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 编制单位: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承担单位【】 学 分【 4 】 编制人【】 审核人【 】
一、课程性质和定位
本课程是系各本科相关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是依据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 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高级食品检验工、高级营养师、环境工程师以及制药工程师 等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该课程作为各专业课程的 前导课程。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本课程主要由化学中的“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整合而成,与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也密不可分。
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学好专业 基础课、专业课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基础化学实验实训积累基本理论知识。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无机及分析化学的
基本概 念、基础理论和元素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对物质的化学结构和化学组成进 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技能目标 能够掌握并运用重要化学基础原理如溶液度量、化学热力学知识、阿
仑尼乌 斯公式,能斯特方程等,并熟练对物质、能量等进行量化运算。
掌握化学定性定 量分析的重要方法和原理,并能够在相关的实验实训课程中准确运用。
3、素质养成目标 通过基础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
总 课 时【 56
】
制定日期【】
审核日期【
】
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溶液组成、化学热力学知识,化学速率与平衡、元素周期性质、物质结构、酸碱平衡、沉淀平衡等重要知识的学习,形成科学思维能力,为后续基础课程和实验实训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4、证书目标
能够获取食品检验工高级工或助理食品安全师职业技能或资格证书。
三、设计思路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检验科学与技术系本科各个相关专业的基础专业知识,根据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设计注重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在内容上承接实践课程,对知识目标描述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目标动词,对能力的描述使用了“掌握、运用、知道”等目标动词,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主要内容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四大平衡及四大滴定分析方法和实际应用,熟悉仪器分析测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了解元素化学的性质与应用,并且能熟练运用基本原理,结合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分析方法,针对当前各专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状况,授课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与最新成果,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组织安排说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工类或进化学类各专业的第一门必修基础课,是为实现教学内容整合和结构优化而设置的一门新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的产物,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大基础课之优势和特点于一身。
课程教学上注重专业基础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同时,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五、课程实施
1. 教学方法建议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宜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加强生动和形象化教学,可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及其他信息化设备,增加活泼性、趣味性和知识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加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2. 师资条件要求
本课程主讲教师需要具备化学、仪器分析以及食品科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并具有深厚的化学理论知识。
3. 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对教学环境和条件的要求:
配备多媒体教学相关设施。
4. 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使用教材:
《无机及分析化学》,陈建余、张胜建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参考书:《无机及分析化学》,董元彦,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2版
六、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须举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期中成绩算入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包含出勤、作业、课堂表现、期中成绩,各占10%、20%、30%、40%,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
七、编制依据
该课程标准是以依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调研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而编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