后果往往比危机本身更为严重。

总之,我国政府和社会经受过各种灾难和危机的考验,在危机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与公民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政府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尚不尽完善,危机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

通过进一步总结我国抗击“非典”、禽流感以及其他灾难的经验和教训,一定会对我国政府处理公共危机、应对威胁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通过“毒胶囊”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一)案例分析:“毒胶囊”中的问题和成因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