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与时间赛跑同大师对话

与时间赛跑同大师对话

和时间赛跑同大师对话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蓬莱市第二实验小学于萍
教育家一定是一个学者;但学者不一定是一个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是一个学者,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教育是一门学问,但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我觉得更像是一种生活,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境界。

——题记时间就像流沙,转眼间一个长达五十多天的暑假就这样飞逝般离我而去,留下的只是些淡淡的往事的印痕。

感叹间,静穆沉思,暑假里,自己都干了些什么呢?细细回味,似乎没有什么令我难以忘怀,值得积淀于脑海的东西。

我扪心自问:这么长时间的假期,你究竟都干了些什么呢?思一下子把我拉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

想记起这本书,我顿时释然了,这个暑假里,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的100条建议给了我极大的心灵震撼,它就像一盏盏指路明灯,给我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让我不再迷茫,不再彷徨。

虽然苏霍姆林斯基的年代距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但他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现在仍处于教学一线的我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干渴的心灵。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有一个知心朋友,正在和我面对面地倾心畅谈,我可以倾诉自己教学中的苦恼,而它则可以帮我找到启迪心灵的良药。

我觉得自己心中有一种美好的、积极的、健康的精神力量在升腾,在引领自己奋进、超越。

整本书让我看了爱不释手,但其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文,让我产生了共鸣。

过去,我常常抱怨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我曾感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我,每天除了上课,还要备课、制作课件、批改作业、写反思等等,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同时作为一名班主任的我,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半来使用,带操、打扫卫生、指导孩子们参加各种比赛等等,各种事务纷繁复杂,像满天的雪花铺天盖地而来,令我残喘不已。

每天傍晚,送走了可爱的天使们,回到教室,我常常仰望时钟,发出这样的感叹:又是忙碌的一天!一天的时间又过去了!自己看似很忙碌,甚至可以说像陀螺一样的快速旋转,可忙碌中又收获了些什么呢?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已经无声无息地消逝掉了。

这不是在吞噬着我生命的“黑洞”吗?如果每天能有48小时,那该多好啊!可是,时间是无情的,流逝了永远不会再来。

试想一下,即使拥有再多的时间不也只会如泥牛入海一般,慢慢溶化,慢慢消逝么?
那么,教师的时间究竟从哪里来呢?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难道苏霍姆林斯基能给我们找出24小时之外的时间来?带着疑问,我急急寻觅,试图从大师的建议中找到答案。

我没找到24小时外的时间,却读了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教学案例: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教师竟然听得入了迷:他们完全被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小学生一样,屏息静气地坐在那儿听——惟恐落下什么内容听不到。

可想而知,能把课上得让听课者如此入迷的程度,这该是何等的出彩!能把课上到这份上,可能是我们每位教师梦寐以求的,但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每个人心中只要有这种美好的追求,就应该算得上是一种进步。

那么这位教师是怎么来备这节课的,怎样才能把课上到这种炉火纯青的程度呢?这应该是每位读者或听课者最想知道的。

执教教师的回答非常巧妙,更值得我们沉思——“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说来,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15分钟。


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答案。

“一辈子”与“15分钟”,两个时差如此之大的时间单位,竟能被同时用来描述准备同一节课所用的时间,这不是有点自相矛盾吗?但这段富有哲理与寓意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推敲。

这位老师到底是怎样准备了这节课?原来,他所说的“一辈子”,其实就是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

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

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的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大师这段精辟的语言,让我陷入了沉思,沉思之余,我也幡然醒悟,想想自己何尝不就是那个为了“应付明天的课的人”?我思绪翻滚,翻开曾走过的日历,多少次为了讲一节优质课,整夜整夜地奋战在书海中,整夜整夜地行走在修改教案的路上,一节一节地试讲着。

经常是,趴在电脑前,绞尽脑汁地想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

记忆最深的是那次执教一节识字课,虽然我执教多年低年级语文课,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我很想在这次优质课比赛中脱颖而出,亮出自己的特色。

于是,我从图书馆抱来一摞关于汉字起源和识字教学的书籍,彻夜地翻阅着,汲取着书中的营养,沐浴在中国汉字文化的灿烂之中。

就是在那短短的十几天里,我学到了很多识字教学的方法,也了解了十几年教学中从没曾真正涉入到的中国汉字文化,领略了汉字的真正魅力。

本来,这是一段让我引以为豪的经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那次比赛中获胜。

可从这位历史老师的影子中,我看到了自己的狭隘和渺小。

我用了十几天,准备了一节课,而且仅仅是为了这节课才走进了书海。

而我们的教育大家却是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他们是每天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乐此不疲。

而我呢?是形势所迫,才去读书。

哦,原来读书才是节约老师时间最有效的方法啊!读书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需要掌握的一门教育技巧。

多读书,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充盈自己的大脑,让自己在教学中能做到驾轻就熟。

学无止境,获取较多的知识,才会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用在所讲的内容上。

我们授课者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讲公开课或优质课时,往往是提前预设好教案,甚至预设好学生的回答,然后像牵着温顺的小羊,一点一点把孩子的思路拉到我们预设的教学行程中,甚至于为了把“答歪了答案”的孩子引过来,不惜花费一番时间
和口舌。

如此授课,我们哪有精力去关注孩子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哪有精力去及时发现哪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障碍,需要个别指导?哪有精力去发现哪些孩子思想“开小差”了,需要及时予以提醒或暗示?所有这些,只有那些能把注意力真正用在学生身上的老师才能做得到,这可能就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真正原因吧!像这样的老师,估计他们从来不会抱怨没有空闲时间,不会抱怨时间不够,因为他们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

看来,教师只有坚持读书、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与理念,才会真正实现不是单纯地教书,而是在教书的过程中给孩子以智力上训练的目标。

只有这样的劳动,才能称得上是创造性劳动。

因此,我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用终生时间在备每一节课的人。

曾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

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底蕴’……”苏霍姆林斯基也告诉我们,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那就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终身阅读、终身学习,以自己丰富的学识扩展自己的教育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求知热情,让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成长路程中的指路明灯,将我们的心灵引向崇高的精神殿堂!我愿意为此和时间赛跑,同大师对话,不断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超越自我,作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文章点评:
作者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获得诸多启迪,又将这种启迪娓娓述之于笔端,饱含了作者对大师的崇拜和敬仰。

同时,能将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思想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是作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文章中所提到的自己如何在准备一节比赛课中受到的种种“磨砺”,从而发现自己就是那种“应付明天的课的人”。

作者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很好地诠释了大师所说的用“一辈子”与“15分钟”来准备一节课的内涵,这种发现和感悟对改变现如今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观点是大有裨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