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等的快速变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得一些在校生面临着学业、情感、就业、人际关系和外界环境刺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发生在高校校园里的一些非理性行为,更是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人,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总体状况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亟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2.1 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挑战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会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我国而言,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深人,大量政治、文化观念以不同方式越来越普遍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加速道德上的斗争与融合;另一方面,两种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进一步加剧。
经济全球化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加剧和空前复杂,主流意识存在着被削弱的威胁。
因为随着经济、文化、商贸等各种交流活动的频繁出现,原先敏锐而前卫的意识形态的交锋和斗争,往往被各种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所掩盖,从而不知不觉地使主流意识受到冲击最后甚至可能被同化。
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其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更为强烈的冲击。
西方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无不影响着大学生。
这些世俗文化所体现的重视商业价值、追求感观音乐、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将可能淡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弱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
同时,更有西方腐败的文化垃圾和堕落的生活方式,如享乐、色情、暴力、颓废、吸毒等大量的社会毒瘤,会通过诸如互联网、对外文化交流、考察旅游等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和生活中,从而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社会行为、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一切无疑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2 市场经济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挑战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的经济生活,也引发了人们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
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市场经济的冲击既有其积极作用,但也给他们带来了消极影响。
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市场经济可能淡化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独立性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自我的觉醒,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日益强化。
但另一方面,现代市场经济所包含的个体本位、优胜劣汰等原则,往往会使一些学生对个人利益的要求更加强烈,奋斗欲、成就欲也更加迫切,而当这些欲望膨胀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诱发极端个人主义,从而可能淡化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2.2.2市场经济可能淡化大学生的协作意识市场经济带来的负效应也是明显的,最突出的是协作意识在竞争中被钝化。
事实上,确有那么一部分大学生因此而淡化了合作和协同意识,服务、奉献精神不足,把竞争和创造变成了实现自我利益的手段。
2.2.3市场经济可能淡化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如在分配领域,有人把按劳分配原则颠倒为“按酬付劳”,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主人翁精神逐渐淡化;人际交往也被抹上了浓厚的商品色彩,讲究有偿服务、等价交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钱升值和道德贬值,造成社会风气的庸俗化。
这些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2.4市场经济可能弱化大学生的精神价值。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特点,也容易诱导大学生急功近利,重利轻义,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对物欲的追求很容易使大学生陷入物质主义的泥潭,感官的享受取代深层次的思考,对功利的追求又会压制对精神世界的探寻,导致精神价值弱化。
2.3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2.3.1 网络文化的多样性易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网络信息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公用信息,由于各种社会政治力量都力图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不同文化的传播和碰撞在网上更加激烈。
学生自我判断是非标准的自主性、独立性更强,世界各国,特别是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和冲突更加直接、更加激烈,因此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不容易。
2.3.2网络的虚拟化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在网络中,行为主体的人际交往大都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 ,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
此外,由于经常可在网上碰到诸如发布虚假信息、网上恶作剧、网上欺骗、网上偷窃、传播病毒、侵犯知识产权等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也会使人觉得交往安全感下降,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难以存在。
2.3.3西方网络思想文化的侵蚀,扭曲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对网络高技术的垄断,推行网络政治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通过网络大量宣传西方文化、思想等,现在,世界80%以上的网上信息是由美国提供的。
近年来,我国网络有了很大发展,据统计,上网人数已达到1 200万人,并正以几何速度增长,其中大专以上的学生上网人数占相当比例,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等因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发展期,可塑性大,容易受到外界社会思想的冲击。
如果这些学生在网上长期得不到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导引,大量接受的都是西方文化影响和不良思想的侵害,就会因为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误入歧途,我国加入WTO后,这种思想文化渗透的渠道和机会还将进一步增加,这不仅对我们的主旋律文化,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而且也使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效果受到极大的削弱。
在某种意义上网络环境比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还要大。
3.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八荣八耻”的基本范畴。
“八荣”对照“八耻”,导向鲜明,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不仅对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具体的方向。
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增加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对于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1 “八荣八耻” 的精辟概括廓清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荣辱观是基于人们的自尊心、名誉感、光荣感等形成的一种复杂的道德情操,是价值观的伦理支撑或道德表现。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们对社会做出贡献后,得到社会的公认和褒奖。
这是社会对人们社会行为的评价。
二是指个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价值的自我意识,表现为自尊心、自爱心和荣誉感。
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
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
一个人如果具有正确的荣辱观,他就会非常关心自己的行为后果及其社会评价。
为获得社会对自己的肯定,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就必然会依据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衡量自己的行为,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向,以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价值目标保持协调一致,趋荣避辱。
相反,一个人如果缺乏荣辱观,对社会的评价无动于衷,就必然会缺乏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就会消极萎靡,自甘落后,走向沉沦,对各种社会义务、社会规范和他人的利益麻木不仁,无动于衷。
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3.2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体现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是一个人看待自己行为和评价他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古人云: 不知荣辱无以为人。
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懂羞耻才能在行为上做到有选择、有取舍。
荣辱感是个体德性养成的基石。
自我修养是个体德性养成的基本途径。
德性的养成必须经过个体内心的感受与体验,促使个体的情感、态度发生变化,才能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动机,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
荣辱观教育在根本意义上首先是对个体“荣感”与“辱感”的情感激发,它为个体的德性修养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情感基石。
俄罗斯哲学家索罗维耶夫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考察认为:羞耻心是人类道德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始材料之一。
因此,羞耻心与荣辱感是人类道德文明的重要源头。
大学生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 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引导、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主义荣辱观蕴含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杠杆。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一定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3.3 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
” 时代的变换,始终与青年的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在正确的荣辱观指导下才能健康成长。
当前社会风气总体来说是好的, 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对新知识新科技的敏感、用奋斗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自觉以及对未来过上更加富裕生活的预期等,一直保持在较高的认同水平上,这与社会进步对大学生的期待是基本吻合的。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正在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社会风气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消极的一面导致了令人担忧的现象,如金钱万能导致人们对金钱的贪欲,坑蒙拐骗导致人们诚信的缺失,利欲熏心导致人情的冷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