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机械原理典型例题(第五章凸轮)
机械原理典型例题(第五章凸轮)
hk
αk
α max k
90°
θ
V
(P)
h
F αF=0
例2 图(a)所示对心直动尖底从动件偏心圆盘凸轮机构,O为凸轮几何合中心,O1 为凸轮转动中心,直线AC⊥BD,O1O=OA/2,圆盘半径R=OA=60mm。 (1)根据图(a)及上述条件确定基园半径r0,行程h, C点压力角αc和D点接触时 的压力角αD,位移hD;(2)若偏心圆盘凸轮几何尺寸不变,仅将从动件由尖底改为 滚子,见图(b),滚子半径rT=10mm。试问,上述参数r0,h,αc,和hD,αD是否 改变?对于有改变的参数试分析其增大还是减小?
习题评讲
5-8:标出在图a位置时凸轮的压力角,凸轮从图示位置转过90°后推杆的 位移;标出图b中推杆从图示位置升高位移s时,凸轮的转角和凸轮机构的 压力角。
α
α
s
s
a
φ
b
αE
hE E
e
ω
Oθ
F
φ
r0
A
αmax
R
hF
基本概念题
1.选择题
(1)对于远、近休止角均不为零的凸轮机构,当从动件推程按简谐运动 规律运动时,在推程开始和结束位置___C___。 A.不存在冲击 B.存在刚性冲击 C.存在柔性冲击
(2)已知一滚子接触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因滚子损坏,更换了一 个外径与原滚子不同的新滚子,则更换滚子后____D____。 A. 从动件运动规律发生变化,而从动件最大摆角不变 B. 从动件最大摆角发生变化,而从动件运动规律不变 C. 从动件最大摆角和从动件运动规律均不变 D. 从动件最大摆角和从动件运动规律均发生变化
1.选择题
(4) 若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采用正配置,可____A___压力角。
A. 降低推程 B. 降低回程
C. 同时降低推程和回程
(5) 对于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滚子半径___A___理论轮廓曲线 外凸部分的最小曲率半径。 A. 必须小于 B. 必须大于 C. 可以等于
(6) 在设计几何锁合式凸轮机构时,___B____。 A. 只要控制推程最大压力角 B. 要同时控制推程和回程最大压力角 C. 只要控制回程最大压力角
(3)已知一滚子接触偏置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若将凸轮转向由顺 时针改为逆时针,则____D_____。 A. 从动件运动规律发生变化,而从动件最大行程不变 B. 从动件最大行程发生变化,而从动件运动规律不变 C. 从动件最大行程和从动件运动规律均不变 D. 从动件最大行程和从动件运动规律均发生变化
2.正误判断题
(8)本章介绍的圆柱凸轮轮廓曲线按展开在平面上进行设计的 方法,无论对于摆动从动件还是直动从动件,这种设计方法 均是近似的。 X
(9)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和平底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均不 允许凸轮轮廓曲线内凹。 X
(10)滚子接触凸轮副的最大接触应力出现在凸轮实际轮廓曲线 最小曲率半径处。 X
典型例题(第五章) ——凸轮机构
例1 图示偏心圆盘凸轮机构中,已知圆盘凸轮以ω=2rad/s转动,转 向为顺时针方向,圆盘半径R=50mm;当凸轮由图示位置转过90° 时,从动件的速度为ν=50mm/s。试求:(1)凸轮的基圆;(2) 凸轮转过90°时,凸轮机构的压力角αk ;(3)凸轮转过90°时,从 动件的位移hk;(4)从动件的行程h。
(7)对于平底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若出现运动失真,则其原因是 __C__。 A. 基圆半径太小 B. 凸轮轮廓外凸 C. 凸轮轮廓内凹或平底宽度不够
1.选择题
(8)凸轮机构若发生自锁,则其原因是___B___。 A. 驱动力矩不够 B. 压力角太大 C. 基圆半径太小
(9)对于平底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移动导路的平移__C___。 A. 会改变从动件运动规律 B. 会影响机构压力角的大小 C. 不会影响从动件运动规律和机构压力角的大小
2.正误判断题
(1)对于偏置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从动件推程对应的凸轮转角就
是凸轮推程轮廓对应的轮廓角。 X
(2)当从动件推程按二次多项式规律运动时,仅在推程开始和结束位置
存在柔性冲击。 X
(3)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基圆半径是指凸轮理论轮廓曲线的最小
半径。 √ (4)凸轮理论轮廓曲线与实际轮廓曲线之间是法向等距曲线关系。 √ (5)力锁合式凸轮机构回程绝对不会发生自锁。 √ (6)为减小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可增大凸轮基圆半径。 √ (7)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就是凸轮的压力角。 X
h
α c=0
hD
αD
hDab源自hα c=0基园r0增大; 行程h不变;
压力角α C不变;
αD
hD减小; α D减小。
例4 凸轮为偏心轮如图,已知参数R=30mm,loA=10mm,e=15mm,rT=5mm, E,F为凸轮与滚子的两个接触点。求 (1)画出凸轮轮廓线(理论轮廓线),求基园r0;(2)E点接触时从动件的压力角 αE; (3) 从E到F接触凸轮所转过的角度φ; (4)由E点接触到F点接触从动件的位 移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