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生死疲劳》
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 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 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 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 发点。
电影《红高梁》 获第38届柏林电影 节金熊奖。 《红高梁》曾 荣获第4届全国中 篇小说奖,被译成 近二十种文字在全 世界发行。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 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 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0年代中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 “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 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 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 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 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 “先锋”色彩。2007年问鼎中国作家实 力榜第1名,2011年凭长篇小说《蛙》获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诺贝尔2000年中国农 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 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 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 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 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 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 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 观、坚韧的精神。
在接受采访时,莫言表示,刚刚听到获奖 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惊讶,“因为我一直感觉诺 贝尔文学奖离我非常遥远”。诺奖组委会说, 全世界很多大学生会读他的作品,请他推荐一 部。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 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 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 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 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 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 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 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 来社会、历史的变化”。此外,他在语言上也 进行了探索试验,“力争用一种最自由、最没 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 我觉得这本书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学 探索、文学创作的一种比较完美、统一的结 合。”