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呢?答:两者不能等同。
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的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比较文学。
(1)比较归属的层次不同,前者指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仅指一种研究方法。
(2)两者涉及的对象不同,前者的研究对象必须跨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不一定跨这些界限;(3)两者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此比较方法外,还用了实证法,批评法,阐发法。
后者仅用了比较法。
2、比较法国学者卡雷、基亚与美国学者雷马克、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定义?答:(1)法国学派以基亚和卡雷为代表,明确了比较文学的归属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与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法;美国学派以雷马克和韦勒克为代表,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规定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和范围既有事实联系的跨国界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的文学研究,还包括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但没对研究方法做明确规定。
3、布吕奈尔的比较文学定义对法国学者与美国学者的超越。
1982年,法国学者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三人合著出版的《何为比较文学》一书中将法国与美国学派的观点相融合形成新的理论,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限定在只“属于同一传统的几种语言或几种文化”的文学。
4、简析比较文学学科形成的文化背景。
(1)思想观念方面,全球意识的出现,受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促使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方法的广泛运用;(3)文学发展方面,19世纪各民族文学交流频繁,促使传统国别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明应运而生。
5、比较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基本主张。
答:法国学派: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讲求事实,崇尚实证,重视考据;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学科上囿于文学专业领域,地域则局限于欧洲;提出“总体文学”一说美国学派:提倡平行研究的新方法;提倡跨学科研究;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反对“欧洲中心论”;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6、格义法佛教进入中土初期时的一种交流“方式”、“方法”,是其传习过程中,借助“外典”(儒家经书)来阐释“内典”(佛经)中的种种概念的“教学方法”。
就比较文学研究而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无疑丰富了它的方法论。
其“格义”之法,对异质文化文学的互识、互补,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7、如何理解比较文学的本质。
答:比较文学的性质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追问学科性质;比较文学是对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学科(其中一门必须是文学)所作的汇通性学术研究,这是比较文学的本质属性。
首先说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包含这样一层意思,它是从历史、理论和批评三个维度进行的全方位综合性文学研究,而不仅仅是文学研究的三个分支——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任何一支。
其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定是文学问题;二是追问学科本体;比较文学的本质是以自觉的比较意识为本质的文学研究,比较意识就是指研究者进行文学研究时认同各民族文学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而同异共存,和谐共处的思维和观念。
8、比较意识指研究者进行文学研究时认同各民族文学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而同异共存,和谐共处的思维和观念。
它的本质是多元性思维,它是比较文学的本体,一种成熟的自觉的思维或观念。
9、举例说明比较文学的跨越性。
答: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一。
它是指比较文学研究跨越各种界限并打通指涉对象的特点,具体包括族际性,语际性,科际性和跨文化性四个方面。
它是比较文学的本质即自觉的比较意识的外在表现。
(1)比较文学的跨民族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分属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各个民族的文学现象,如分属英国和法国的英吉利民族文学与法兰西民族文学都属此列。
二是同属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种民族文学,如美国境内的黑人文学,犹太文学,中国境内的汉族文学,藏族文学等。
(2)比较文学研究是一种跨越语言的文学研究,语言是民族的第一要素,跨语言和跨民族是基本一致的,但也有例外,如跨民族不一定跨语言,如英国、美国等都使用英语,跨越这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学就没有跨语言;再如,跨语言不一定是跨民族,如对用多种语言创作的作家的作品,虽跨了语言,却没有跨民族。
(3)科际性是跨越性的一方面,如描写亨利·詹姆斯小说中某个人物,根据佛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吧这个人物的轮廓勾勒得条理清晰。
(4)跨文化性是特指跨异质文化。
如中国学派对跨异质文化的研究。
10、世界文学最早由歌德在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是专门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最普遍的根本规律,它一般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注重在历史横断面的共时性上,对波及各个民族与各个国家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进行研究,如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
11、比较文学的开放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比较文学的开放性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从学科意识层面说,比较文学是一种以世界胸怀和国际眼光展开的文学研究;如美誉哦学者勃洛克在一次演讲中说“比较文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广阔的,开放的”;第二,从研究对象和范围来说,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史实际上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不断增多,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的过程。
如美国和法国学派的学者自觉打破“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把目光转向了东方。
第三,从研究方法层面讲,比较文学研究在方法方面的应用也体现出鲜明的开放性;如法国学派运用实证法;美国学派运用批评法等。
12、何谓可比性?如何理解可比性因素?(1)“可比性”指那些具有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比较研究价值的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能够被比较研究的特点,特性。
可比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学也一样,各民族文学之间,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总是存在着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
可比性有些是显形的(亲缘关系)有些则是隐形的(类同关系,学科交叉关系)隐形关系不可能用考据实证的方法来认识,但可以“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提出一个特定的标准”,文学现象的可比性就显现出来。
如阿Q与堂·吉诃德表面无法相比,但从内在精神(精神胜利法)来看,就可发现它们的可比性。
(2)可比性因素是指具有可比性的成分或事物,它是比较文学研究所涉的对象。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的核心部分就是可比性因素问题。
可比性因素的特点是:第一,它必须同时具有文学性和跨越性两种属性;第二,它必须是两种以上的文学现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不仅仅是它们之间表面上的相似点;第三,必须是主客观的统一,他必须包含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的成分。
可比性因素分为四类:事实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互补关系。
13、阐发法又称格义法。
指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批评方法来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或作品的方法。
由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最早提出。
14、如何理解影响的含义及隐含性特征?(1)影响指一种民族文学的演变过程或一个作家创作中外来因素。
它具有外来性,隐含性,综合性的特点;(2)隐含性特征是指与作者的气质,民族特色有机融合后变成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精神性存在的内容。
15、负影响指吸收外国文学来反对本国文学传统的影响。
如中国现代文学中,郭沫若受戈尔泰惠特曼和歌德的影响,创作新诗《女神》等,不仅从内容上反应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叛逆和反抗,而且冲破了中国传统旧体诗词格律的束缚等。
16、虚假影响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造成了影响,而这种影响已经变形甚至歪曲。
这类影响大都体现在改编,模仿的作品里。
如法国作家伏尔泰把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为《中国孤儿》在欧洲舞台上演,表现的是启蒙运动张扬的个性和理性,一反原作忠奸斗争和善恶因果报应的主题。
17、影响研究指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的事实关系的研究,旨在揭示文学交流对民族文学的影响及其发展规律,以实证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是比较文学最基本的研究类型和领域。
由法国学派倡导。
18、如何评价传统影响研究?传统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概况为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三者的关系。
其贡献是:(1)关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联系,突破以往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研究的局限,开启新的研究视角,开拓新的研究领域;(2)实证法严谨科学;其局限:(1)视比较文学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与历史科学,强调历史性,蔑视文学性;(2)清理影响研究的路径,强调外部研究(可见事实),轻视内部研究(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3)突出影响的放送者,视比较文学为文学外贸,暗含民族沙文主义,有违国际主义;(4)强调实证法的科学含义,无视其美学意义;19、誉舆学又称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角度研究一个作家,一个作品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影响,由法国的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最早提出。
20、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是从接受者的角度去追索放送者,即寻找作家作品在思想,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国外来源,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21、译介学含义及其与一般翻译的区别;译介学:指对文学交流中翻译的研究,目前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区别:(1)研究范围不同,前者关注一切翻译现象;后者文学翻译现象;(2)研究角度不同,前者从语言转换角度探讨翻译的技巧,或对翻译现象进行理论阐发,属于微观研究;后者从文化活动的角度审视译者,译作在不同民族文学交流中的作用,属于宏观研究;(3)研究重点不同,前者关注语言转换活动中语言的准确性以及相关理论如等值论等问题;后者关注语言转换活动背后不同民族文学与文化的交流状况,如交融等,不涉及价值判断;(4)研究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指导翻译实践;后者探讨译者与译作对不同民族文学交流的作用;22、何谓创造性叛逆?举例说明文学翻译中创造与叛逆的关系。
(1)创造性叛逆指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
它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和环境。
最早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
(2)翻译的叛逆性指把作品转换成新的语言形态,且在转换过程中出现删减,添加或改变原作等叛逆行为,因而对原作有所背离;翻译的创造性指译者从译言环境中选择能够激发读者产生与原语作品相同或相似的词汇,因而成为一种再创造。
(3)关系:创造性和叛逆性在文学翻译中具有不可避免性。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其根本特点是把原作引入到一个原作者没有料到的接受环境,并改变了原作者最初赋予作品的样式,并且改变了原作者原先赋予作品的形式。
在这一过程中,叛逆的主体是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在诗歌这一独特的体裁中,高度精炼的文学形式和无限丰富的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保存了内容,却破坏了形式,照顾了形式,却又损伤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