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11. 中国某一时期“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大自然进军,一、选择题(50 分)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出现这一建设热潮的原因最有可能是1.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 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A新中国的成立和土地改革,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 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B“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促进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良性互动2.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经济建设的盲目性D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决策,冲击着计划经济体制②技术和生产工艺保持世界领先水平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12.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是()A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B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④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交流C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D促进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 D ①②④3. 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A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13.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①沿海开放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内地开放城市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B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14. 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C宋代益州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氏——“交子”D隋唐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开始打破坊市界限,市分散在城中。
六寸长。
”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B 当时缠足运动兴起4. 秦商鞅变法时即定下国策:“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此后,以农立国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具体原因不包括().A维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必需 B 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相适应C当时主要穿满式服装 D 当时流行三寸金莲15. 近代以来.中国新式交通的引入和发展,最符合历史潮流的是( )C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D 工商业的发展可以杜绝劳动力的流失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 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5.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C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 D 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A地中海转移到了非洲东海岸 B 地中海转移到了太平洋沿岸C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D 波罗的海转移到地中海地区16. 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是下列哪一部电影首映成功()A《渔光曲》 B 《风云儿女》 C《歌女红牡丹》 D 《定军山》6. “500 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 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表现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17. 1929-1933 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不.包括()A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 股票投机猖獗A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B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C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加剧 D 阶级矛盾激化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18. 面对几年来被大萧条折磨得精疲力竭的前总统,一位雕塑家说:“如果你放一朵玫瑰花在胡佛手里,它就会枯萎。
”导致如此恶局的原因是()7. 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 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
”促成英国之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A海外市场的形成 B 垄断组织的出现A个人能力不足 B 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C 国际环境影响 D灰心绝望情绪19.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不.包括()A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B 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C圈地运动的推进 D 民主制度的确立C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D 经济“滞胀”的局面周期性出现8. 右表中石油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0.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21.A国家控制了一切经济命脉 B 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22.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23.21 . 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的标志()A英国基本上接受美国的“怀特计划”A 内燃机的发明使用B 电力的广泛应用C 万能蒸汽机的出现D 航天工业的发展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9.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是()C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的召开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及其投入运作C商品经济开始出现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22. 欧共同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的标志是()10.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于()A《罗马条约》 B 欧共体的成立 C 欧盟正式成立 D 欧元正式启用A 鸦片战争期间B 洋务运动期间C 甲午战争期间D 辛亥革命期间23. 在经济全球化面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学习必备欢迎下载A可以平等地享受风险和机遇 B 起着共同的推动作用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C处于不同的受益地位 D 都主张实行高度贸易自由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作出的主要贡献。
(424. 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 年写道,20 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分)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20 世纪80 年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状况,并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6 分)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
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 世纪()(3)材料一和材料三给我们哪些重要启迪?( 4 分)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 国家之间对抗激烈28. (12 分)材料一:1929 年10 月24 日,纽约股票市场抛售了股票近1300 万股。
股价下跌的速度快得连自动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 民族矛盾逐渐缓和记录机都跟不上,花旗银行、大通银行等银行筹划组织了一个 2.4 亿美元的购进集团也无法抑制跌势。
人25. 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们称这一天为“黑色星期四”。
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布洛赫在此──摘引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强调的是()材料二: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A以古讽今 B 厚今薄古 C 贯通古今D鉴往知来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二、非选择题世界。
──摘引自美国总统罗斯福1936 年的演讲26.(12 分)材料一:1851 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
在博览会期间,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请回答: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等技术型产品。
(1)材料一所描述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
(4 分)材料二:1854~1856 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2)材料二中罗斯福所说的“战争”是指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说说他是如何“战斗”的?(8 分)29. (12 分)材料一80 年代~90 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统计表年分1981 年~1985年1986 年~1988年1989 年1990 年国民生产增长率32.% 2.8% 2.4% -4%材料三:为了纪念独立100 周年,1876 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
在博览会会址美国建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这突出了交通设施建设成果。
1904 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向观众材料二(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和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
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介绍了飞机和无线电。
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向高科技迈进的途径选择上是错误的。
材料四:1851 年,上海英商“宝顺洋行”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参加了伦敦世博会,获金第二,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
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银大奖。
1904 年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展品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工艺品,中国和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老问题,⋯⋯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更加恶化⋯⋯这必然加剧人民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村里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戏院、一间佛殿、一间茶室、一个东方美食园。
信任。
第三。
对国家的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
请回答:——摘自张伟垣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1)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世博会展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4 分)(2)材料二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4)分析出现材料二这一现象的原因。
(4 分) 27. (14 分)材料一在“一五”期间,苏联总共援助了新中国150 项(原计划为156 项)建设项目⋯⋯据原苏联资料统计,到1956 年底,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人数超过了3000 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还大量派遣人员到苏联学习考察,先后有近 4 万名中国公民赴苏学习,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一五”计划与苏联的援助》材料二:“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71 年,如今30 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变化令人惊叹⋯⋯‘四大件’这一概念的材料三[苏联]党领导的中央指导制度虽然腐化,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之体系。
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并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
⋯⋯经济上的解体,加速了政治上的解体;而经济解体之所以发生,却是由政治解体促成的。
随着5 年一度的“计划”的停止,以及党中央命令的告终,苏联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有效动作的“全国性”经济体系。
取而代之的,只是各个社区、各个地方、各个单位,只要力能为之,便一窝峰地赶紧坚垒自保、寻求自足。
——摘自E·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卷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变迁可以证明中国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