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分析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阐述影响大学生道德教育主要因素,提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年轻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彰显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的后备力量,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加应当得到重视,不但要加强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还要加强道德教育,使大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本文试针对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目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表现为:(一)责任意识差,追求非主流。

责任意识对于大学生未来社会担当非常重要,以爱国主义作为范例,它会在个人的学习、工作以及公共事务中得到具体体现,而不是苍白无力的口号。

目前国内高校学子在道德情感日益增长的同时,却忽视了社会责任感的担当。

同时,部分学生中衍生出了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出现了贪慕虚荣、盲目攀比的陋习。

特别是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开始向满足个人私欲为先的方向转变,集体荣誉感缺乏,过于注重自身的利益。

这种消极、极端的思想对大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时表现得特别明显,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就业时首先考虑到的是以利益为中心,缺乏对自身实际情况的考虑。

当代大学生重视物质追求、注重个人利益的表现主要有:缺乏对集体需求的考虑,选择工作时首先考虑的是发达城市、高收入单位、大企业以及跨国企业,大学生的择业目标没有考虑国家的实际需求。

(二)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知行分离不一致。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出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现象。

一方面,大学生有牺牲精神、良好的个人道德和团队精神;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带有一定的自利性,过多地追求物质回报,以自我为中心。

由此可见,目前的大学生道德观是牺牲与自利性共存、个人道德与物质回报同等重要,拥有团队精神的同时也有极高的个体意识。

这也说明当今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开始变得实际而具体。

虽然当今大学生对道德有较深的认识,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在认识深刻的同时能够身体力行。

当今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就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这也导致拥有高道德认识的大学生却没有相应的行为水准。

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虽然能够接受并理解社会道德的重要性,但却流于表面,尚没有渗透进个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当中,并不能自然地在个人生活中以高道德水准要求自己。

(三)集体观念淡薄,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当今大部分大学生的社交经验是从进入大学后的集体生活中获取的,建设良好的人脉关系能够使大学生拥有美好的大学生涯,也能使大学生顺利成为社会栋梁。

在进行社会交际时,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本着良好的交际心态,他们也明白相互理解、容忍差异、地域分歧是能够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交往中却常常存在不尽相同的问题。

一些大学生在渴望他人理解、渴望深层次的、心灵上的沟通交流的同时,又难以避免自我中心的缺点。

无论是学习工作上还是日常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做任何事情第一时间考量的只有自己,而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在大学集体生活期间,在不同的情形下,部分学生会由于自身的原因对其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且不加以重视、习以为常。

(四)诚信意识淡化,缺乏社会公德。

诚信是相处的根本,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沟通交流的桥梁,因此,要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理念,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台基。

少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理念,在享受国家政策给予的权利时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表现在借助国家贷款读完大学课程后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将款项还请,并且推脱借口多多,拖延时间较长。

一般来说,民众的道德素质和本身的知识水平是呈正相关的。

但这种情况对于少数高校毕业生来讲却恰恰相反。

大部分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有一定的道德水平,因而他们的行为标准与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标准较符合,而部分大学生则无视社会公德,言行举止随意甚至不道德,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上,很多大学生都养成了浪费公共资源、破坏公共设施、乱丢垃圾的陋习,摒弃了我国五千年来讲文明、讲道德的优良传统。

二、影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因素(一)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带来极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首先,市场经济除增加国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外,也使得我国人口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传统与现代结合,形成了正确的国民道德观。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学生都有着较高的道德水准,务实求真、独立性强、勇于攀登,这些都是现今大学生的优点,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现代中国社会的特点。

但是,市场经济本身优胜劣汰的性质决定了各经济个体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现状,这样的体制是建立于“等价交换”概念的原则上。

在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中,个人利益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也暴露出人性阴暗面中的利己主义与享乐主义,这样的价值观违背了我国数千年来的道德观念。

而这种功利性极高的价值观对于同样身处在这个社会中的大学生自然也有影响,部分大学生在面对这样的矛盾时难以权衡,甚至完全功利化、利己化,这样的价值观改变也会让这些大学生丧失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外来思想的不断流入,我国高校一些毕业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西方思想没有足够的鉴别能力,分不清是非,以至于产生盲目信奉,知识混杂,理想目标缺失、积极思想匮乏等现象,对待事物没有统一的价值标准。

(二)学校环境因素。

在高校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道德教育就是其塑造学子良好人格、高尚灵魂的蓝图,它是从日常生活里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培养。

将国民素质提升、使全体国民都拥有良好的道德水准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同时也能为稳定国家政局、促进民族团结作出巨大贡献。

道德教育是否真正地成功,必须看大学生在经过高效道德教育后除拥有高水准的道德知识外,能否对社会上各类现象拥有正确的判断以及正确的行为。

但从现行的高校道德教育来看,照本宣科的现象较为严重,道德教育并非以改善学生道德水平、构建良好道德观念作为出发点,而是为了进行考试,这样缺乏社会实际践行的教育不仅使学生难以体会理论知识中的核心内容,更会造成为考试而被动学习德育知识的恶性循环,这对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格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目前的大学生中,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家长、教师到社会各界,关爱是面对这些孩子时的主旋律,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学习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比以往大为提高,使他们能够更加迅速地了解社会。

但是,由于家长与学校对学生的关心爱护甚至是溺爱,大学生鲜有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经验,也没有体会过生活中困苦的一面。

这使得他们对于社会的看法有失偏颇,缺少深入、理性的思考,通常以个人的直接感受认知社会,对于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往往看法较为片面。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社会竞争的压力,造成一些大学生信心不足、心理问题严重、承受力不强,具体表现在对自我感情约束力较低、自我心理调整能力不足、自我行为约束力较低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等方面上。

基于大学生本身多重原因的制约,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且难以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观。

在各大院校持续扩大招生范围的形式下,大学不再是从前的象牙塔,大学生也不再是凤毛麟角的天之骄子。

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检验的只是考生的知识与智力水平,对于考生的道德水准并无要求,这也造成了目前在高校中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少数道德水准低劣的学生也能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而在接受大学高等教育的同时,他们鲜有主动提升自身道德水准的表现,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道德的平均水准。

(四)家庭因素。

成长背景的差异对高校毕业生价值观的建设影响较大,且家庭组成人员的生长环境以及生存方式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也有巨大的作用。

在人生的道路中,多数大学生的早期教育都是由父母负责的,所以,父母对大学生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要培养一个高尚的人格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道德观念是在人类出生开始就吸收外部环境给予的信息,然后慢慢形成的,而到了青年时期,一个人的道德观一般就会稳定下来。

而由于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依赖家庭,父母的态度对其来说依然是判断是非标准的重要因素。

因此,家庭道德教育的重心应从行为教育逐步转移至价值观教育,这样的教育是难以使用其他手段替代的。

由于我国目前教育依然是以应试考试为主,在这样的形势下,许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过于功利化,着重培养孩子智力而忽视道德培养,同时若不是过于呵护孩子,就是对孩子过于苛刻。

除此之外,一些家长本身素质不高,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受困于成长过程中众多不利条件,在进入高校后便表现出了诸多缺陷。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一)提升道德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形势下的道德教育,必须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这一理念也应该作为目前各大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核心。

以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道德教育方针,这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的实施主要是加强学生本身的积极性,以诱导的方式使学生成为“我要学”的主体。

学生并非“填鸭式”道德教育的对象,而是主动寻求自身德育完善的主体。

作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必须依靠自身完成,无法单纯地使用填鸭式教育使其掌握,所以,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避免枯燥无味的灌输式教育,是当代道德教育的首要课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是拥有强烈自我意识与独立人格的,道德教育并非将学生本身的独有性格抹杀,而是要顺应学生本身的个性,制定出能够使学生高效进行德育学习的教育方案,将道德教育工作细致化、个性化,使学生能够对道德教育产生兴趣,并拥有主动进行德育学习的热情。

这样不仅能避免学生成长过程中过于偏向自然科学而忽视人文科学的学习,也能够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完善学生自身的人格,不仅让学生成才,更让学生成人。

各大高校应秉持育人为先的理念展开工作,保证学生都能够积极向上地面对即将融入的社会。

(二)提升道德教育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想头脑时刻处于理智状态,掌握的观点思路确保准确,能够避免错误思想的侵犯,就要保证思想路线的科学性。

这就要求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的观点路线以及稳固的政治立场。

要顺利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就必须提高道德教育中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水平。

让教师能够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政治理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国情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明确了今后的发展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